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以來,贛南客家傳統文化逐漸呈現在大眾視野并成為民間藝術研究的新熱點。有學者認為,贛南客家傳統文化中特點最鮮明的便是服飾文化。客家服飾具有顯著的群體識別性,區別于其他少數民族服飾,其衣裙結構、色彩組合、神秘的圖形符號都源于客家民系的多民族交融歷史以及因戰亂而產生的祈福精神寄托的文化心理。贛南客家服飾紋樣不僅展現了贛南客家祖先在歷史的洪流中積極探索的痕跡,更傳遞了一種積極奮斗和追求幸福繁榮的精神。
“客家人”原本是清朝閩粵大規模的械斗中本地人對外來中原人帶有貶義的稱呼。在資源短缺、等級森嚴、極度重視種族歸屬的封建社會,南遷的中原人會受到原住民不同程度的羞辱、排擠和迫害,這種環境加深了他們對家族地位穩固的渴望。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的認知是混沌的,面對野獸襲擊和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客家人只能臆想出虛幻的形象并以供奉的形式祈求平安,以此慰藉因遷徙而受到創傷的心靈。客家人想適應陌生的環境,團結一致、宗教族集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客家人具有強烈的宗族觀念。客家先民在遷移中磨煉的堅韌意志激勵著他們不斷進取,塑造族群印記,自成體系,從而反“客”為“主”,強大族群,同時催生了他們創造服飾的信心和欲望。據《南安府志》記載,楚人尚巫的風俗在贛南廣泛流傳,“贛俗信巫,婚則用以押嫁,葬則用以押喪,有巫師角術之患”,造就了客家人“頭上三尺有神靈”的萬物有靈觀念。因此,客家人崇拜自然,包括鳳凰、社樹等,常見“丹鳳朝陽”等吉語和鳳鳥紋樣。從尚巫到萬物有靈,再到自然崇拜,客家人逐漸形成了與萬物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并體現在客家服飾紋樣上,成為特定的精神指向。
客家圍裙
客家圍裙是客家婦女日常勞作時的重要服飾之一,通常繡有各種紋樣,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主要分為動植物紋樣和吉祥紋樣兩大類。
1.動植物紋樣
客家人對生活充滿熱情,善于發現生活中有意義且美好的事物,并將這些事物通過藝術加工形成紋樣,用國畫般寫意或寫實的手法繡在服飾上,如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蓮花(象征堅韌)、蝴蝶(象征自由)等。有的客家婦女會在黑底圍裙上繡橙紅色“凸”字,兩種顏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再繡上蓮花、蝴蝶等紋樣,寓意“蓮生并蒂”,表達客家婦女希望夫妻同心、家庭生活幸福美滿的愿望。
2.吉祥紋樣
壽字紋、魚紋、牡丹紋、百合紋等吉祥紋樣都表達了吉祥富貴、長命百歲等美好愿望,這也是客家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缺乏安全感的體現。
童帽
客家婦女心靈手巧,女紅技藝精湛,制作的兒童服飾一般繡滿紋樣,寄托著長輩希望孩童健康成長的美好愿望。客家童帽分為嬰兒帽、仿生帽、繡花帽、鈴帽,一般根據年齡選擇,剛出生的嬰兒戴嬰兒帽,長大些開始戴各類仿生帽、繡花帽、鈴帽。仿生帽大多模仿貓、狗,這是因為客家人認為貓、狗好養活。繡吉祥紋飾和活潑圖案的是繡花帽,有鈴鐺的是鈴帽。童帽的裝飾既有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質飾品,又有吉祥動植物圖案紋飾,還有“健康活潑”“長命富貴”等文字紋飾。
客家童帽有大量銀飾的主要原因是贛閩粵邊客家地區的山形水勢靈動、蛇獸橫行、瘴氣彌漫,兒童容易受驚嚇、患病,長輩就用八仙和羅漢像等銀飾驅邪避惡,以保兒童平安健康成長。
冬頭帕
客家冬頭帕也叫包頭巾,已有上百年歷史,女子坐月子時和步入中年后佩戴,也是客家中老年婦女服飾的典型特征,色彩普遍低調、樸素,裝飾紋樣有以下3種。
(1)幾何形,由點、線、面組成。冬頭帕上的紋樣由菱形和三角形以二方連續的形式排列構成,其中◇代表女,女屬陰,∧代表男,男則陽,寓意陰陽交錯,生生不息。冬頭帕外圍的“”紋樣寓意“壽”,故稱“吉壽”,希望老人能夠延年益壽、福壽康寧。
(2)字形紋樣。客家人常將美好祝愿之詞與幾何形相結合排列設計,遠看似乎毫無變化,近看實則暗藏玄機。祝愿之詞皆為四字成語,如國泰民安、萬事如意、幸福安康等。在織帶中隱藏美好祝愿,不僅體現了客家人含蓄內斂的性格,也體現了客家人的浪漫情懷。
(3)植物紋樣,有竹葉、蓮花、牡丹、松樹、石榴等。這些紋樣自帶美好寓意,同時起到局部裝飾點綴的作用。
中國傳統服飾通常以裝飾的手法追求精神意蘊的美。
