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病歷的寫作是來華醫學留學生在實習和見習階段必不可少的實踐內容之一。而傳統的醫學漢語教學只重視醫學語言知識,忽視了學生語言技能特別是寫作技能的培養,結果導致學生寫作水平低下,難以滿足實際的使用需求。針對該情況,基于產出導向法,探索實踐性和應用性更強的病歷寫作教學模式迫在眉睫。其中,課堂教學各環節要充分融入“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產出評價”教學流程,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輔以豐富多樣的產出活動提高產出成果的質量,最后以“師生合作評價”的方式強化學習效果,真正提升學生寫作水平。
關鍵詞 產出導向法;醫學漢語;病歷寫作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9.033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for Medical Chinese Medical Record Writ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KONG Youji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Abstract The writing of medical records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ractices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internship. However, traditional medical Chinese teaching only emphasizes medical language knowledge, neglect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especially writing skills, as a result, students' writing level is low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use.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it is urgent to introduc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and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 of medical record writing which is more practical and applied. All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output driven\", \"input facilitated\" and \"output evaluation\",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tput results with a variety of output activities. Finally, the method of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 evaluation\" is used to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really improve the writing level of students.
Keywords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medicine Chinese; medical record writing
自2002年開展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下文簡稱MBBS)以來,國家一直把漢語教學擺在重要的位置。2020年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國際醫學教育分會頒布了《來華留學生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試行)》,明確規定來華留學生必須“掌握基本漢語及醫學漢語知識,臨床實習前漢語能力須達到《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四級水平”以及“來華留學生須在本校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完成臨床實習”[1]。同年12月,醫學漢語水平考試(Medical" Chinese" Test,簡稱MCT)出臺,為相關專業學生和從業人員的醫學漢語能力評估提供了一定的參照標準。隨著相關標準與考試的陸續推出,對來華醫科類留學生的漢語和醫學漢語應用能力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聚焦醫學漢語教學全過程,深入課堂一線發現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醫學漢語應用實踐能力,提升醫學漢語教學質量和水平迫在眉睫。
1" 醫學漢語教學現狀
