【摘要】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向越南轉移的現象一直在持續,受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影響,更有加劇趨勢。盡管向越南的產業轉移可能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本土制造業的流失,但總體來看,轉移部分多是制造業低附加值環節,外資企業仍保留并繼續在中國的高端產業投資,對我制造業發展整體壓力有限,我高技術鏈條韌性仍存,并且適度的產業轉移有助于形成以我國為關鍵節點的國際分工網絡,擴大我產業鏈的國際影響力。我應保持定力理性看待產業轉移現象,客觀評估中越制造業優劣勢,著力推動兩國重點產業合作,進一步提升我制造業競爭優勢,夯實我全球價值鏈亞洲中心地位。
【關鍵詞】制造業轉移;中國;越南;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F752
一、越南要素稟賦更具優勢,而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技術研發投入上更勝一籌
(一)我國傳統制造業要素稟賦優勢逐漸消失,而越南要素稟賦仍具競爭力
勞動力方面,越南勞動力成本低廉、結構年輕化、技能水平逐年增高,“人口紅利”持續釋放。2022年越南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為2.99美元/小時1,中國為6.50美元/小時,越南僅為中國的44%。盡管近兩年越南人工成本上漲較快,但仍具備優勢。2022年越南人口平均年齡32歲,比我國低6.8歲,青壯年和逐漸進入勞動年齡段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土地要素方面,越南工業園區租金價格具備洼地優勢。南部地區最具經濟活力的胡志明市的工業用地租金最高僅約200美元/平方米,約為江浙地區一線城市工業用地價格的一半,僅為廣東地區30%左右2。原材料方面,越南在果蔬、礦產、木器、橡膠和農產品等初級產品方面優勢明顯。以橡膠為例,2020年越南橡膠種植面積為578.75萬公頃,我國僅為越南的1/5左右。受以橡膠為主的原材料豐富且價格低廉影響,輪胎等行業持續向越南轉移集中。
(二)我國面臨美西方國家貿易摩擦打壓,而越南國際環境較為寬松,加速我制造產業轉移步伐
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一些西方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我設置越來越多的貿易和投資限制。后疫情時期,中美戰略博弈態勢日趨復雜,我在產業、科技、經貿等領域面臨的壓力加大,經貿環境可能進一步惡化。反觀越南,自1986年實行革新開放后,推出大力度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同許多國家特別是美國積極發展穩定的外交關系。中美經貿摩擦后積極承接美國新訂單,并依托CPTPP、RCEP等高標準多邊合作機制和多個雙邊自貿協定拓展外貿新空間。數據顯示,美國從越南進口的木材類產品份額由2019年49.15萬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86.88萬美元,增幅為77.77%;家具類由2019年819.94萬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1 196.83萬美元,增幅為45.97%;鞋帽類由2019年的726.53萬美元增長到793.63萬美元,增幅為9.23%。而近年來,中國對美出口份額均同比減少,以家具類出口為例,由2019年2 904.58萬美元,減少到2023年的2 028.55萬美元,降幅為30.2%,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大降幅。近年來,越南國家的領導人與美交往甚密,雙方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造成“中冷越熱”的局面。
(三)我國基礎設施條件和營商環境更為優越,而越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程度仍然落后,軟環境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我國綜合交通網絡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翻一番、對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對20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8%,民用運輸機場覆蓋92%左右的地級市,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和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反觀越南,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鐵路軌道不符合國際標準,港口管理缺乏效率,導致其區域間協作能力減弱,不利于形成統一的國內大市場,更不利于制造業的創新發展與產業升級。數據顯示,2021年越南全國僅建成高速公路12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約為38.7公里/萬平方公里3,僅約為中國全境的1/5。越南國內電力供給始終存在1000億瓦時以上規模的缺口4,嚴重依賴電力進口。越南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基礎設施指數得分僅為615,而中國為79.4。同時,越南貪腐現象較嚴重,可能誘發尋租等額外成本增加企業經營負擔。越南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外資企業在其出口中占比超過70%,易受國際供應鏈與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
