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皇城蒙古族鄉轄下,矗立著一座古城遺址——永安古城。
出巡祁連經永安
石殿峰
走馬晨經亂海西,平灘中嵌西山低。
河穿急峽濤聲急,雪擁荒城路野迷。
競日牛羊齠堡壘,何年屯戌掃鯨鯢。
永邙剩有殘碑在,野老辭哀未忍題。
永安城吊古
楊繼賢
風雨飄零幾秋霜,故壘眈眈鎖大荒。
官舍盡成馀塞草,城垣依稀認為墻。
寂寞市廛走狐兔,凄涼荒冢牧牛羊。
多少滄桑劫灰感,忍向孑遺問短長。
古城溯源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羅卜藏丹津的武裝叛亂被徹底粉碎后,統領西北軍務的撫遠大將軍兼川陜總督年羹堯向清廷呈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條”及“禁約青海十二事”,旨在鞏固西北邊防,維護清廷在西北的統治。次年,清置大通衛(今門源),命把總王棟筑大通衛城(今門源),又派兵民筑永安(今門源縣皇城蒙古族鄉永安城)、白塔(今大通城關)二營城,設兵防守,修筑邊墻以御蒙古,并招民屯田。
由最初的永安營村至永安古城,自公元1726年興建至1928年廢棄,200多年來這里曾是甘青交界處的軍事要地,亦是青藏高原繁華的商貿重鎮,今天的古城雖繁華不再,硝煙已散,但歷史的滄桑與厚重仍依稀可見。
永安城位于門源縣城以西50公里處,據《西寧府新志》卷二“地理古跡沿革”記載,永安城東距縣城百余里,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筑。因地處甘、青通道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故在此設永安營。該城南北為438米、東西為353米,城墻高7.3米、厚6.7米、寬4.3米,現大部保存完整;墻根夯土層3-6厘米,上部分土層 6-15厘米;設東西2門,內門寬7米,外門寬5米、厚10米、頂寬4米;腰樓2座,炮臺8座;城下壕溝深1.6米多。東西兩門,原各建有門樓,城內外鋪屋共約六七十戶,永安河經城西由北向南流通。城東南有九道嶺,河西有西鳳山,山頭有烽火臺座。
古城的歷史貢獻
戍邊西北保衛地方穩定。惟經國之模,莫大于邊防,而收邊之道,莫要與建城,永安建成其軍事目的和作用是第一位的,而古城取名“永安”,顧名思義就是希望青海地區在羅卜藏丹津叛亂平息之后,能夠永享太平,長久安寧。永安古城地處軍事重地,扼守甘青咽喉,同時又與白塔城、大通城共同承擔拱衛西寧的任務,其使命不可謂不艱巨。據《大通縣志》描述永安城:“居北大通(今門源縣城)之西北,居張掖縣之東南,東倚雪山,西藩俄博、沙金、覆袁圍其后,察汗鄂博繞其前、亦邑中咽喉要臂之要沖區也。”永安城“北障景陽嶺、南帶浩門河、東據老虎溝,西固扁都口,亦縣治西北之保障也。”城內外鋪屋共約六七十戶。乾隆二十六年永安設游擊一員,各統馬、步戰兵防衛,自成一鎮。雍正十三年,裁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兵二百名,留馬、步戰兵六百名。有兵把守、捍外衛內,生番不敢內侵矣。
古城200余年的歷史證明,作為西北重要軍事重鎮,它充分發揮了為國戍邊和鞏衛地方的作用。以永安古城為代表的軍事重鎮,在有清一代使得中央加強了對西北邊陲的行政管理和軍事部署,使得地方各民族和宗教都依附于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統一與繁榮;與此同時,從整個中華民族史的角度來看,這無疑證明西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央王朝均有對西北地區的治理、管轄和建設的歷史史實。如今的古城遺址保存基本完好,遺址本身就是無言的歷史史料。
繁榮商業促進民族交流。永安城本就是以西寧府為中心的城鎮輻射帶中一個重要軍事據點,雖然建立初期主要用于軍事用途,戍守邊防,同時拱衛西寧府。但隨著叛亂的平息,盡管其重要的軍事意義仍然存在,但在和平環境中已不占主導地位,因地處甘青交通要道,且位于我國西北農業區與畜牧區的分水嶺,永安城的商業屬性日漸凸顯。牛、羊、馬匹、茶葉、小麥、布匹等商品自古以來就是茶馬古道最為常見的貨物,來自五湖四海的商人絡繹不絕,而永安城距西寧府不過百余里,西接景陽嶺,可通甘肅;北至祁連山北麓(今肅南縣犬齒);東與大通衛相鄰;且自宋代至今大梁、景陽嶺還以盛產沙金而著稱,清代和民國時期均有在永安淘金的歷史,因此永安城便成為商家聚集之地,因為商人的加入和商業的繁榮,永安城也就從一個純粹的屯兵之所,成為了一個軍民雜居的商業重鎮,同時也成為西北商業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隨著商業的繁榮,世居于此的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和漢族加強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無形中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流、交往與交融。
永安古城在清代的繁榮與發展,不僅加強了青海地區與內地的聯系,還通過商業貿易的頻繁與規模的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之也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廣泛傳播,如扁食、茶葉等飲食文化,衣物、布料等服飾文化的影響在今天該地區蒙藏民族中依稀可見。