醫學漢語作為一門專用語言技能課,是為MBBS留學生進入臨床見習、實習所開設的必修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用漢語跟帶教老師、醫護人員、病人及家屬溝通的聽說能力,以及用漢語查閱病歷、閱讀檢查報告和寫作漢語病歷、查房報告等醫學文書的讀寫能力[2]。雖然目前醫學漢語課程的教學狀況相較以往有所改觀,但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僵化導致的“學用分離”現象依舊突出,學生的醫學漢語應用能力低下,遠遠不能滿足使用需求。一直以來,醫學漢語教學沿用基礎漢語教學的講練模式,在課堂上教師講練生詞、課文與語法,帶領學生做課后練習,雖然強調多讀多練,培養學生的聽說及讀寫技能,但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滿足學生閱讀和書寫醫學文書的需求。從筆者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學生最想從醫學漢語課中學到如何與病人交流(占比91.67%),其次是如何與指導醫生交流和如何用漢語書寫病歷,另外,學生認為醫學漢語課程中寫作部分最難(占比34.72%)[3],迫切希望教師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寫作痛點,提高病歷書寫能力。然而目前的醫學漢語課堂對病歷書寫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得不到專業且有效的指導,在完成醫學漢語課程的學習后仍然對如何寫好病歷一知半解。這嚴重影響了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也阻礙了其日后見習和實習工作的順利開展。以上種種,解決醫學漢語“學用分離”現象,提高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開展醫學漢語病歷寫作研究刻不容緩。
2" “產出導向法”與醫學漢語病歷寫作教學
2.1" “產出導向法”概述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界存在著“學用分離”和“文道分離”現象,外語教學質量遠不能達到學習者的期望,也無法滿足學生未來進入社會以后的使用需求,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提升我國外語教學水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了“產出導向法”理論(下文簡稱POA)。POA理論包括四個教學假設,分別是“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教學流程呈現為“驅動—促成—評價”的循環鏈形式。就語言教學過程而言,輸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逆轉傳統的“先教學,后產出”的順序,先嘗試讓學生產出成果,明確自身的產出困難,學生在“知不足”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有所增強,然后教師針對產出目標提供輸入材料,幫助學生吸收有效信息,支撐后續產出活動。在輸入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產出目標有選擇地學習,而非全盤接收。評價是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評價體系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強化,POA提倡“以評促學”,認為評與學是一個有機體,建議采用“師生合作評價”體系。
作為一種外語教學理論,POA已廣泛應用于我國英語教學界,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與此同時,對外漢語學界也關注到POA帶來的語言教學革新,許希陽、吳勇毅以POA為指導構建對外漢語寫作課教學的新模式[4];文秋芳也肯定了POA對中高級漢語水平留學生漢語教學的適用性,認為能夠幫助其提高漢語口筆和筆頭表達能力[5]。之后,桂靖、季薇探討了POA化的對外漢語教材教學材料的改編[6];朱勇、白雪考查了實施POA教學實施后的產出目標達成性,肯定了POA指導對外漢語教學的積極作用[7]。
2.2" 病歷寫作教學模式構建
自MCT考試出臺以來,以病歷書寫為主的醫學漢語寫作教學開始得到關注。病歷是對患者病情和治療的客觀記錄和簡要提煉,醫生必須能夠準確規范地書寫病歷,MBBS留學生也不例外。教師可以在POA指導下開展病歷寫作教學,構建“學用一體”的應用型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下面我們以MCT考試樣卷中的病歷寫作題為例,具體闡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其中產出任務是:要求學生在閱讀一篇500字左右的醫患對話體文章后,根據文章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完成一份完整的病歷記錄。
2.2.1" 輸出驅動
POA教學流程的第一個環節是輸出驅動,教師在不給學生任何指導的情況下布置產出任務讓學生嘗試產出,目的是使其知不足而學,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和主動性。由于學生是首次用漢語書寫病歷,他們對于病歷模板中的主訴、現病史、既往史、體檢、輔助檢查結果等項目不甚熟悉,即使有些漢語水平較好的學生勉強能猜出每個項目大概的意思,也很難據此精確提取到文章中的相關信息,組織有效的語言完成寫作,首次產出的結果大概率是不盡如人意的。不過,通過安排驅動教學環節,學生能認識到自己在病歷寫作方面的短板,明確在之后的學習中要著重提高的部分是什么,是對病歷項目的理解、對寫作規范格式的掌握,還是對關鍵信息的提取和有效語言的組織。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情況下,教師再開展后續教學,課堂效果會更好,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會更快。
2.2.2" 輸入促成
POA教學流程的第二個環節是輸入促成,即教師在明確學生產出困難的原因后,針對相關影響因素提供指導,包括講解知識性內容、分析結構性問題、創建各類練習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有效輸入,最終助其成功產出。在該環節,教師要充分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主導課堂教學開展,扮演好“腳手架”的角色。教師對學生第一次的產出情況進行課堂反饋,提供寫作指導。在批閱學生的“作品”后教師需要從格式和內容兩方面總結學生的共性問題,并記錄下典型的例子。之后從問題出發,指導學生如何寫作。就醫學病歷寫作而言,教學重點在于教授學生掌握它的格式和寫作規范,以及幫助學生提取醫患對話中的關鍵信息,使其能夠一一對應病歷中所列的各個項目。教學難點在于教學生如何組織專業精練的語言進行寫作,避免啰唆。
