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互聯網技術背景,探討如何構建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大德育生態圈,并提出相應的構建策略。通過分析互聯網技術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優勢,以及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從政策、技術、教育內容、師資隊伍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構建策略。實踐表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促進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德育教育之間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大德育生態圈;構建策略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拓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提供了德育教育的全新途徑和手段。構建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大德育生態圈,不僅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能夠促進兩地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對于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而言,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這一大德育生態圈,進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互聯網技術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優勢
(一)信息傳播效率提升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德育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傳統德育教育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主要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導致了信息傳播速度慢、效率低下的問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介入,德育教育資源和信息得以迅速傳播,極大提升了德育教育的效果。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德育學習資源。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學生可以輕松獲取關于國家政策、社會熱點以及德育教育等方面的最新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具有實時性,而且形式多樣、圖文并茂、有聲有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德育素養。同時,互聯網也加強了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場所,而互聯網則在這三個領域之間搭建了緊密聯系的橋梁。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德育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接受德育教育。家長則可以通過監控子女的網絡使用情況,引導他們養成正確的價值觀。社會機構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傳播正能量,影響更多的人群,無形中完成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二)跨地域互動與交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深入應用,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之間的德育教育互動與交流愈發頻繁。過去,由于地域限制,雙方在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理念交流方面存在諸多不便,如今,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為兩地職業院校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使得德育教育更具活力和內涵。互聯網技術為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之間的德育教育提供便捷的信息傳遞渠道。通過網絡平臺,兩地師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交流活動,分享德育教育經驗和心得。這種方式不僅拓寬了師生的視野,還有助于增進民族團結,促進文化交融。互聯網技術豐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學手段,借助網絡資源,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如德育課程、實踐項目等,學生也可以在互聯網上開展自主學習,提升自身道德素養,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使德育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個性化教育與智能推薦
互聯網技術在個性化德育教育中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資源的豐富性和教學方式的靈活性方面,還在于其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深入分析,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惑,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幫助。此外,互聯網還可以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更廣闊的交流平臺。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互聯網技術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例如,一些學校積極引入在線教育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之外能夠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確保他們在德育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德育教育現狀分析
(一)德育教育政策現狀
目前,在我國內地與新疆的職業院校中,德育教育的理念相對滯后。傳統的德育教育觀念強調道德規范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種單一的教育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在道德認知和實際行為之間產生脫節,學生難以真正將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從而影響了德育教育的實效。此外,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的德育教育內容普遍較為單一,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為主,缺少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需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新疆地區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文化,這與內地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差異。由于缺乏地區特色和文化底蘊,德育教育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在構建大德育生態圈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新疆地區的這一文化特點,尊重并傳承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在德育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方面,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同樣面臨一定的困境。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依賴說教和灌輸,缺乏師生互動和實踐活動的支持,這種單一的教育方式非但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并且新疆地處我國邊陲,地理環境獨特,氣候條件多樣。因此,在新疆地域生態圈構建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的問題,以推動新疆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德育教育資源現狀
由于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相較于內地,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構建大德育生態圈時,要充分考慮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助力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一方面,內地擁有較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如先進的教學設施、豐富的圖書資料等,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新疆地區的職業院校在教育資源方面相對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學生的學業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同時由于新疆地區教育資源相對較少,尤其是在職業教育領域,構建大德育生態圈過程中,必須加大對新疆地區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另外,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在師資力量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由于優越的發展環境,內地吸引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加入教育事業,形成了較強的師資隊伍,而新疆地區的職業院校受限于地域、待遇等因素,較難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導致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由于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的差異,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在教學質量和發展水平上也表現出較大的差距。內地職業院校在培養模式、專業設置、產學研結合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新疆地區的職業院校在此類方面仍有待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