歷史名城豐富文化遺產。公元1928年,古城的歷史使命將告一段落,它不再擔負戍邊的任務,更不是西北商道上的重鎮,返璞歸真,它默默矗立在西北高原,塵封了200余年的繁華,永安古城已蛻變為遺址,1998年12月22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今天的門源回族自治縣皇城蒙古族鄉靜候著敬畏和追尋歷史的人們。歷史是前人在奮斗過程中留給后人最珍貴的遺產,學習歷史能讓我們汲取古人的智慧,進而創造更加豐滿的歷史。古代軍事重鎮雖已廢棄,但其軍事和交通的戰略屬性依然存在,通過了解歷史時期的軍事布防,對今天國防安全、交通等方面的建設仍有借鑒意義。學習歷史還能讓我們借古鑒今,在吸收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更好地做出歷史的抉擇。民族地區的穩定團結,從來都是重要的歷史課題,從歷史中汲取治理民族地區的施政方略,對處理當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大有裨益。學習歷史,更為重要的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精神,讓我們更好地正視歷史面對現實,以積極昂揚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對我國邊疆地區寸土必爭,何況今天已走向富強的中國,中國的國土面積本就是歷代中華兒女共同開拓的,今天的我們更應愛我中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尤其像永安古城這樣的遺址,矗立在西北草原,它不僅僅是一座遺址,而是激勵中華兒女要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斗志,踴躍投身到偉大祖國的建設當中的精神豐碑,正如它在西北高原創造的輝煌那樣。
古城與新中國國防
1969年11月24日,永安古城的沉寂被打破,空軍地空導彈第24營(原名空軍第二高射炮兵獨立第24營)進駐永安古城,承擔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防空任務。
因為在這一年3月中蘇珍寶島戰役打響,同年8月為了向中國實施報復,蘇軍突襲我國新疆塔城地區的邊防軍,中蘇邊境局勢驟然升溫,蘇聯在我邊境陳兵百萬。1969年8月28日,美國《華盛頓明星晚報》上刊登了一則題目為《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的報道,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湼夫計劃先發制人,針對中國領導人和中國核武器研制基地進行“定點清除”,毛主席高度重視并做出指示,要加強東北、華北、西北等 “三北”地區的戰備。由蘇聯專家參與選廠和建設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首當其沖。在如此嚴峻的局勢下,為了防御蘇軍襲擊我國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央立即進行軍事防御的安排部署。這一刻,永安古城的軍事屬性再一次被激活,空軍地空導彈第24營進駐永安古城,承擔我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防空任務,此時距建城已244年。
空軍地空導彈第24營之所以會首先被選派擔任221基地的防空任務,是因為24營是一支能打勝仗的英雄部隊。這支部隊曾在10年前就用導彈擊落了由臺灣桃園機場起飛,窺探我國機密尤其我國核基地的美國U2高空偵察機,這不僅是中國空軍用導彈打下來的第一架敵機,也是世界航空史上用導彈打下來的第一架飛機,用導彈打下飛機,中國人開了先河。而永安城又位于我國核武器研制基地西北方向,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這樣一支英雄部隊,進駐永安這座歷史古城,擔負起了我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防空任務。盡管后來沒有發生軍事沖突,24營與永安古城卻在重要的歷史時期結下了深厚的歷史情誼,共同演繹了拱衛共和國和平的歷史。
在24營部隊進駐永安古城的同時,為了全方位保衛核武器研制基地,根據中央軍委命令,1969年12月25日在蘭州成立空軍第二高射炮兵(地空導彈)獨立第八團,八團轄空軍地空導彈第12營和空軍地空導彈第24營,共同執行保衛核基地空中安全作戰任務。12營于1966年3月由沈陽空軍組建于遼寧開原,1967年進駐青海湖東岸克土碼頭。24營于1967年7月由南京空軍組建于浙江杭州峴橋,1969年11月底進駐青海省門源縣永安古城,這里位于221基地以北90公里處。若北方有敵機來犯,經河西走廊部隊防御,再來核基地偷襲機會甚小。1970年11月為了再擴大橫向正面防御范圍,陣地搬遷至剛察縣泉吉溝,一年半后再搬遷至海湖農場,并確定為永久陣地。1986年,在和平與發展世界形勢大背景下,隨著國家宣布停止核試驗,地空導彈第八團在“百萬大裁軍”中撤銷建制,從1969年成立到1986年撤并,導彈八團雖只短短十八載,卻在捍衛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歷程中作出了卓越貢獻。
我們透過永安古城——這座矗立在西北高原的遺址,跨越時空來探尋歷史,尋覓遺址承載的歷史偉力,這也是對歷史最好的緬懷和崇敬,更是我們在奮進新時代道路上汲取歷史養分的最佳途徑。
(作者單位: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