(四)我國高端制造業研發經費投入保持較高強度,而越南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制造業或長期面臨“低端鎖定”
從RD經費投入看,我國RD經費投入在2013年超過日本后一直穩居世界第二,2023年RD經費支出33 278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2.64%。化學品制造,醫藥制造,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計算機與通信設備制造等高技術制造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均在1.1%以上,最高超過2.53%6。而越南RD經費投入強度僅為0.5%左右。從社會創新能力看,2020年,中國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達到3.76件,遠超越南的0.44件。從高等教育建設看,2023年中國高校入學率已經達到60.2%,而越南僅為30%。并且越南高等教育學校僅有200多所,不足中國的1/10。疊加兩國巨大的人口基礎差異,人才儲備的差距也在逐步擴大。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薄弱疊加科技人才缺乏,越南制造業或將長期處于價值鏈底端環節,“低端鎖定”下向中高端制造業轉型面臨困境。
二、保持定力理性看待產業轉移,進一步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優勢
(一)提高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破除要素制約,穩步推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深入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圍繞關鍵元器件、集成電路、基礎零部件等領域夯實制造業發展基礎,系統解決制造業基礎件在研發、設計、工藝和產業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逐步扭轉“缺核少芯”現象,提升基礎件自給能力。加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攻關。集中力量在機器人產業技術、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攻關,打破核心技術國外壟斷。培育龍頭制造企業。通過支持技術研發、促進產學研合作、拓展市場應用等措施,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量子技術、生命科技等關鍵領域培育一批世界級領軍企業和高端品牌。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引導高校本??粕猩蛑圃鞓I傾斜,重點培養大數據、工業云服務、材料、關鍵制造工藝等專業人才。多措并舉吸引高端人才,加強校企對接。改善技術工人薪酬待遇,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二)加強中越制造產業和外貿融合,努力將其納入我主導產業體系
發揮中越雙邊合作機制作用,加快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對接合作。以中越產能合作工作組為平臺,推動機電、紡織等重點行業間交流,鼓勵開展產業內貿易。加強行業技術標準對接和資質互認,實現“利益捆綁”,夯實我全球價值鏈亞洲中心地位。加強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建立產業安全緩沖帶。發揮廣西、云南的戰略支點作用,加快打造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圍繞紡織服裝、電子產品、農產品等重點產業,合作打造2~3條跨境產業鏈。加強中越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科技合作。加大對中小型和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繼續強化符合市場規律的大宗商品保供穩價政策,打擊囤貨居奇等行為,保障國內上游原材料價格基本穩定,緩解外貿出口企業成本壓力。加強物流保障機制建設,助力企業緩解國際航運瓶頸。加大對中小型和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精準有效落實穩外貿政策,助力外貿企業保訂單穩預期。
(三)發揮“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作用,加強內外聯動,推動我國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合作
進一步鞏固和增強與歐盟、日本、韓國的產業鏈供應鏈聯系,積極推進高精尖制造產品供給來源多元化,提高產業鏈的開放性、安全性與可控性,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掌握主動權和先發優勢。將RCEP生效實施作為穩外貿的重要抓手,積極支持地方充分發掘自身優勢,深化與RCEP成員在科技創新、服務貿易、數字經濟等產業鏈高端環節的合作。鼓勵和支持中國制造企業積極參與海外投資、建設和管理海外產業園區,帶動國內勞務輸出和貨物、服務、技術、標準、人才、品牌輸出。積極發揮海外的行業龍頭企業、海外服務平臺、海外商會等機構的作用,擴大中國制造品牌影響力。加強與美日韓等國經貿合作、磋商和溝通,減少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經貿合作和制造業發展領域的分歧。
責編:夢超
1 中國地價動態監測數據顯示。
2 中國地價動態監測數據顯示。
3 越南交通運輸部文件
4 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
5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2020》
6 根據科學技術部中國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