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賦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資助育人工作既是高校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又是高校思政工作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重物質幫扶、育人形式單一、育人資源欠缺整合等問題。文章基于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問題,分析了資助育人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并提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即堅持以德為先、以智為基、以體為本、以美為要、以勞為重,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以加強對受助學生的跟蹤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資助;育人基地;五育協同;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9.043
Exploration of the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 Model"in Subsidizing Education Bases
WU Chou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given new missions and requirements to the work of subsidizing and educating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work of subsidizing and educating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policy,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with the funding and educa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heavy material assistance, single forms of education, and lack of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subsidized education bas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work, and proposes the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 model, which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prioritizing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beauty, and labor, comprehensively developing quality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racking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ceiving assistance, and promoting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support; education base;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model
1"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重物質幫扶,輕育人成效
當前,各部門和高校合力打好“組合拳”,加大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高校建立了“獎助貸補勤免償”等資助體系[1]。政策的落實和資助體系的建立助力資助工作的開展更加科學合理,受助學生范圍基本達到全覆蓋,經濟資助和物質幫扶也越來越充分。然而,由于缺少精神層面的思想教育引領與扶志教育相結合,導致資助育人工作成效并不明顯。因此,高校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時,不僅要落實好物質幫扶,還要重視育人成效,加強對受助學生的誠信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等。
1.2" 育人形式單一,忽視全面發展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其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須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標[2]。然而,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形式單一,大多數以受助學生參與服務學校、社會的志愿者活動為主,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存在明顯不足。要實現受助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應強調學生的個人輸出,通過對受助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的系統教育,促進其全面發展。
1.3" 育人資源欠缺整合,亟待打造育人平臺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主要由學工部資助中心負責,將資助育人相關政策通知到各二級學院,再由各二級學院積極推動資助育人工作直至最終完成。當前各二級學院尚未形成有效統一的資助育人工作平臺,受助學生未得到統一的組織,教育管理分散,即便部分組織對受助學生進行了教育引導,但仍忽視了學生的群體發展。因此,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亟待整合資源,打造統一的育人平臺,落實對受助學生的群體教育。
2" 資助育人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2.1" 落實群體教育,發揮榜樣引領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育人基地將具有相似價值追求、趨于共同興趣愛好的受助學生集合起來進行群體教育,更容易使自由獨特的受助學生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通過培育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群體文化意識,發揮育人基地的文化價值引領作用,不斷增強資助育人成效。榜樣崇拜在大學生群體中較為普遍,在受助學生中同樣存在“核心人物”,從各方面對受助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判斷與行為方式等產生重要影響。資助育人基地建設有助于發揮榜樣正面的示范引領作用,使核心榜樣成為資助育人基地育人工作的強大助力。
2.2" 提供發展平臺,助力全面發展
囿于家庭經濟、文化、社會背景的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不僅在經濟資本上比較匱乏,在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上也顯得欠缺。在大學專業化教育及精英化校園文化的影響下,受助學生在專業知識與技能、文化修養、價值觀念等文化資本上有一定發展,但部分受助學生并不擅長與教師和同學交往,綜合能力表現不夠,對于學校提供的發展資源獲取不足,導致個人社會資本積累欠缺。資助育人基地為受助學生提供了自我發展的平臺,通過各部門的資源整合,為受助學生提供更多的學業指導、技能培訓、能力提升等自我發展的機會。
3" "“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實施路徑
3.1" 以德為先:黨建引領鑄魂,完善受助學生品德修養
3.1.1" 落實育人基地支部建設,加強黨員帶頭引領
