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他的美育理論中提到了先驗感性論的概念,他認為人的認識可以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先驗的,由層次較低的感性認識升華而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直覺,直覺有別于先天的無意識,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形成,美育是培養這一認識的重要途徑。
最早提出“美育”一詞的是德國詩人、教育家席勒,席勒延續了康德的審美思想,認為美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在他看來古希臘時期的個體人格是完整的,感性和理性這兩種互相對立的性格在他們身上結合成和諧一致的整體,因此他們的性格具有整體性。現代大工業社會物化的侵蝕造成了原本完整的人格的矛盾與破碎。他的一系列觀點集結在1975年發表的《美育書簡》中。這一思想在20世紀初由王國維引入我國,《論教育之宗旨》是我國最早的系統闡釋美育問題的文章,王國維在文中延續了席勒的觀點,將教育的終極目的定位于“使人為完全之人”。他認為人有兩種能力:“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那么精神又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知力、感情與意志”,而這三個部分又分別對應“智育、德育及美育”。他的美育觀點結合老莊思想,試以道家“無用之用”實現改造人格精神的美育之“有用之用”,時任教育部長的蔡元培提出一系列基于美育思想研究的文章,主張感性啟蒙怡養精神。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等共同承襲了康德、席勒的部分美育理念,形成了中國第一代美育思想。
中國當代文藝思想中,毛澤東提出了“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明確文藝扎根人民大眾的目標。鄧小平《在中國文藝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指出,人民是文藝工作的母親。王朝聞的《美學概論》與李澤厚的《美學四講》奠定了新時期實踐美學的基礎,也是我國第一個成體系的美學思想。葉朗教授主編的《現代美學體系》中提到了美育要反映時代精神,提出了要融合中西美學的觀點,并將審美的旨期歸結到了提升“人生境界”,延續了王國維的“境界說”,此后還有曾繁仁的生態美育說等一系列反映現代觀點和時代需求的美育學說。
人格與美育
這種內部心理機制決定著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動機,是由后天的實踐與學習中積累培養起來的。康德在他的美育理論中提出了“先驗感性論”的說法,這個先驗是由感性認識升華而形成的理性認識。你感知到藝術品的美,不僅是因為這件藝術品具有美的屬性,還因為我們的意識能鑒賞并感受出藝術品的美。朱光潛在《談美》中舉了一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一棵古松,用幼年人與成年人的心態分別去看,由于心境不同,心中古松的面目亦不同。如讓木商、植物學家、畫家同時觀察,他們直覺中反映的東西同樣有差異,由于心習不同,木商知覺到的是木料和價值,植物學家知覺到的是植物和譜系,畫家的知覺則是以審美的心態觀看一棵古松的風姿。各人眼中看到的古松都是心習的反映,隨性格和情趣的不同而變化。禪宗的藝術化理論中有“直觀”的概念,“直觀”是主體對客體事物表象心理層面的直接把握,也就是看事物的第一感覺。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也提出“直覺的知識”這一概念,他認為知識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覺的,另一種是邏輯的,分別由意向和概念產生。上面提到的先驗、直覺都是作為主體的人對客體事物的心理反映,但這種反應與無意識的反應不同。弗洛伊德提出的三重人格理論,認為人的人格在潛意識中體現的結構分為三重,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無意識就是先天的本能,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人格構成第一重——“本我”,“本我”在人的發展與成長過程中是不變的。先驗和直覺都是通過前期的感受汲取經驗,形成了我們對客觀事物的內在認知,而后升華為自己特有的一套感官經驗系統,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影響著人的心理和行為,是可以通過后天習得的。
美育就是培養這種直覺知識的重要路徑之一。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談到美術之目的,可以“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今以此優美而崇大之,則高潔之情獨存,邪穢之念不作,不待懲勸,而國又安”。他認為美育可以作為輔助的道德教育,可以讓精神崇高無邪穢之念。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等一系列闡述美育觀點的文章中,分析了幾種提升精神與道德境界的方法,如美育與宗教,美育與德育。他認為美育可以“陶養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在他看來美育可以去除分別心、功利心,使得情感高尚純潔,是提升精神與思想道德境界的最優途徑。就人格塑造而言,相較于由外而內的思想教育,由內而外生發的審美情感體驗可以更好地達到育人養格的效果。
美育之于人格培養的價值