(三)德育教育師資現狀
在德育教育師資方面,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師資隊伍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教育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等兩個方面。
首先,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在德育教育師資隊伍的數量上存在明顯差異。由于各種原因,新疆地區的德育教育師資隊伍規模相對較小,導致德育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
其次,在質量上,新疆地區的德育教育師資隊伍也相對較弱。一方面,這與內地地區的德育教育發展水平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在德育教育師資培養方面的不足。
再次,相較于內地職業院校,新疆地區的德育教育師資隊伍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主要是因為內地德育教育的發展較為成熟,師資隊伍受到了更為先進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熏陶,而新疆地區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德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相對落后,這種差距容易導致新疆地區學生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認知偏差和興趣缺失。
最后,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在德育教育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內地的德育教育課程設置更為豐富多樣,注重學生品德、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而新疆地區的德育教育課程設置相對單一,更側重于傳統的道德教育。在評價體系方面,內地更加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而新疆地區則偏向于結果性評價,此類差距可能導致內地與新疆地區學生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綜合素質發展不均衡。
四、構建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大德育生態圈策略
(一)政策支持與推動
政府部門制定有利于德育教育發展的政策,加大對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德育教育中的支持力度。這一舉措將有助于提高我國德育教育的整體水平,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德育教育政策的研究與制定。政策是推動德育教育發展的關鍵,只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才能為德育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部門應當明確德育教育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將德育教育納入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確保其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政府部門應加大對互聯網技術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支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手段。政府部門應當鼓勵教育機構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德育教育方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例如,支持開發德育教育網絡課程、虛擬現實德育教育場景等,讓學生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環境中接受德育教育。最后,政府部門還需加大對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大德育生態圈建設的支持。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大德育生態圈的構建,有助于促進我國德育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化配置。政府部門應當推動相關地區和教育機構加大合作力度,共同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提高德育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技術創新與融合
首先,借助互聯網技術,教育者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共享。通過線上平臺,內地與新疆的職業院校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共享優質的德育教育資源,如德育理論、實踐案例、教學方法等。也可借助互聯網技術,將內地優質教育資源引入新疆地區,以彌補當地教育資源的不足。通過在線課程、網絡直播課堂等遠程教育方式,確保新疆地區的學生能夠享受到與內地同等質量的教育。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教育質量,還有助于豐富教育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其次,互聯網技術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通過線上教學,教育者可以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德育教育,如視頻教學、網絡研討會、在線問答等。此類形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數字德育平臺,實現德育教育的個性化、智能化和常態化。該平臺涵蓋德育課程學習、實踐活動報名、德育成果展示等功能模塊,旨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3.網絡文化傳播:利用互聯網技術,傳播新疆地區優秀的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同時,通過網絡平臺宣傳環保理念,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推動新疆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再次,在構建大德育生態圈的過程中,新疆地區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各類德育活動。線上活動包括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臺的討論交流,線下活動包括實地考察、志愿服務等。
在此基礎上,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多元化的德育實踐活動。例如,通過線上組織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此類實踐活動還可以促進民族交流、增進民族團結,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三)教育內容豐富與拓展
互聯網技術的融入為德育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手段。通過網絡平臺,教育者可以將德育教育與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接受道德觀念的熏陶。同時,互聯網技術有助于整合德育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變得更加便捷。基于互聯網技術,可以將全國各地的優秀德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個豐富多樣、具有針對性的教育體系,既可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學生的德育學習需求,也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質量。在此基礎上,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加強內地與新疆職業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享德育教育資源,推動兩地教育共同發展,同時,還可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讓他們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民族團結的優秀傳統。
五、新疆職業院校大德育生態圈構建成效
1.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實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德育教育的個性化、智能化和常態化,提高了德育教育的質量和效果。2.促進了教育公平:通過遠程教育和數字德育平臺,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在新疆地區普及,縮小了與內地的教育差距。3.保護了生態環境:通過網絡文化傳播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增強了民眾的環保意識,推動了綠色可持續發展。4.豐富了民族文化:利用互聯網技術傳播新疆地區優秀的民族文化,促進了文化交融,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構建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大德育生態圈,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兩地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在今后的實踐中,兩地職業院校應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陳丹彤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分院
參考文獻
[1]李敏,趙廣忠.區域大德育“生態圈”系統化構建與推進——訪成都市成華區教育局局長高峰[J].中國德育,2020,(05):54-57.
[2]李敏.構建區域大德育“生態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都市成華區德育工作綜述[J].中國德育,2020,(05):58-61.
[3]沈益英.基于微信的中職生“互聯網+”德育生態圈的構建[J].現代職業教育,2019,(05):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