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童年》與《在人間》《我的大學》成就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對于推動蘇聯文學發展以及全世界的文學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童年》是高爾基通過第一人稱的視角來進行創作的,描寫了自己童年的艱難生活,借此揭示當時生活的艱辛,也展現出自身的樂觀堅強精神,為后人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啟發。本文對高爾基的《童年》分別從故事內容、人物角色以及童年生活來探析作者童年的苦與樂,并分析了《童年》作品的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 童年 "高爾基 "苦與樂 "阿廖沙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27-0019-04
高爾基不僅是俄國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也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雖然高爾基在文學界中獲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他的童年生活是悲慘的,不僅有著支離破碎的家庭,而且還遭受外祖父的毒打,為了生存,在幼時就已經開始參加工作,全面地體會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疾苦。童年的悲慘經歷,不僅造就了高爾基堅強的性格,更是為高爾基之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童年》不僅僅講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更展現了當時社會人民群眾的生活風貌,既有艱苦的生活,也有對美好的向往。
一、《童年》故事概述
《童年》是高爾基以第一人稱所寫的作品,主要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從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作品書寫了當時蘇聯底層人民貧苦的生活,也揭示了當時黑暗的社會。作品主要描述了阿廖沙在喪父后寄養在外祖父家的生活[1]。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的時候,外祖父家正面臨破產的困境,兩個舅舅也在為分家產而爭吵斗毆,而外祖父的性格獨斷且兇殘,所以阿廖沙寄養在外祖父家的童年生活過得十分困苦。阿廖沙寄養在外祖父家時,經常受到兇殘外祖父的虐待,導致阿廖沙的性格較為孤僻,情緒不安,和他人的交往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整個童年都處于惶恐的狀態。阿廖沙的母親較為懦弱,無法忍受生活的重負,獨自拋下了年幼的阿廖沙去進行自我救贖,選擇了改嫁。但是阿廖沙悲苦的童年生活也存在著一絲絲的溫暖,善良慈祥的外祖母、樂觀的小茨岡、善良的葛利高里等,都給阿廖沙帶來了溫暖和快樂。但是后來母親的出現,又給阿廖沙帶來了痛苦,因為母親經常喜怒無常,由于生活的折磨,對兒子已經沒有愛了。童年喪父、母親喜怒無常、外祖父兇暴,使得阿廖沙不僅家庭支離破碎,缺乏家庭溫暖,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也遭受了他人的歧視和刁難。
雖然《童年》的篇幅不長,但是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十分明確,不僅描述了作者童年的艱苦生活,更是揭示了當時蘇聯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批判了沙皇統治下的蘇俄市儈惡習。在作品當中,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表達自己艱苦的童年生活,而是在于喚醒民眾內心的善良,向更多年輕的讀者傳遞希望,鼓勵讀者應當在逆境中迎難而上,學會始終保持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童年》主要故事人物
1.善良慈祥的外祖母
外祖母是阿廖沙童年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在阿廖沙父親去世后,母親選擇改嫁,拋下了阿廖沙,阿廖沙只得被寄養在外祖父家中。但是改嫁后母親的生活并不幸福,經常受到酒鬼丈夫的毒打,生活不如意的母親很難為阿廖沙提供母愛,而阿廖沙所感受到的“母愛”都是來自善良的外祖母。外祖母雖然出身貧賤,但是并沒有被艱苦生活所打倒,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美好的向往,學會在困難中磨煉自身的技能,能夠學會織花邊來掙錢。雖然外祖父性格暴戾,經常謾罵毒打外祖母,但是外祖母依然堅強,并沒有因此而喪失對生活的希望,而是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來承擔家庭的責任。所以,在阿廖沙眼中,外祖母不僅善良,而且堅強勇敢、勤奮獨立,外祖母堅韌的性格對于阿廖沙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外祖母對阿廖沙是極好的,會給阿廖沙唱童謠、講故事,甚至和阿廖沙成了好朋友,十分支持阿廖沙。外祖母給阿廖沙講述的故事基本是不會重復的,這不僅給阿廖沙帶來了愉快的童年生活,也進一步增長了阿廖沙的文學知識,為作者之后的文藝創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兇狠暴戾的外祖父
