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是音樂學中的重要學科,均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二者相互協調,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前景較為廣闊。為此,分析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意義與發展歷程,分析音樂美學與中國音樂史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價值,并探究中國古代音樂史和音樂美學之間的關系。
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融合的意義: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發展歷程較為悠久,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轉變為立體性的研究模式。中國古代音樂史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音樂中富含文學哲理,蘊含文學表現形式。中國古代音樂史與中國古代文學史之間存在潛在關聯性,這一關聯性只有在對音樂史的系統性分析上才能發現。
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發展歷程
通過深入探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文獻,能發現中國古代音樂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在西周時期,形成了較為獨特的音樂文化,同時也培養了較多專業的樂理師,這些樂理師共同參與到音樂活動的建立中,還將音樂推廣,使音樂在社會中廣泛流行。經過樂理師的不斷努力,還將中國文學史融入音樂中,實現歌詞的填充。秦漢時期,人們開始設立專門的音樂機構也就是樂府機構;漢武帝時期,樂府機構達到了鼎盛的發展時期,樂府機構工作人員能達到1000人以上。這些樂府機構工作人員負責在民間收集各種歌謠,并且對這些歌謠進行加工與再創作,最終形成完整的音樂。隨著我國歷史社會的不斷發展,三國、南北朝與兩晉這三個時期歷史上動蕩不安,戰火紛飛,但音樂文化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為音樂在隋唐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燕樂為隋唐時期產生的新型音樂活動,以宴請為主要活動基礎。該時期,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不斷優化音樂創作機制與發展機制,使得我國古代音樂達到了空前的發展高度。宋代音樂更加注重綜合方面的發展,藝術發展方向也更加關注綜合性,說唱音樂開始流行,并對后期宋元時期的戲曲文化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我們目前所熟悉的京劇就產生于清代末期,西皮與二黃為當時的主要唱腔。
中國音樂史與音樂美學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價值
音樂在社會發展中必不可缺,在世界領域得到了有效發展,被較多人喜歡。在演唱與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人們能抒發自身的情感,陶冶性情。音樂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在不同歷史時期均較為活躍,在不同時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我國音樂史中涉及的內容較為豐富,目前人們在傳承中國古代音樂史時,能在音樂中,發現美學元素,并且能將美學與音樂史之間相互融合,促進中國古代音樂史的不斷發展,也能為音樂美學的發展奠定基礎并提供指導,促進現代音樂發展。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在長期發展背景下,均形成了相對較為完整的音樂體系。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又能各自發展,形成獨立的學科,對音樂行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且重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音樂史和音樂美學之間的關系
古代音樂的美學價值??v觀中國古代音樂史,以音樂形態為基礎,主要將中國古代音樂劃分為先秦、漢陽與明清三個階段。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中國古代音樂史發展成就存在明顯差異性,音樂價值差異顯著。在對中國古代音樂史進行研究過程中,發現不同階段音樂發展中出現了樂舞、絲竹、戲曲等元素。在先秦、漢陽與明清等時期的音樂史中,樂舞、絲竹、戲曲不僅被文人雅士所追捧,普通大眾也很喜愛,對社會產生了大范圍的影響,被廣泛流傳,并且延續至今。當前流行性音樂產生并不斷發展,對我國古代音樂的發展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古代音樂的主要特點是民族性與時代性,不同音樂之間個性鮮明,是當時歷史發展的產物,需要特定的音樂環境作為背景才能得以延續與發展,被特定的人群所接受。但在當前社會環境發生轉變背景下,多種音樂的影響力均有所下降,不能被現代主流群體所接受,很難大范圍推廣。從當前音樂發展情況看,樂舞、絲竹、戲曲的發展情況在側面體現出中國古代音樂對大眾的影響力較低。但音樂美學與中國古代音樂史之間的關聯性仍然存在。為弘揚中國古代音樂史,專業人士應以音樂美學為基礎,充分挖掘古代音樂的美學基礎,從不同維度入手,深入探究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結合現代大眾審美趣味,適當對古代音樂進行調整,提升民眾對古代音樂的接受程度。專業人士還能以音樂美學作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中國古代音樂,探究中國古代音樂中的美學價值。在我國當前精神文明建設背景下,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程度較高,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專業人員應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能力,立足音樂美學,從歷史維度分析與討論古代音樂內容,梳理古代音樂史中蘊含的理論價值與規律,進一步探究我國古代文化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關聯性。
當前音樂專業人士的重點工作內容在于對音樂進行再創新,推進古代音樂發展,為音樂發展提供新的機遇。我國政府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為此,當下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積極尋找傳承人,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更好地傳承下去。當前,需要加強大眾化中國音樂史的培訓與傳承,舉辦文化活動,為大眾更好地普及中國古代音樂文化與樂理知識,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與知識水平,讓民眾能更加主動參與到中國古代音樂的鑒賞中,獲得音樂文化體驗。
