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加強高素質農業人才培養,提升農業從業者素質,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農業職業院校和各級農廣校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如何順勢而為、與時俱進,服務地方農村經濟發展,做好農民教育培訓這篇大文章?筆者認為要把握好農民教育培訓“七性”趨勢,才能高質量培育高素質農民,才能跟上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步伐。
一、培育理念未來性
一是引入新技術。“互聯網+教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引入,正在改變著農民教育培訓傳統的模式和結構。通過互聯網平臺,參訓農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培訓內容可以更加個性化地推送給學員,滿足農民的不同需求。這不僅提高了培育的效率和質量,還使得培育資源得以更加公平地分配。
二是實踐新理念。時代的發展,讓全納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等培育理念逐漸得到重視和實踐。全納教育強調尊重每個學員的差異和特性,為他們提供適合的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個性化教育則注重根據參訓農民的興趣、能力和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制培育方案,促進參訓農民的全面發展。
三是創新新模式。遠程教育的普及,使得培育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未來教育的管理模式不斷創新,不僅可以滿足參訓農民不同的學習需求,還可以擴大培育的覆蓋面,讓更多人受益于高質量的教育資源。為確保培育質量,必將注重提升教師素質、優化課程設計和強化學習支持等方面,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二、培育對象成長性
一是文化知識水平的提升。面向農村從業人員,全面深化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學習借鑒職業教育的形式,注重農民教育培訓的趣味性與實用性,按照成人教育規律,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素質素養提升專項行動、農民培訓與學歷提升銜接等方式,學習思想政治道德、、現代農業科技、農業政策法規等內容,提高農民對教育培訓的認可程度、參與程度、接受程度。
二是經營管理技能的提升。參訓農民通過培訓和實踐,掌握新的種養技術、耕作和飼養方式、病蟲害和疫病防治等技能,以及如何使用互聯網進行市場調研和銷售渠道開發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增產增收。
三是產業發展能力的提升。通過營銷策略的創新,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運用農業新科技、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參與產業轉型升級等措施,推動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農村產業和服務業轉變,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不斷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增強理解力和應變力,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更好地適應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三、培訓課程實戰性
一是開設場景課程。在實戰化培訓中,根據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等形式,及時獲取學員的學習反饋,收集學員的意見和建議,精心設計良種良法結合、農機農藝融合、線上線下營銷、電商直播、智慧農業等模擬場景課程主題,探索創新“實訓+實戰”模式,通過把課堂設在現場,把學員帶到生產一線,在培訓中動手實踐,充分應用互動式學習方法,讓學員能緊貼實戰環境,強化實踐鍛煉,淬煉專業能力。
二是運用案例分析。在培訓中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讓學員在模擬的案例中豐富自己的經驗及技巧。經過選擇案例-討論案例-分析案例-總結反思-實踐應用等環節,引導參訓學員對所選案例進行分析,鼓勵學員發表觀點,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通過教師引導點評,關注案例中關鍵點,如問題識別、原因分析、解決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實施過程中的挑戰和應對策略,加深學員對案例的理解,并將所學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從而激發學員的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培訓手段科技性
一是加強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科技手段造就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拓寬了農民教育培訓的渠道和途徑。根據產業發展特點和農民需求,合理利用線上線下培訓資源,在學習中實踐、實踐中學習。要充分利用各級涉農部門權威網站以及眾多類型農業專業平臺上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這些多媒體課件資源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培訓內容生動形象。
二是加強培訓工具和內容創新。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通過創建沉浸式的虛擬環境,讓學員在模擬場景中進行實踐操作,提高學習效果;利用游戲化學習,將游戲元素融入培訓內容,通過設置關卡、積分、排行榜等游戲機制,激發學員的學習動力;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安裝傳感器和控制器,實現對學習環境的溫度、濕度、照明等參數的智能化管理和自動調節控制,提高培訓舒適度。
三是加強數據分析和質量評價。培訓效果評估是培訓工作的重要一環,是培訓質量的重要保證。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不僅具備智能問答、自動評估、人機交互等功能,還可通過對學習時長、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成績等數據分析和反饋機制,實時了解農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為學員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為優化培訓策略提供依據,增強培訓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另外,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農民培訓過程的全程記錄,讓培訓透明化和公正化,保證農民教育培訓的公信力。