在阿廖沙的童年認知中,外祖父是兇狠殘暴的。雖然外祖父外表矮小干瘦,但是對于阿廖沙以及其他家人的態度是十分惡劣的,動輒謾罵毒打,導致阿廖沙十分厭惡外祖父。外祖父不僅殘暴,而且剝削窮人,會向貧困的底層人民發放高利貸或者接受典當,進一步剝削了底層人民,甚至還勒令手下的小工匠去偷竊。在阿廖沙眼中,外祖父就是一個典型的資本家,但是同時也被更大的資本家所剝削。但是外祖父并不是完全喪失良心的,當他打昏阿廖沙后,他自身也會感到后悔,會安撫阿廖沙,并道歉,還會教阿廖沙寫字,講述以前纖夫的過往生活,拉進彼此間的距離。
3.堅強勇敢的阿廖沙
作者在描述阿廖沙的時候,雖然描述了困苦的童年生活,但是與此同時,又表現出阿廖沙的堅強勇敢。阿廖沙雖然幼年喪父,但是受到了外祖母性格的影響,所以造就了自己后來堅強勇敢的性格。雖然和同齡人相比,阿廖沙承受了更多的壓力,但是他依然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并沒有向惡勢力低頭,而是勇于抗爭[2]。與此同時,阿廖沙又具備較強的同理心,能夠感受到其他底層人的痛苦。雖然母親改嫁、外祖父殘暴,在學校受到他人歧視,但是阿廖沙依然能夠保持正直的態度,能明辨是非。外祖父的兩個房客有著不同的性格,一個是知識分子,很講道理,所以阿廖沙很喜歡他。但是,另外一個不僅殘暴而且具有奴隸習氣,因此阿廖沙很反感他。由此可見,阿廖沙愛憎分明。因為外祖父破產,而且母親病逝,年幼的阿廖沙不得不提前進入社會打工掙錢,阿廖沙在碼頭和倉庫工作過,雖然工作和生活艱辛,但是阿廖沙依然保持對生活的希望,并沒有被困難的生活所打倒。
三、《童年》故事中的苦與樂
1.艱苦的生活風貌
阿廖沙的童年正處于十九世紀的蘇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底層人民的生活是艱苦的,與此同時底層人們的性格也是多樣的,對于同一件事,不同人的生活態度是不一樣的。
第一,小茨岡偷東西事件。因為小茨岡是一個棄兒,而且出身卑微,善良的外祖母收留了他。小茨岡勤奮,而且能干,因此也受到了外祖父的喜歡。但是小茨岡在集市買東西的時候,竟然會偷東西。關于小茨岡偷東西事件,外祖父母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外祖母十分擔心小茨岡,因此當他去趕集的時候,會十分焦慮,會擔心小茨岡的安全,而當小茨岡拿著偷來的東西回家時,受到了外祖父和舅舅們的稱贊,對于小茨岡的回家,他們十分開心,這和外祖母的著急和擔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正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呈現出艱苦環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也將當時底層人民的生活風貌呈現了出來。
第二,外祖父的家暴行為。一開始,外祖父母只是在回憶以前的艱苦日子,對于疾病、打人、失火等社會現象見怪不怪,但是面對艱苦的生活,外祖父母都可以保持樂觀的態度。但是在講述阿廖沙母親時,外祖父卻突然大發雷霆,不僅對外祖母大喊大叫,更是用拳頭毒打外祖母,但是善良的外祖母并沒有反抗。外祖父的家暴行為,直觀地體現出當時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風貌。
第三,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分家生活,兩人的生活狀態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外祖父母在分家的時候,外祖父吝嗇,將外祖母的大衣、物件等東西都拿去了賣還錢,然后將賣來的錢用于借貸,從中獲取利息。在分家的時候,外祖父也將家里的東西分得非常清楚,將柴米油鹽都平均分攤,甚至會計較外祖母倒的茶濃度是否一樣。分家后,外祖母為了養家,獨自去撿碎布和碎紙來賣給舊貨商,靠著自己的辛勤勞動來獲取金錢。分家后,由于性格的差異,導致外祖父母的生活大不相同,與此同時也將當時普通底層人民的生活呈現出來[3]。
2.充滿希望的信念
雖然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所面臨的社會環境也是惡劣的,但是阿廖沙依然保持著充滿希望的信念。《童年》描述了當時俄國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人們流離失所,遭受剝削與壓迫。但是在面對艱苦的生活,人們依然保持著美好生活的希望,阿廖沙的童年并不全是辛苦,更是有溫暖和快樂[4]。
雖然阿廖沙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但是外祖母為年幼的阿廖沙帶來了關愛和溫暖。父親去世后,母親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阿廖沙的生活變得更加壓抑和不安,母親對阿廖沙也越發冷漠,導致阿廖沙不僅要承擔父親去世的痛苦,還要承擔母親的冷漠對待。幸好外祖母給阿廖沙帶來了溫暖,使得阿廖沙的童年生活還保持著一線光明和快樂。
在剛開始接觸外祖母時,阿廖沙就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外祖母的溫柔,覺得外祖母說話溫柔,沁人心脾,而且覺得外祖母的眼睛會說話,能夠從外祖母的眼睛中感受到快樂和溫暖。作品把外祖母塑造為一個溫暖光輝的女性形象,給予了阿廖沙無私的愛,使得阿廖沙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作品中描寫年幼的阿廖沙對于布料染色非常好奇,嘗試將白色的桌布放到藍靛的桶里進行染色,此事激怒了外祖父,外祖父直接暴打阿廖沙,甚至將阿廖沙打到失去知覺,然后大病了一場。當阿廖沙生病的時候,對周圍的事物都極度敏感,會感受害怕和絕望。此時,外祖母和小茨岡的關愛,使得阿廖沙感受到了溫暖,進而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外祖母和小茨岡都在不斷地想辦法讓阿廖沙開心起來,讓阿廖沙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和光明。例如,外祖母會一直陪著阿廖沙,而小茨岡則和阿廖沙傳授如何擋鞭子的方法。
