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鼓勵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和文化產業,走專精特新和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發展的道路,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在此后的10余年時間里,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相關政策,對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據工信部在2024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14萬家,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超60萬家。隨著我國以更大力度優化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新質生產力加快匯聚,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走上專精特新之路,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近年來,“專精特新”成為國家關注的焦點,各類文件中強調了中小企業發展要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特征。
具體來說,專業化指的是企業采用專項技術或工藝,生產具有專門性、專業性和市場專業性的產品。這些產品通常在細分市場中具有專業化發展優勢;精細化是指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或工藝,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過精細化管理,生產精良產品;特色化是指企業采用獨特的工藝、技術、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產具有地域特點或特殊功能的產品;新穎化是指企業依靠自主創新、轉化科技成果、聯合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式,研制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
為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先后出臺《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等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相關政策,對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支持措施。其中,2021—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引導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分三批(每批不超過三年)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獎勵標準明確規定,已被認定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家企業獎勵600萬元,每年200萬元。
2024年6月18日,財政部、工信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決定2024—2026年聚焦重點領域通過財政綜合獎補方式,分三批次重點支持“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其中,2024年首批先支持10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家企業連續支持三年,最高獎勵600萬元,共60億元。
據中關村智慧城市信息化產業聯盟不完全統計,在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文件中,共有56項財政政策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建設,除了獎補之外,還包括其他各方面的措施,比如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強化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作用、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實施、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

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正在壯大。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領域“小巨人”企業數量近5000家。2024年共有146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入全球獨角獸榜,占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的43%。從創新能力上看,“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比達7%,是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2.6倍。
為進一步加快對優質中小企業的培育,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出了一套新的評價指標,成為衡量培育效果的一把“標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兩部分:針對企業自身專精特新發展情況,設置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能力、成長性等5項指標,以及16項二級指標、23項三級指標。此外,結合企業在產業鏈上發揮作用情況,適當進行加分。針對各地培育企業的服務情況,設置培育質量、培育基礎、培育工作3項一級指標,包括16項二級指標。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評價結果將與“真金白銀”掛鉤,成為支持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資金安排的重要參考。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表示,將繼續深化產融對接合作,通過“錨定目標、小步快跑”的方式,看準一項落實一項,多措并舉開展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工作。他提到,將與北交所、全國股轉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有針對性地提升北交所、新三板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深度與廣度。工信部將聯合中國證監會盡快推出第三批“專精特新”專板,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更具屬地化特色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同時還將推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評價指數,并探索在金融領域應用實施,通過精準“畫像”實現精準融資。
針對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存在的挑戰,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長期關注,并將進一步做好政策支持和產業培育。金壯龍部長在2024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上表示,工信部將健全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相適應的要素保障制度,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支持“小巨人”企業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專精特新,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專精特新專屬金融產品,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建設好“專精特新”專板,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機制,助力專精特新企業引進各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