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質農民參訓后,面臨如何落地應用培訓所學知識技能,如何對接發展資源,如何適應生產經營形勢變化等難題,需要主管部門和培育機構提供形式多樣的跟蹤服務,為高素質農民發展保駕護航,切實從培訓轉變為培育,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浦東新區積極構建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強化跟蹤服務,確保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取得實效。
一、強化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
浦東新區將高素質農民培育置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高度,由區農業農村委組織人事處牽頭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構建并完善區農廣校為主體、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和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一主多元”培育工作體系。特別強化區農廣校作為高素質農民培育專職機構的地位,設立內設機構6個、核定事業編制數45個,在機構改革中打通農業專技職稱評審通道。在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投資1億多元用于農廣校改擴建,將顯著提升硬件設施水平。農廣校充分發揮其公益屬性,積極協助主管部門做好組織協調、上下銜接、基礎服務等具體工作,當好助手。主動承擔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資源建設、跟蹤服務等具體工作任務,確保各項工作有專人負責,管理到位,執行有力。
二、按需開展集中性繼續教育
浦東新區針對訓后高素質農民,每年開展問卷調查,深入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與面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上,積極爭取區財政資金支持,精心設計并實施高素質農民繼續教育。近五年來,緊跟農業發展趨勢,開設的培訓專題不僅包括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水蜜桃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提升產業技能的課程,還涵蓋了果樹省力化栽培、植保無人機操作、無人農場信息化智能化等現代農業技術的學習,以及耕地保護與農業配套用地政策、新農人品牌IP塑造、短視頻直播電商、新媒體運營等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適應性的課程。通過這些課程,不僅幫助學員積極應用新技術,還引導他們緊跟市場潮流,掌握最新的營銷手段,從而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確保他們在農業生產經營中能夠持續創新、穩健發展。
三、提供線上線下個性化服務
浦東新區選派兼具較高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組建跟蹤服務團,與農民建立結對關系,圍繞現代農業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兩條主線,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開展跟蹤服務。建立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抓好跟蹤服務記錄,不定期開展跟蹤服務工作交流,探索把跟蹤服務工作表現列入后備干部推薦、職稱晉升的重要參考內容。依托具備產業優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主要涉農鎮建立31所市級農民田間學校,引進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輻射帶動周邊高素質農民共同發展。分產業類型建立微信群,增進學員、專家、主管部門和培育機構多方交流,及時幫助高素質農民解答生產經營問題。依托“惠農通”科技服務平臺,實現點對點的科技信息定制服務,2023年向高素質農民發送農業科技服務類信息10萬多條,4000多名高素質農民從中受益。圍繞區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錄制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等視頻課程36節,為高素質農民提供在線學習資源,方便移動端自學。
四、建立學歷和職稱提升渠道
學歷和職稱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標準,高素質農民對此非常關注。浦東新區農廣校與中國農業大學、上海開放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大專、本科層次在職學歷教育,開設園藝、農學、動物醫學、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經濟管理等專業,通過遠程教育、在本區設立教學班等形式,滿足學員多層次、多形式學習需求。認真落實上海市高職擴招政策,組織學員報考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專業。創設高素質農民免費就讀學歷教育支持政策,共計補貼近300名高素質農民參加學歷教育。積極支持高素質農民申報種植業、養殖業中高級技術職稱評審,加強論文寫作和職稱申報輔導,幫助80多人成功獲評農藝師、高級農藝師、畜牧師等農業專業技術職稱。
五、加大高素質農民政策扶持力度
浦東新區積極創設高素質農民扶持政策,增強高素質農民職業吸引力。出臺《浦東新區農民增收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每年區財政投入約3000萬元,按照本區農業戶籍人員每人每月1500元、本區非農戶籍人員1240元的標準,對2000余名高素質農民給予社保補貼。2024年,出臺《浦東新區關于促進現代農業人才發展的實施意見》,對符合條件的高素質農民進行激勵,包括每月對全日制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別給予1000元、2000元、3000元的補貼,對“頭雁”給予10萬元創業補貼,對首次取得農業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給予2000元獎勵,對首次獲得農業類中、高級職稱的分別給予4000元、8000元獎勵,對獲得農業相關人才榮譽和創業創新大賽獎項的給予1萬元至10萬元的獎勵。
(作者單位:1.上海市浦東新區農廣校;2.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農村綜合監管事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