古代音樂史中的美學觀。回顧分析我國古代音樂史發展情況,融合音樂發展的過程與音樂美學的觀念性內容,深入探究古代音樂史中的美學觀念。中國古代音樂史發展歷程中,“淡和”理念被提出,多次出現在有關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相關的研究中,且在音樂發展領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我國當前社會中仍保留著較多的美學著作,對此類美學著作進行研究,可有助于中國美學與中國古代音樂史發展,促進雙方互相融合。在20世紀90年代,蔡仲德對中國古代音樂與音樂美學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音樂美學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狀態的改變,該狀態的轉變與大眾的審美之間存在一定關聯性。在大眾審美情趣的影響下,不同時期的音樂呈現不同的美學特征。在中國歷史發展不同時期,音樂的發展狀態均存在差異性,但均能取得較高成就,不斷擴展音樂內容,為當前音樂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礎。“淡和”是音樂發展在不同時期的體現。中國古代音樂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暗汀弊畛醯闹饕饬x是平和,也就是儒家文化中所倡導的文化理念,是最早的音樂美學觀念。并且該理念被更多的民眾認可,在時代中不斷發展并流傳。到了宋代,“淡和”的美學觀念被更多人所接受,同時也能在音樂基礎上,實現對儒家平和文化觀念的升級與發展。在我國音樂史發展中,較多樂器產生,并在音樂中流行,從樂器角度入手看待音樂發展史,也能看見“淡和”的影子。如中國古琴,是中國古典樂器之首,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影響力較為深遠,可體現中國古代人民的藝術水平與文化修養。古琴作為當時文雅人士所追捧的樂器,較多的才子、才女均能演奏,不僅能借助古琴彈奏出優美的樂章,更能在古琴的基礎上寫出被他人所認同的詩詞。音樂在我國古代文學領域中影響力較大,在古代音樂不斷研究與發展中,古琴被賦予美學內涵,并且逐漸融入詩文,成為膾炙人口的作品。
較多古文中均有提及古琴,對其的評價以“淡雅”為主。除此之外,古琴的“淡和”觀念符合音樂美學觀念。同時,古琴也是古代音樂史的重點研究工具,研究學者與音樂工作人員能借助古琴表現出不同的音樂形式,進一步分析音樂美學的價值,挖掘音樂美學的深度。如果僅從理論層面探究美學價值,那么會影響其現實價值與應用價值。在我國音樂史研究中,老子思想與莊子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時期的音樂美學觀念。老子與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張無為,其論著中也有對音樂的描述。例如老子提倡大音希聲,莊子將音樂進行等級劃分,以天、地、人評價音樂,同時又將最美的音樂比作天籟。老子與莊子作為古代思想領域的先驅,對音樂也有獨特的見解。
孔子曾經學習古琴的彈奏方式,對音樂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看法。在音樂美學與音樂史的研究中,借助古琴的彈奏以及對古琴的見解、看法,深入挖掘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且進一步確定二者之間的關系。孔子以史料為基礎,對音樂史與音樂美學的手段進行分析,通過資料考察,發現音樂的“淡和”特點,將其作為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觀念。
中國古代音樂史和音樂美學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探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的過程,專業人士首先應從縱向層面入手,分析不同時期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其次應從橫向層面入手,調研同一時期的音樂內容,對音樂進行分類,探究不同階段下的音樂藝術形式。在同一歷史發展階段,音樂仍能呈現不同的發展方向。在音樂發展史研究中,專業人士需要對音樂出處、歷史背景進一步關注,深度分析中國古代音樂史中蘊含的文化、歷史等內容,編著音樂相關材料,深入分析音樂中蘊含的美學價值。分析的內容需要包括當時社會發展背景、音樂類型與音樂形成情況,并以此為基礎,探究音樂的本質。音樂美學是在音樂作品背景下的研究內容,可輔助音樂發展歷程的研究,以具體某一部音樂作品為基礎,獲得音樂內潛在的信息。但僅通過音樂美學,不能獲取到音樂發展的全貌,研究人員還需要對音樂的表現形式、創作過程與創作人員等進行聯合分析,獲取更加可靠的結果。從當前獲取到的信息看,音樂美學與中國古代音樂史之間具有關聯性,二者之間能相互促進。音樂美學能作為中國音樂史挖掘的重要途徑,中國音樂史的發展規律能為音樂美學的探究提供素材,對音樂美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中國音樂史與音樂美學關系的研究中,能以具體事例為基礎,深度解讀二者的關系。在為民眾解讀音樂領域出現新作品時,能借助作品分析其中蘊含的美學思維,在講解過程中,能發現作者使用的理念多是對其他哲學理念的借鑒。中國古代音樂史與中國音樂美學之間存在相通性,表現在較多方面。在解讀音樂作品時,深度分析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并深入挖掘作品的內容。同時,還需要結合作品的表現形式與發展背景。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需要對多種內容進行聯合分析,進一步證明古代音樂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關系,證實二者之間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二者互相發展期間,還能改正既往的不足之處,為音樂的發展提供延續發展的素材。專業人士在行業發展期間,能關注音樂美學與中國音樂史,對二者進行融合思考,尋找融合發展路徑,在互相磨合中尋找對雙方均有利的發展元素。
回顧當前音樂發展歷程,音樂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存在痕跡,不僅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能不斷發展,反映一個時代的變遷。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內容較為豐富,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關系密切。但兩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攝入剖析音樂美學,能發現其與中國音樂史之間目的相同,均是弘揚中國音樂理念。專業的音樂研究人員在音樂活動中,需要基于音樂美學理念,結合當前社會對音樂的需求,尋求發展路徑,推進中國音樂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蘭州文理學院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