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作為移民大城市,在不斷的搬遷重建中,移民在不斷推動寧夏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但同時也使其傳統建筑形式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紅寺堡是寧夏當代移民歷史的典型,通過對寧夏西海固紅寺堡區移民舊址的生土建筑考察調研,對該地區遺存建筑內部空間結構、平面布局,以及遺存現狀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探究該地區的生土建筑形制和空間形態。
生土建筑是黃土高原上廣泛存在的一種建筑形式,其建筑材料以簡單加工的原始土坯為主,寧夏回族自治區作為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位于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其南部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黃土覆蓋厚達100多米,由南向北厚度漸減。寧夏全境南高北低,生態環境狀況迥異。北部是以賀蘭山為屏障的寧夏平原。南部是以六盤山為屏障的黃土高原,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稱。由于寧夏地區屬于回漢雜居的景觀格局,隨著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融入,兩民族的建筑風格也在相互影響。與其他地區相比,寧夏的生土建筑形制更加豐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環境以及政策等影響,西海固地區開始進行大規模移民安置,也就使得大量的村落與傳統生土建筑得以保留,成為探索寧夏生土建筑形制與空間形態的最好依據。
西海固地區移民分析
寧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移民頻繁的地區。自1949年以來,就有過兩次大的人口遷移:一是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時期,國家調動大批回漢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到寧夏工作,同時一批企業和事業單位成建制地遷到寧夏;二是寧夏中南部地區農民由政府組織,或自發遷徙到區內平原及外省區(以新疆為最多),總人數超過100萬。西海固地區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南部,其中就包括固原市的原州區、海原縣、西吉縣、涇源縣、彭陽縣、隆德縣及吳忠市同心縣和鹽池縣。
移民動因。“西海固”處于寧夏中南北部山區,一直以來都是生態脆弱的地區,其中水資源等物質資源極度匱乏,生態環境惡劣,紅寺堡地區移民屬于生存型移民。1972年,西海固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為世界上二十二個“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1998年開始寧夏對西海固地區進行大規模移民,歷時30多年,先后實施6次大規模異地移民,累計移民120多萬,“搬出大山,為水而遷”。
移民安置路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通過吊莊移民、生態移民、勞務移民等方式,進行移民安置行動。其中主要移民安置點有兩個:一為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純移民區);二為生態移民區紅寺堡區(前身為紅寺堡開發區,1998年開發建設,2009年設立市轄區)。其中紅寺堡是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先后搬遷安置寧夏南部山區八縣156個鄉鎮412個村貧困群眾23.5萬人。
移民舊址遺存現狀
紅寺堡區移民舊址位于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境內,是寧夏境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舊址。移民舊址保護區域與搬遷移民新村隔遠相望,構成一道獨特的景觀。
建筑群體。移民舊址目前大約60平方公里,其中遺留下來的廢棄院落將近7000處,房屋將近8200間。紅寺堡移民舊址包含大約26個保護舊址,其中有3個保存較為完好的舊址分別為:關口、朱莊子、新莊集。政府在此樹立大保護碑并修復部分損毀的房屋與窯洞。由于夯土材質本身易風化易損毀的原因,建筑遺址內部的建筑群體大都只剩下殘垣斷壁,僅少數保存完好。移民舊址建筑遺存情況(作者自攝)如圖1所示。
紅寺堡移民舊址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院落有四處,分別為馬萬堂舊居、馬自興舊居、馬自俊舊居,以及“六口人”,均在紅寺堡區域內的關口舊址內部。除去保存完整的四處院落,由于地區內民族雜居的特殊情況,其建筑形制與空間結構也盡有不同,其中包含崖窯、箍窯、土坯平頂房等。土坯平頂房與箍窯是整個建筑群體中最為常見的形式。
移民舊址建筑形制分析
對紅寺堡移民舊址建筑形制方面的研究主要從其建筑構成、院落空間類型,以及建筑工藝出發。當地在建筑的平面形態、居住空間的使用和構成,以及院落的組合、空間的組織等方面都受到本地區文化因素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影響,體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當地的民居建筑布局形式已呈現模式化的形態。
