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暴力溝通在促進師生有效溝通、提升學生自我表達和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然而,非暴力溝通在地方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應用面臨著教師和學生認知不足、傳統觀念束縛,以及高校制度環境限制等挑戰。為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非暴力溝通在教學、學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中的應用策略,以期促進其在地方高校育人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 非暴力溝通;地方高校;師生關系;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9.047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in Local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
NAN Ling, BA Qiaorui, WANG Lixia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741000)
Abstract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h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value in promot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hancing students' self-expression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empath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in the education work of local universities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awareness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limitations i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ies. To this end, the article propose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in teaching, student manage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greater role in local university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better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pplication strategies
1" 非暴力溝通的內涵及育人價值
1.1" 非暴力溝通的發展及應用
非暴力溝通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創立,是一種以提升人際關系和解決沖突為目的的溝通方式。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富有同情心的傾聽和清晰、直接的表達,來促進相互理解和尊重。非暴力溝通強調在溝通過程中避免使用評判、批評、指責或其他可能引發對方防御性反應的語言。目前,非暴力溝通被廣泛用于教育、醫療、商業和個人成長等多個領域。在教育領域,非暴力溝通通常被用來改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合作、提升教育溝通成效。隨著教育工作中有效溝通的增加,非暴力溝通的價值和重要性將會繼續被認識和發揚。
1.2" 非暴力溝通的基本原則
非暴力溝通的基本原則是同理心、真誠、合作和積極態度。同理心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教師基于同理心,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感受到學生的情緒,并給予適當的回應,有助于建立信任和親密的關系,為有效溝通打下堅實的基礎。真誠是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原則,真實地表達感受和需求,有助于避免誤解和混淆,減少沖突和矛盾。合作是非暴力溝通的重要目標,交流雙方應通過溝通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單方面的勝利,雙方的需求同等重要,都應通過對話和協商得到滿足。此外,非暴力溝通倡導無條件的積極態度,溝通雙方應通過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請求,而不是指責或命令他人,來創造一個安全、支持的環境,讓對方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連接。在高校育人實踐中,上述原則對于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有效互動和共同成長尤為重要。
1.3"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框架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框架由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四個環節組成,這四個環節指導著溝通中如何表達自己以及如何理解他人。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起點。溝通雙方應基于事實進行溝通,避免將個人的評判和解釋混入對事件的描述中。溝通主體應清晰地區分觀察到的具體行為和對這些行為的主觀評價。例如,教師可能會注意到某個學生在課堂上不專心,非暴力溝通的表達為“我觀察到在過去的幾次課上,你時常看向窗外或者玩弄文具”,而不是說“你這個學生總是不專心”。感受是非暴力溝通中表達個人內在情緒的關鍵。溝通者需要識別并表達自己的情緒,避免將情緒歸咎于他人。通過表達感受,溝通主體不僅能讓對方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例如,教師可以表達“當我看到你在課堂上分心時,我感到有些擔憂,因為我希望你能夠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學習”。需求是驅動人們行動的內在動機。在非暴力溝通中識別并表達自己的需求是至關重要的。需求應當是具體的、可實現的,并與自身感受緊密相關。例如,教師可以說“我需要每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最后,請求是非暴力溝通中的行動呼吁。它是一種邀請對方參與的表達方式,而不是命令或要求。請求同樣應當是清晰具體的,同時考慮到對方的能力和意愿。例如,教師可以請求“你是否愿意把手機放在書包里,這樣可能會幫助你更專注于課堂內容?”這樣的請求更容易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通過這四個組成部分,非暴力溝通幫助交流雙方在溝通中保持清晰、同理心和合作的態度。在高校育人實踐中,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更有效地交流,避免沖突,建立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一個更加開放、理解和尊重的校園環境,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
1.4" 非暴力溝通在地方高校教育實踐中的育人價值
首先,非暴力溝通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幫助雙方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從而建立起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溝通環境。這種環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至關重要。其次,非暴力溝通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表達和自我認知能力。學生通過學習非暴力溝通,能夠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和目標,對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自我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再次,非暴力溝通能夠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在教育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非暴力溝通,可以學習到從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理解并關心他人的需求,這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是必不可少的。最后,非暴力溝通在促進學校文化建設方面具有獨特價值。非暴力溝通的推廣能夠促進學校形成一種積極、開放和支持性的文化氛圍,對于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具有深遠的影響。
2" 非暴力溝通應用于地方高校教育實踐的挑戰
2.1" 教師面臨的挑戰
教師需要具備高度的自我意識和同理心,以便能夠準確地識別和響應學生的感受和需求。由于教師往往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時間和精力有限,難以給予每個學生充分的關注和指導。非暴力溝通需要教師在溝通中放下權威,采用更加平等和開放的態度,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伙伴,這對于部分習慣于傳統溝通模式的教師是一個較大的挑戰。此外,教師需要具備靈活性和創新能力,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優化非暴力溝通的策略,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2.2" 學生面臨的挑戰