堅持黨建引領基地建設,推動育人基地思政教育和價值引領高質量發展。一是建設育人基地基層黨支部,通過開展“三會一課”、支部特色活動等,吸納育人基地入黨積極分子、團員和群眾參與相關學習和實踐,在濃厚的黨建氛圍中培養受助學生成為又紅又專的時代新人。二是通過黨員示范崗,加強黨員的帶頭引領作用。支部黨員主動亮身份、辦實事,實現一群人帶動一片人,引導受助學生積極擔當、敢于作為,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三是打造育人基地支部特色品牌,通過“黨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效保障機制,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3.1.2" 實踐與理論結合,堅定受助學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受助學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堅定對資助育人成效具有重要影響,要實現從扶貧到扶志、扶智,就要堅定受助學生的理想信念。基于育人基地黨支部,構建“理論學習+專題實踐”學習模式,利用青年大學習、半月談、“學習強國”等平臺,引導基地受助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時事政策、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將紅色基因融入基地支部黨性教育,通過引導基地受助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結合學生的專業和個人特長,探索新型展示形式,以講、畫、唱、寫等形式講好紅色故事。
3.2" 以智為基:學風建設強基,幫助受助學生增智開慧
3.2.1" 營造良好學風,強化專業技能
育人基地應融合受助學生的學科專業優勢,為學生提供學業支持和學業發展平臺,增強其專業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一是邀請學校、學院優秀教師入駐育人基地,開展主題專業講座、學術講座等一系列育人文化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學科專業前沿研究,解答專業上的疑惑,不斷夯實學風建設基礎。二是開展系列學風建設活動,如“最美筆記”評選、學習實踐打卡、優秀個人經驗交流分享會等,不斷優化育人基地學習環境,讓受助學生在基地中能學文化、長知識、強技能,在與同輩群體的學習交流過程中不斷端正學習態度、完善學習方法。
3.2.2" 完善制度管理,提升自我教育
成立育人基地學風糾查隊,對成員日常學習情況進行記錄整理,制訂合理合規的學風管理獎懲制度,對表現優異的受助學生要予以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對于表現稍差的學生要及時糾偏,進行思想引領和教育引導,努力建設合理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的學風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學風評價機制,從受助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學業科研成果、學科競賽成果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性評估,根據評估效果及時調整學風建設方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起外在的規范作用,要實現由管理走向育人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不斷提升受助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
3.3" 以體為本:堅持體育健體,鑄就強健體魄,促進受助學生身心發展
3.3.1" 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持續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育人基地應廣泛開展全員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激發受助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與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一方面,形成常規的體育鍛煉活動機制,如開展每日早起運動打卡、全員夜跑、每日運動量達標等活動,利用制度規范幫助受助學生堅持每日適當鍛煉。另一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基地體育活動,如趣味運動會、籃球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健身操、校園馬拉松等活動,或邀請體育學院教師和優秀學生到基地傳授學生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性體育項目,提高基地受助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3.3.2" 傳授健康知識,掌握個人健康技能
對于受助學生群體來說,掌握健康知識,提升個人健康技能必不可少。一方面,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進行健康知識宣講,傳授生理衛生知識、心理健康知識、安全與急救等健康知識,增進受助學生對健康的理解,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受助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和利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育人基地要經常性地組織應急技能和自我保健技能訓練,引導受助學生積極參與健康行動,提升受助學生有效應對健康風險的能力。健康教育對受助學生全面發展大有裨益,育人基地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探索健康教育育人途徑。
3.4" 以美為要:美育塑心,陶冶高尚情操,涵養受助學生審美之情
3.4.1" 開設相關課程培訓,培養學生悟美能力
學生的家庭、文化、社會背景對其審美悟美能力產生重要影響,學生的審美能力存在群體差異。對于家庭經濟、文化、社會資本稍顯不足的受助學生來說,大學美育還存在不足,需要借助其他平臺進行補充教育。因此育人基地一方面要開設相關美育課程教育,向受助學生傳遞審美知識,提高受助學生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強受助學生的審美實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基地開設的小型音樂會、讀書會、美術展等,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創造性和審美能力。
3.4.2" "孕育基地文化氛圍,將美育貫穿全過程
育人基地良好的美育文化氛圍對于受助學生的審美悟美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育人基地要經常性地開展分門別類的美育活動,推動高雅藝術進基地,讓藝術基礎相對來說較為欠缺的受助學生也能體驗藝術的樂趣。如邀請專家進行藝術講解、審美鑒賞,鼓勵受助學生自我輸出。通過美化完善育人基地環境設施,弘揚主流的審美方向和意識,拓寬基地受助學生的美育實施空間。此外,育人基地也要積極探索美育新方式、方法,打造“美育+”的育人模式和工作機制,將美育貫穿資助育人全過程。
3.5" 以勞為重:勞育固本,培育勞動觀念,發揮受助學生的勞動價值
3.5.1" 加強思想引導,提倡回饋社會
公益社會服務是一種利他性、無償性的道德價值勞動,受助學生在積極參與社會志愿活動的過程中能深刻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在創造勞動價值的過程中發揮利他的行為動機。育人基地一方面要加強對受助學生的思想引導,通過志愿服務宣講和服務事跡宣講引發受助學生共鳴,積極引導受助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志愿服務。另一方面,育人基地要創造一系列勞動機會,建立健全一整套勞動制度,與學院、學校其他部門相互配合,整合優質資源,為受助學生提供有助于自身發展的勞動機會。規范基地的勞動制度建設,保障受助學生的合法權益,搭建完善的勞動評價體系,制訂有效的物質和精神激勵機制,鼓勵受助學生將勞動成果、心得體會分享給身邊的人,形成榜樣示范引領。
3.5.2" 提高個人能力,自助走向助人
個人能力是受助學生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基礎,社會服務也是受助學生提升個人綜合提升的重要途徑。個人能力包括實際能力和潛在能力[3],實際能力主要指已經具備并表現出來的能力,實際能力的強弱受先賦性資源和后攝性學習的影響。潛在能力主要指通過學習和激勵之后所展現的能力。對于育人基地的受助學生來說,受制于個人的成長環境、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等,其實際能力可能存在一些欠缺,這就需要通過利用高校的文化和社會資本進行自我能力提升,不斷發掘自己的潛在能力。通過積極參與育人基地提供的社會實踐服務增長知識、增強綜合素質,在自身能力提升后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由自助走向助人,真正實現資助育人與回饋的循環。
參考文獻
[1] 魏云.“三全育人”理念下發展型資助育人價值意蘊、實踐困境與進階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23(45):13-16.
[2] 閆曉瑞,吳舒婷.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實效的策略探究[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22,27(6):71-74.
[3] 吳曉義,杜曉穎.能力概念的多維透視[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