情感——鑄就和諧之美。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談道:“要想使現代人破碎的片面狀態有所改觀要通過更好的藝術即審美教育來恢復他們天性中的這種完整性。”王國維在他的美育思想中指出,“審美境界不關利害之境界,故氣質之欲滅,而道德之欲得以生,與物質境界中,人受制于天然之勢力,于審美境界中,則遠離之”。可見通過美育可以讓道德生發,內心平衡,以達到“身、心、靈”和諧統一的狀態。和諧與孔子美學思想中的重要觀念“中和”,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中華美學的核心內容,作用于個體的“中和”分兩方面,一是外在行為的持中秉正,行為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二是內心情感的中正平和,人的情感由感性與理性構成,感性多于理性,易沖動不平和,理性多于感性,易功利失本心,如何平衡兩者,使身心達到和諧的狀態,是中和的目的。荀子的藝術觀念也有“調和”的思想,他認為人有審美的情感需求,可由內而外調和情感的本源,使之達到圓融和諧之境,以藝術帶動審美情感的生發有利于個人及社會的協調發展。
氣韻——形成氣質之美。“氣”是中華文化中獨有的概念,前有孟子文中的“吾養吾浩然之氣”,后有謝赫的“氣韻生動”美學學說。“氣”這個詞源起于《周易》的“氣之動,則生陽,氣之靜,則生陰”,中國哲學思想認為“氣”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概括而言,這個氣就是指“元氣”,“元”為天地之始,“氣”為萬物之本,即認為元氣是萬物的本源和本體。“韻”起源于漢魏之間,與音樂有關,現代漢語中常用義為風度、情趣、意味等。古時評論人物風格時,也常用“風氣韻度”一詞,是指個人的思想性格,才能氣質的外在顯現。康有為在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提出“元氣論”,此中的元氣指的是滿懷浩然之氣,敢于在困頓中開創新局面,善于想象,又勇于投身現實的元氣淋漓之人,這是康有為美學理論中樹立起來的人格形象。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以美培元”的建議,這里的“元”指的就是元氣,是內在的生命向外流動呈現出的狀態。在中醫中,指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氣不暢則滯,氣不和則瘀。黑格爾在《美學講義》中指明人的存在,是被限制的。人常常處在不安、痛苦的狀態,而常陷于矛盾之中。美或藝術可以從中恢復人的生命力,并作為主體的自由的希求。孟子有“養氣”的概念,他認為培養浩然之氣就要從培養人的自然本性入手。道家思想認為世間萬物的能量都是可以相互“流動”的,這一流動的媒介就是“氣”,由“氣”來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道家的哲學觀念崇尚“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世間萬物的氣與本我的氣相互融合,達到無分別心的至臻境界。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內在“氣”的延伸,通過審美活動中藝術形象對客體的情感激發,喚起欣賞主體的內在情感,并將“內”“外”兩股情感力量交匯融合,將這種“生命之氣”傳遞,以美培元正是以此激發個人的內在熱情與活力。
性情——怡養性靈之美。“性靈”一詞最初出現在《文心雕龍》中,篇中一共出現了五次,釋義各有不同,其中最接近我們這里所談的是鐘嶸在《詩品》中評價魏晉時期名仕阮籍的《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于《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他強調創作中“真性情”的抒發,推崇詩文審美創作真情實感的抒發。這里的“性靈”指“性情”“心性”,阮籍是魏晉名仕的典型代表,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情與心性。這一時期局勢動蕩仕途無望,于是在文人中興起老莊思想,望藉由道家思想超然于亂世,找到一方精神凈土,道家思想的精髓本就是美學思想的源頭。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中說,竹林名仕,實為開啟魏晉時代藝術自覺的關鍵人物,這一藝術自覺的關鍵之處在于,發現內在不可見之性,即要發現人之為人之本質與根源。“性”是內在的、生命的本然狀態,而“情”是外顯的部分。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認為,事物的生成和發展由“質料”和“形式”構成。以泥土為例,泥土是質料,最終的形式可以是土坯房可以是泥塑,“土坯房”與“泥塑”這些現實中完成的最終狀態就是形式。另外的“動力因”是質料成為形式的驅動力量,“目的因”是事物存在的目的,都可以歸為形式因之中。質料是潛能,形式是現實,現實之于潛能,猶如正在進行建筑的原材料之于能夠建筑的東西。關于這個理論,席勒認為,什么事物質料被形式控制,也就是被生命力控制,我們就感受到了美,他舉了個例子,馬和鴨子的質料相差很多倍,鴨子是笨重的,馬是輕巧的,在鴨子身上是質料支配了力,而在馬身上是力支配了質料,體現了生命的張力。借助潛能,將形式的張力釋放到極限的狀態常常是在個體精神自由的環境之下,席勒認為,美從天性方面使人能夠從他自身出發為其所想為——把自由完全歸還給人,使他可以是其所應是。海德格認為“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本質就是對生命的肯定。”卡西勒亦認為藝術“是給我們以用其他方法所不能達到的內面地自由”。通過審美活動由內而外,由性及情,調和內在本質與外在呈現的平衡與發展,使人的個體意識覺醒,感情得以自由抒發。魏晉時期的名仕們雖身陷時代的桎梏,但都活出了自我的性情與風采,這性情中都體現了藝術的人性之美,是生命本真和精神的外在生發。
如王國維所說,美育就功利而言,是無用之用。但實則是無用之用有大用,美育可以從以上多個不同的方面提升綜合素養,塑造整體人格,達到個體內在的和諧平衡與自由精神之境,實現培養完整的人的理念。現今提倡的“大美育”概念,需要從社會、家庭與學校共同推進審美教育的普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美育為途徑,以立德為旨,以樹人為本,塑造正確“三觀”,實現以美育人、以美立人的良好愿望。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