五、培育要素創新性
一是培育新型勞動者。農業勞動者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農業技能,還需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技能。根據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地方產業發展需要,通過加強農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管理能力,把農業從業人員培育成為能運用前沿原創性農業科技的使用者,憑借對高端科技的嫻熟掌握和應用,積極推動農業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二是利用新型勞動手段。由于傳統的農業工具和機械正逐步被智能農機、無人機噴灑、自動化灌溉系統等現代化、智能化農業裝備所取代,因此培訓方案制定、培訓課程安排、培訓內容講授、培訓資源應用等方面要充分體現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創新,在于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讓學員感受到從智能化農業機械到生物技術的應用,再到精準農業的實踐,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在為農業生產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三是作用新型勞動對象。農業的生產對象因新技術的應用而發生變化,如通過生物技術改良的種子、數字化管理的農田等。要讓農民學習理解并實踐應用,通過基因編輯、選擇性育種等手段,培育出更適應環境變化、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的農作物品種;通過推廣節水灌溉、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等綠色生產方式,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綠色低碳循環農業;通過結合農業旅游、休閑農業等新型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開發品牌化、差異化的農產品,推動農產品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的現代化,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
六、教學資源優質性
一是培養金牌師資。師資質量直接影響農民教育培訓的效果。突出實踐導向,通過擴大教師來源、提高教師素質、調整教師結構、建立長效機制等措施,打造一支有愛農之心、有職業素養、有執教本領、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分層分類遴選使用和管理好全國共享師資、省市優秀培訓教師以及農廣校系統骨干教師隊伍,鼓勵引導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促進教師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學模式創新。
二是打造金牌課程。課程是農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真正在農民身上發生化學反應、發生質量躍升的必須是“金課”。農民教育培訓課程要緊密結合產業發展來設立推進,將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等產業先進元素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通過組織說課、短視頻和微課評比等有效活動,上下一體各方聯動打造一批產教融合、開放共享、質量上乘、制作精良、影響面廣、口碑較好、農民歡迎的金牌課程,建設緊扣生產實際、線上線下融合、小而精的課程庫,滿足學員個性化精準化需求。
三是編用金牌教材。教材是辦好“農民滿意的教育培訓”的重要基礎保障。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式,結合農民特點,組織編寫和使用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農業強國建設緊密結合的內容先進、實用性強并符合農民語言習慣、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生動鮮活的優質教材。鼓勵和支持優秀一線教師、農技人員和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編寫區域性、技巧性、時效性強的鄉土特色教材。充分發揮教材在教與學的銜接紐帶作用,為農民學員配備精品經典教材,不斷提高農民教育培訓質量,夯實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基礎。
七、農民田間學校示范性
一是產業發展綜合高效。農民田間學校立足當地農業主導產業,具備覆蓋面廣、產業鏈長、收入比重高、先進配套技術應用能力強、農業信息化應用程度高等特點。要緊跟智慧農業、休閑農業等發展新趨勢,廣泛采用先進農業機械裝備和技術,實現標準化生產;應用物聯網和智能化農業生產技術,應用電子商務等方式營銷農產品。
二是技術支撐力量較強。在農業產業鏈上合理布局便于實訓實習、現場教學的農民田間學校,推進農民田間學校數量、質量與產業發展匹配。以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農技推廣機構的綜合類基地和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向“五區一園”以及農業科技園區、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國家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傾斜,優選推介一批全國共享農民田間學校和省級示范田間學校,促進區域間資源優勢互補、共享共用。
三是示范帶動作用明顯。按照“六有”標準規范建設的農民田間學校,具有產業要素聚集、設施設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業態模式先進、經濟效益顯著、示范帶動性強等現代農業的水平特征,能體現地方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能有效服務農業產業升級和鄉村功能價值拓展,能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有一定的影響力,是當地產業振興的現實樣板。
(作者單位:1.江蘇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2.江蘇省農廣?;窗彩蟹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