病歷作為一種應用文體,有著特定的格式和書寫要求,其內容必須翔實準確,能夠真實反映出病人的病情。教師要對病歷中包含的項目一一解釋,待學生掌握病歷項目后,幫助學生理解醫患對話內容,學習提取關鍵信息。寫病歷,寫的前提是理解,學生要理解醫生和病人的對話內容,能夠從長對話中準確找出需要的信息點,因此從閱讀入手幫助學生理解對話很重要。教師可以教學生從患者的自述以及醫生的問話入手,明確對話的目標詞,比如樣卷中醫生和患者的對話是圍繞“腰疼”展開的,那么“腰疼”就是目標詞,也是關鍵詞,根據它可以找到一些復現率高的高頻詞,以及醫生圍繞目標詞及高頻詞的一些問題比如“疼多長時間了”“是什么樣的疼法”,這些問題涉及病人的具體患病情況,學生可以根據病人的回答總結現病史。此外,在教學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既往史的反義詞是現病史,那么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既往史的意思,在閱讀對話時就會關注“以前”“幾年前”等表示過去時間的詞語,進而提取到既往史的信息。除了學會從詞語入手外,還應該培養學生保持對一些特殊句式的敏感度,進而掌握句子之間的語義邏輯關系,推測信息。比如關聯詞的表達“……壓迫到了神經,所以坐骨神經痛”,這里有表示因果關系的“所以”,透露出了病人診斷結果的部分信息。另外,學生還可以根據病歷項目把醫患之間的長對話劃分成一個個小對話,然后再從各個小對話中定位關鍵信息,避免無謂的時間損耗,提高信息提取效率。掃清閱讀障礙后,最后一步就是組織專業精練的語言完成寫作,教師要提醒學生保證病歷信息的完整與準確,盡量做到詳略得當,用詞書面化。
教師應從語言和形式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寫作指導,確保學生得到有效的輸入,之后再安排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使學生進行產出互動。產出活動可以多樣化,比如設置角色扮演游戲、病歷填空游戲和病歷接龍游戲,強化學生對文本材料的理解,增強對病歷項目的熟悉度和病歷關鍵信息提取的準確度。學生在課堂活動的操練中充分鍛煉了寫作技能,最后教師再一次布置病歷書寫任務,要求每位學生獨立寫作病歷。
2.2.3" 產出評價
POA教學流程的第三個環節是產出評價,它提倡“以評促學”,主張采用“師生合作評價”的方式使學生全員參與其中,教師提供專業引領,發揮中介作用。學習與評價的有機融合對于完善教學過程,增強課堂教學質量大有裨益。就病歷寫作教學而言,教師要細化評價指標,從病歷的形式和語言兩方面考查學生的完成度,總結學生作品中的優缺點并形成文字材料,在下一次課堂上進行評價。教師點評時注意聚焦共性問題,突出主要矛盾,對學生做得好的地方大力肯定,不足之處巧妙提醒,通過評價強化寫作訓練的效果。此外,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也是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師評價過后,安排學生自評和兩兩一組互評,提高學生的評價參與度。這種從個人思考到結對交流的過程能夠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有助于鞏固寫作技能,提高學習效率。
3" 結語
在MCT考試出臺的大背景下,本研究立足醫學漢語教學現狀,從醫學漢語教學的痛點問題“病歷寫作”切入,以POA理論為指導,探索應用性和實踐性更強的醫學漢語病歷寫作教學模式。從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產出評價三個環節入手,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創設多樣化的產出活動以提高產出成果的質量,并且通過“師生合作評價”的方式,使教師和學生全員參與教學評價活動,完善課堂教學流程。該教學模式的探索是創新醫學漢語課堂的有力嘗試,其教學效果有待未來課堂實踐的進一步印證。
基金項目:南京醫科大學2023年度教育研究課題“一流課程背景下來華留學生《醫學漢語》教學改革與實踐——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2023ZC004);南京醫科大學2023年立項建設校級一流本科課程《對外漢語》。
參考文獻
[1]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國際醫學教育分會.來華留學生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試行)[DB/OL].https://www.ceaie.edu.cn/uploads/202005/11/511912637613884.pdf.
[2] 尉桂英.“產出導向法”在醫學漢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以病歷寫作為例[J].科教文匯,2023(2):126-129.
[3] 孔悠靜.基于產出導向法的醫學漢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觀察,2023,12(19):115-118.
[4] 許希陽,吳勇毅.“產出導向法”理論視角下的對外漢語寫作教學模式之探索[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6(4):50-60.
[5] 文秋芳.“產出導向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8,32(3):387-400.
[6] 桂靖,季薇.“產出導向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材料改編[J].世界漢語教學,2018,32(4):546-554.
[7] 朱勇,白雪.“產出導向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產出目標達成性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19,33(1):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