首先,客家服飾崇尚自然和諧,紋樣樸素自然、寓意豐富。客家服飾紋樣以黑、青為主底色,以紅、黃、藍、綠、白、金、銀七色真絲線配之。其制作原料就地取材,以贛南生長的苧麻、葛草、藍靛等植物為主。其紋樣題材有家禽牲畜等,這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勞作方式緊密相連,也展現了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勞作理念。
其次,客家服飾紋樣構圖獨特、工藝精湛。客家服飾紋樣構圖注重對稱與平衡,布局合理,線條流暢,富有節奏感。這種獨特的構圖方式使客家服飾紋樣在視覺上具有和諧統一的美感。繡娘們運用細膩的針法和豐富的色彩,將各種紋樣巧妙地繡制在服飾上,使服飾更加精美、生動。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客家人因戰亂而背井離鄉,他們有著強烈的家族觀念,于是通過穿著具有家族歷史記憶紋樣的服飾,增強自身的族群認同感。這些紋樣不僅提醒著客家人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根源,還讓他們在與外界交流時能夠清晰地展示自己的族群身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從而加強族群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們始終堅信“團結就是力量”,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客家人出門在外,不怕難,全靠客家老表來支援”的緣由了。
崇尚自然與吉祥寓意
客家人長期生活在山區,因此,他們的服飾紋樣也充滿了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更寄托了客家人希望自然和諧、生態平衡的美好愿望。例如蝙蝠、葫蘆、雙魚等紋樣,在客家人的信仰中具有祈福避邪的寓意,其中,蝙蝠諧音“福”,寓意福氣滿滿;葫蘆寓意福祿雙全;雙魚則寓意年年有余,生活富足。
審美追求與情感表達
贛南客家人的居住地位置偏僻,生存的本能讓客家人不在意衣飾的等級差距,所以在款式上不作貧富貴賤之分,追求簡便實用。同時,服裝色彩往往追求樸實無華,這也體現了客家人對“素”的推崇。
贛南客家服飾紋樣不僅是客家人審美追求的體現,也是他們情感表達的媒介和載體。無論是喜悅、悲傷還是思念,都能通過服飾紋樣得到充分的表達和傳遞。這種情感表達的豐富性不僅增強了服飾的藝術感染力,也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和互動。贛南客家服紋樣作為可視性的外在特征彰顯了客家人的品性。
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復興,客家服飾紋樣作為客家傳統文化的重要板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通過對贛南客家服飾紋樣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客家人的歷史、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審美觀念,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客家文化,吸引更多人關注客家文化,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目前,客家服飾制作技藝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研究客家服飾紋樣有助于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記錄客家服飾紋樣的制作技藝和傳承方式,可以為后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隨著時代的更迭交替,多元化的融合造就了風格迥異的審美態勢。年輕人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沖擊下跟風式地追求標新立異的個性裝飾。客家服飾紋樣對國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涵蓋了文化融合與傳承、文化認同與歸屬感、文化傳承與教育、藝術創新與發展以及經濟價值與社會影響等方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應傳承客家文化,將其與現代藝術相結合,進行創新性融合,塑造獨特的服飾文化氣質。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