建筑形式。由于當地降水稀少,自然環境惡劣,居民大多利用地形地貌,使用生土材料修建而成。建筑形式豐富多變,其中包括單坡頂“高房子”、兩面流水型“高房子”、穹頂式“高房子”、“倉房子”、土坯瓦頂房、土坯平頂房、下沉式窯洞、夯土版筑“箍窯”,以及靠崖式窯洞。“高房子”“箍窯”和“靠崖窯”作為回族的特色建筑存在。由于生土材料本身易風化,其中只有關口遺址的靠崖窯、土坯瓦頂房和朱莊子遺址內部的箍窯、土坯平頂房保存較為完好。遺址內部馬自興舊居——箍窯(作者自攝)如圖2所示,保存較為完整的土坯瓦頂房(作者自攝)如圖3所示。
空間布局形式。遺址內部主要分為合院類型和靠崖窯兩種,其中合院類型存量較大,但同樣損毀較嚴重;靠崖窯存量較少,主要分布于關口遺址內。
根據遺址內部目前所遺存的墻體圍合形式,大體可以看出遺址內部的院落布局主要分為一字型、二字型、L字型、U字型四種,院落面積、空間布局、涵蓋功能及建筑內部功能空間有所不同,院落面積及院門朝向也有所不一。
L字型院落,主體建筑呈現“L”形式,院落大門也會結合周邊院落,以及道路交通問題進行設置,但這類院落布局在寧夏的移民遺址中較為少見。
U字型的院落布局是移民遺址中最常見的院落空間布局形式。遺址中留存下來名為“六口人”的院落便遵循U字型的布局形式,正中為主體建筑,用作居住、廚房使用;兩側為儲藏、次居室、衛生間所使用。
二字型院落,院落內有兩排門對門的建筑,呈現“二”字型,或“=”字型。院門方向不受限制,根據道路或戶主的習慣自行安排。
一字型院落,整個院落內只有一排建筑,包含主房、廚房、儲藏間等一系列具備基本生活功能的房間。
回族居民的“靠崖窯”充分利用天然的黃土資源,在黃土崖上先鏟出一個斷面,挖窯洞做居室。斷面有大有小,大則能掘五六孔窯,小則能掘三四孔。整個院落私密性較好,習慣于用土墻將院落圍住。崖窯中間的為主窯,主窯旁邊為火窯,火窯的側邊布置用于做飯和居住。
建筑工藝與特性。建筑構造工藝。生土建筑是指用未經焙燒的土作為主體結構材料修建的建筑。寧夏回族自治區由于生態環境惡劣,降水量稀少且大部分地表都被黃土覆蓋,所以也普遍采用“生土”為建筑材料。
生土建筑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夯土版筑,一種是土坯砌筑。在當地建造房屋使用較多的是土坯砌筑的方式,土坯房與箍窯大都是直接在宅基地上進行建造,將地基用黃土夯實的同時,制作土坯磚用于建造房屋墻體。制作土坯磚時,對于土質有一定的要求,最好的為黃土,其次是黃土與紅土按1∶1的比例摻雜后使用,最次的是沙土,但是沙土由于本身粘性不足,不適宜用于生土建筑的建造。土坯磚制作完成后需要調制摻雜麥秸的泥巴,用作磚與磚之間的粘合劑,以及砌完墻體之后在整體墻體上涂抹修正的保護層。
與土坯砌筑相比較而言,夯土版筑則大多用于建造庭院的圍墻,其模板由1端擋板、兩塊側擋板組成,制好模板后,用木板或圓木將半干濕的土分層填入模板并夯實。
特性。生土建筑的建造方式決定了其建筑結構的相對穩定,由于生土墻體最薄為400mm,所以其隔熱防寒功能較強,冬季室內保溫效果強;夏天室內能夠保持涼爽,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其隔聲性很強,噪聲污染較低。
與陜西生土建筑對比分析
建筑形態。紅寺堡移民舊址雖屬于西海固地區,但其地理位置處于寧夏的中部平原地區,所以主要以土坯砌筑平頂房和箍窯為主,由于地勢較為平坦,僅有少部分的靠崖窯存在,建筑的修筑主要是為了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外觀較為樸實簡陋,沒有過多的裝飾。陜西地區與其相比,生態環境相對較好,受到經濟發展,以及各地移民習俗的影響,在傳統建筑基礎樣式上,衍生出更為豐富多彩、形制多樣化的建筑。
由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屬于回漢雜居的居住模式,紅寺堡移民舊址內的院落空間布局相對散亂,且多數院落的建筑是以箍窯加土坯平頂房的形式。相比較陜西居民生土建筑則多以中國傳統的院落式布局為主,空間層次劃分更為明確。
建造技術。兩者不僅在建筑形態上有明顯區分,在生土的建造技術方面也有不同的標準。
陜西的夯土墻體厚度需>300mm,墻體一般分為兩類,分別為“生土墻”以及“金包銀”的建造形式,所謂“金包銀”就是墻體用土坯磚,外加草筋泥為粘合劑,同時整體的內外墻用青磚包裹,或僅局部易受損受潮部位如外墻陽角、墻基、出挑部位或門窗包磚。寧夏墻體則需>400mm,使用土坯磚和版筑墻的建造技術進行夯筑。
屋面的形式主要是受到地區的降水量影響,紅寺堡區生土建筑屋面多以平頂,以及一面流水型屋頂為主,由于降水量的因素,很少會有兩面流水型房屋的出現,而陜西生土建筑屋面則是多以兩面流水型為主。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及人類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對于城市面貌的整改政策,以及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更高追求都使人們逐漸脫離傳統的生土建筑,追求樓房與更加便捷的居住條件。直到現在對于“綠色建筑”“美麗鄉村”等政策的大力推行,也使傳統生土建筑越來越受到重視。紅寺堡移民舊址作為寧夏境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舊址,蘊藏著極大的原始村莊文化元素,具有極高的考察與歷史價值,通過對紅寺堡區域移民舊址生土建筑的形制與空間布局的綜合考察研究,有利于寧夏地區生土建筑的傳承與創新,提高其適用性。對建造“具有特色的生態建筑”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