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當下,數字鄉村建設意義重大。江蘇省徐州市豐縣積極響應,“數字助農、智慧興農”成效顯著。
豐縣自2020年入選全國首批數字鄉村試點縣以來,積極開展農民農業數字化培訓。目前已整合系統平臺41個,涵蓋農業農村的多類數據資源和八個模塊。通過培訓,農民對數字農業的認知得以更新,動手實踐能力增強,掌握了如農產品安全溯源檢測、電商等技能,不僅提升了農民的數字技能,還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豐縣形成了“果菌菜牧”四大特色產業集群,年產值超 240 億元。數字化培訓為豐縣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一、培訓之旅與知識傳遞
1.認知革新。在“認知革新”環節,培訓講師們首先引領學員們走進數字農業的世界,揭示其背后的科技力量與無限可能。通過播放國內外數字農業成功案例的視頻,展示智能農機、無人機噴灑、物聯網監控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激發學員們對數字農業的興趣與向往。同時,講師們還詳細闡述了數字鄉村建設的重大意義,以及它如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學員們表示,這次培訓讓他們大開眼界,對數字農業有了全新地認識和理解。
2.實操演練。在“實操演練”階段,培訓安排了豐富的動手實踐活動。學員們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了智能農機具的操作、物聯網設備的安裝與調試等。通過實際操作,他們不僅掌握了數字農業的基本技能,還深刻感受到了數字技術帶來的便捷與高效。此外,培訓還設置了模擬電商平臺的運營環節,讓學員們親自上陣,學習如何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增加收入來源。
3.技能提升。為了進一步提升學員們的數字技能水平,培訓還開設了“技能提升”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數據分析、精準種植、智慧灌溉等多個方面。通過系統學習,學員們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數據分析工具對農業生產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還掌握了精準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科學種植技術。同時,他們還學習了如何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監控與智能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這些技能的掌握,為學員們今后在數字農業領域的創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專家論壇。為了拓寬學員們的視野,培訓還邀請了多位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專家論壇”。論壇上,專家們圍繞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政策導向、技術創新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學員們積極提問,與專家們面對面交流心得與疑惑。通過這場思想的盛宴,學員們不僅收獲了寶貴的行業資訊與前沿技術信息,還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與合作伙伴。
5.案例剖析。“案例剖析”環節為農民學員們提供了一個深入學習的平臺。培訓精選了豐縣乃至全國范圍內數字農業的成功案例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對這些案例的詳細解讀與討論,學員們不僅了解了案例背后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還學會了如何將這些經驗應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
二、培訓的豐收碩果
一是產業融合深化。培訓不僅提升了農民的數字技能,更促進了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學員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推動了“果菌菜牧”四大特色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智慧農業產業園、牛蒡產業園等特色園區相繼建成,吸引了中央廚房、君樂寶奶業等重大產業項目的落地。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延長了農業產業鏈,還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據統計,豐縣年度電子商務網絡零售額已達33億元,彰顯了產業融合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
二是數字化種植技術。培訓后數字化種植技術在豐縣農村得到廣泛應用。智能農機、無人機噴灑、物聯網監控等現代科技手段的引入,使農業生產更加精準高效。2021年,農民用“豐縣數字鄉村”釘釘平臺辦公、辦事,豐縣343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釘釘群,777個管理員、24萬村民在線使用,在“豐縣數字鄉村”釘釘平臺上積極交流,農民利用數據分析工具進行精準施肥、病蟲害防治,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空中草莓、吊掛式番茄等新型種植模式的成功實踐,更是為豐縣農業增添了新亮點。這些技術的普及應用,讓農民們切身感受到了數字農業的魅力與優勢。
三是電商平臺運用。在培訓的推動下,豐縣農民積極擁抱電商時代,運用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京東農場等知名電商平臺的入駐,為豐縣農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學員們通過參加“蘋樂鳳城,京品助農”等活動,不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還實現了農產品的增值。單日成交額約30萬元,平均每小時成交436件的佳績,充分展示了電商平臺在農產品銷售中的巨大潛力。比如豐縣趙莊鎮優質農產品已經搭上了互聯網銷售的“快車”,在各大平臺的支持下,又學會了數字化整合營銷。抖音平臺上縣長帶貨直播、微博平臺上“豐縣丑蘋果進閆學晶直播”話題營造以及聚劃算平臺上“匯聚江蘇豐縣”等,在各商業平臺上不斷掀起豐縣話題浪潮,贏得網友關注。這些成功的實踐案例,激勵著更多農民投身電商事業,共同推動豐縣農產品的品牌化、標準化發展。
四是種植管理技術精進。培訓不僅傳授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還培養了學員的創新意識和環保意識。學員通過學習科學種植、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和管理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積極探索“數字化+社會化服務”的適度規模農業改革模式,推動農業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不僅提升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質,還為豐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培訓工作的啟示
一是建立人才儲備機制。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豐縣應持續加大鄉村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儲備機制。通過定期舉辦數字農業培訓班、引進專業人才、培養“土專家”等方式,不斷提升農民的數字素養和專業技能。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為農村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是完善農業資源數字化。農業資源的數字化是智慧農業的基礎。豐縣應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實現農業資源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精準管理。通過建立農產品安全溯源系統、智能灌溉系統、病蟲害預警系統等,提高農業生產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同時,加強農業數據的整合與共享,構建智慧農業生態系統,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是健全數字農業發展體系。數字農業的發展需要健全的體系支撐。豐縣應不斷完善數字農業發展體系,包括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數字農業技術研發、數字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等。通過推動農業與互聯網、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同時,積極培育數字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四是強化政策引導與支持。政策是推動數字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豐縣應制定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對數字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措施,降低農民和企業參與數字農業的成本和風險。同時,加強政策宣傳與引導,提高農民對數字農業的認識和接受度。此外,還應建立健全數字農業發展的監管體系,確保數字農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大數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