3.自我意識的成長
雖然處于艱苦的社會生活當中,也遭遇了家庭的不幸,但是阿廖沙在各種環境的影響下,最終實現了自我意識的成長。
多樣的自然環境。阿廖沙前往外祖父家時,需要坐船前往。當天氣晴朗的時候,阿廖沙會和外祖母一起欣賞日出和日落,欣賞秋風落葉,美好的自然風景能夠緩解阿廖沙心中喪父的悲痛。在船上的時候,由于美好自然風景的影響,阿廖沙的心情是平靜的,但是后來達到外祖父家中,外祖父的兇狠暴戾使得阿廖沙的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剛到外祖父家時,阿廖沙所看到的環境是比較惡劣的,有低矮的平房,有外突的窗戶,房間是半明半暗的。但是當外祖父買了新房子后,新房子是漂亮可愛的,是溫暖恬靜的。新舊房子的差異,也是阿廖沙內心的投射。因為在舊房子里,阿廖沙過著單調艱辛的生活,但是在新房子里,阿廖沙接觸到了更多的好事物,不僅眼界得到了拓展,而且思維也變得越發靈活,這也是阿廖沙意識覺醒以及思想啟蒙的關鍵階段,阿廖沙開始對科學精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多樣的人文環境。寄養在外祖父家中的童年生活,對于阿廖沙來說是奇怪和不安的。例如,在這里,人們的臉上很少有笑容,人們經常大聲說話,甚至威嚇,導致阿廖沙的神經過于緊張。阿廖沙犯錯的時候,不僅會受到外祖父的鞭打,還會被領到廚房,但是廚房是漆黑而且安靜的,這給阿廖沙帶來了很大的壓迫感和畏懼感。在外祖父家中,整個家庭氛圍是陰郁的,雅科夫舅舅所彈奏的琴聲充滿了哀怨,使得整體氛圍變得越發的緊張和惆悵。雖然家里人口眾多,并且嘈雜,但是阿廖沙卻是安靜的,這也影響了阿廖沙的性格。家庭人員性格的差異,對阿廖沙的性格形成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雖然處于嘈雜的環境當中,但是阿廖沙學會了冷靜和思考。和格里戈里相處的時候,阿廖沙學會了觀察,能夠靜下心來細心觀察身邊的風景和發生的事物。例如,阿廖沙開始學會觀察周邊的風景,能夠從火焰、蒸汽、天空,甚至塵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從父親的逝世,再到母親的改嫁以及病逝,促進了阿廖沙自我意識的成長。在孤獨的童年當中,阿廖沙也學會了心靈獨處,能夠邊欣賞周邊事物、邊獨立思考,其內心思想變得越發豐富,內心力量越發堅強。
四、《童年》的教育和藝術價值
1.教育價值
《童年》這部作品不僅描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能夠通過對各種生活的描寫來表達出不同的生存道理,對于當代人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童年》中主人公的童年生活是痛苦不堪的,在年幼的時候甚至還需要打工掙錢才能獲取食物來維持生活,痛苦的生活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承受的,但是堅強的主人公阿廖沙堅持了下來,并沒有被艱苦的生活所打倒,而是越挫越強,變得越發堅強。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不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艱辛,更是揭示了重要的生存道理,為后人帶來了重要的啟示。在面對艱苦的生活以及環境時,我們不應當向不公的命運低頭,而是要堅強地面對,要用自己的力量來證明生命的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不畏懼困難的同時,還要堅強地迎接困難,從中找到自我[5]。
2.藝術價值
《童年》作品還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作者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如運用兒童視角與成人視角多視角交替使用的手法、靈活生動的語言文字及大量真實的生活材料等,來反映出當時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將作者悲慘的童年生活襯托出來,與此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五、結語
總之,《童年》不僅在俄國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在國際上也有著重要的文學地位,作者呈現出來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不僅得到世人的關注,所表達出來的高尚精神也感動了世人。
參考文獻
[1] 潘雪婷.М.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成長主題研究[D].吉林大學,2022.
[2] 徐鴻鵬.高爾基《童年》賞析[J].散文百家(理論),2022(4).
[3] 劉珊.探究高爾基《童年》里的底層人們的生存與人性寫真[J].青春歲月,2021(22).
[4] 李丹彤.高爾基的童年[J].新作文(初中版),2021(Z1).
[5] 劉思彤.讀《高爾基的童年》有感[J].快樂語文,2021(Z3).
(特約編輯 楊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