由于學生缺乏對非暴力溝通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在溝通時可能不自覺地采用評判、指責等不利于建立和諧關系的語言和行為模式。學生在面對壓力和沖突時,可能會出于本能反應采取攻擊性或防御性的態度,這與非暴力溝通的原則相悖。學生需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以更加理性和平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同時,學生在溝通時應展現出更高的包容性和同理心,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異,促進校園內的多元文化融合。此外,學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將其內化為個人的習慣和品質,這需要學生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持續改進和成長的動力。
2.3" 制度和文化環境的挑戰
高校的制度和文化環境往往會對師生的溝通模式產生重要影響。傳統的評價體系可能鼓勵競爭而非合作,這與非暴力溝通倡導的共贏原則相沖突。地方高校管理文化中對多樣性和包容性的重視程度也較低,非暴力溝通的理念難以得到廣泛認同和實踐。非暴力溝通培訓和實踐所需的資源也較為缺乏。
3" 地方高校教育實踐中非暴力溝通的應用策略
3.1" 教學過程中的非暴力溝通策略
非暴力溝通的應用策略對于建立積極的學習環境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至關重要。①建立積極的課堂氛圍:教師可創造一個充滿尊重和同理心的學習環境,包括使用鼓勵性的語言、積極的身體語言和開放的態度,使學生感到他們的觀點和感受受到重視。②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問、小組討論等互動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傾聽和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溝通和協作能力。③實踐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的循環:在討論具體主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事實、表達感受、識別需求并提出請求,避免進行評判或指責。④鼓勵自主與合作學習:通過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同伴教學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不僅是一種溝通技巧,還是一種教育哲學,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人格成長。構建一個充滿支持和理解的教學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還能夠提升教師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3.2" 學生管理中的非暴力溝通策略
在高校學生管理中,非暴力溝通的應用對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效解決沖突以及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至關重要。①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過非暴力溝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調節和自我激勵,通過主動表達自身需求來尋求幫助,避免通過消極行為來引起注意。②參與規則制定與執行:在制定相關規則時吸納學生參與決策過程,能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還能提高他們遵守規則的意愿。在執行規則時,應通過溝通和協商來引導學生理解規則的重要性,避免直接使用懲罰性的措施。③沖突解決:管理者在處理沖突時,需要引導雙方表達各自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相互指責,使學生理解對方的立場,進而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應用非暴力溝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層次和效果。
3.3" 德育工作中的非暴力溝通策略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非暴力溝通的應用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情感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①價值觀教育與非暴力溝通結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表達個人感受和需求,來更深刻地理解價值觀背后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探討和理解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②培養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在志愿活動、社區服務等活動中,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更有效地溝通和協作。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③提升道德判斷與決策能力:在面對道德困境和決策時,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學生清晰地識別和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同時理解他人的立場,這種能力對于學生形成合理的道德判斷和做出負責任的決策至關重要。非暴力溝通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溝通框架,促進學生在理解和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成長為具有責任感和同理心的社會成員。
4" 結語
作為一種基于同理心和合作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在地方高校教育實踐中具有深刻的育人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對于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通過在教學、學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中應用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技巧,地方高校能夠構建一個更加開放、理解和尊重的育人環境。將非暴力溝通融入日常教育實踐,將有效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同時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通信作者:巴巧瑞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地方高校立德樹人成效監測評估體系研究——以地理科學專業為例”(GS[2021]GHBZ152);天水師范學院“青藍”人才工程基金。
參考文獻
[1] 譚海萍,黃臻偉.溝通與理解:高校和諧師生關系構建的基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8(Z1):66-68.
[2] 劉新紹.高校教育教學中師生溝通障礙分析及對策[J].柳州師專學報,2011,26(2):98-100,126.
[3] 劉相娜.基于“非暴力溝通”回歸高校師生課堂對話的本真[J].鄭州師范教育,2016,5(3):13-16.
[4] 盧倩茹.非暴力溝通形式在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中的應用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4(6):177-180.
[5] 陰歡歡.“非暴力溝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77.
[6]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M].劉軼,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21:9.
[7] Sara Koopman,Laine Seliga.Teaching peace by using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for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J].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2021,27(3):2.
[8] 日內瓦·蓋伊.文化回應式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M].余祖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3.
[9] 吳文雪,基于“非暴力溝通”理論的師生互動策略[J].現代教學,2023(22):74-76.
[10] Marcianna Nosek,Maite Dur€醤,Increasing empathy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kills through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 training in Latino adults and youth[J].Progress in community health partnerships:research, education, and action, 2017,11(3):27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