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音樂文化概述及在高校
校園文化中的現狀
紅色音樂文化的精神內涵與藝術特征。紅色音樂文化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為背景,通過音樂創作和表演表達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音樂文化。它承載著中國革命的歷史記憶,具有深厚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藝術特征。
紅色音樂發展至今,經歷多個重大歷史時期,其主要精神內涵是歌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革命豐功偉績等,旨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紅色音樂文化的藝術特征體現在其獨特的音樂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歌曲旋律簡單明快、節奏鮮明有力,能夠迅速引起人們的共鳴。同時,紅色音樂還常常運用合唱、管弦樂、打擊樂等豐富的樂器組合和聲音效果,增強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紅色音樂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的發展現狀與不足。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紅色音樂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紅色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被納入高校的思政、音樂教育;另一方面,紅色音樂也被廣泛應用于高校的各種文藝演出和慶祝活動。
然而,目前紅色音樂文化的發展在高校校園文化中還存在不足。首先,由于社會環境的改變,年輕人對紅色音樂的了解和關注度較少,導致紅色音樂在高校校園中的傳播受到局限。其次,紅色音樂的創新發展比較欠缺。目前很多高校在組織紅色音樂會或演出時,往往只是簡單地重復使用傳統的紅色歌曲,缺乏新意和創意,這導致了一些學生對紅色音樂的興趣逐漸減弱,不利于紅色音樂文化的深入發展。
新媒體背景下紅色音樂的傳播優勢
新技術革新了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特性。
媒介融合。在新媒體環境下,新技術的革新促進了聲像的融合傳播。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音樂平臺,而是可以通過各種數字化的手段,使紅色音樂與影像跨界融合。例如,將紅色音樂與電影、電視劇等進行結合。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了紅色音樂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觀眾的文化素養和愛國心境。
用戶主動參與性增強。紅色音樂與新媒體的結合傳播,顯著提升了用戶的主動參與性。一方面,用戶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自主創作或分享與紅色音樂相關內容。這種自主創作的方式不僅激發了用戶的積極參與意愿,同時豐富了紅色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使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更加民主化。用戶可以通過評論、點贊、轉發等方式參與到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中來,這無疑提高了用戶的主動參與性,并降低了傳播門檻。
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拓寬受眾面。在新媒體環境中,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用戶可以實時獲取信息,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吸收知識,這使得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更加靈活和便捷。
此外,新媒體也打破了地域對紅色音樂文化傳播的限制。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多種設備,隨時隨地獲取所需信息。這種新的傳播方式消除了地理空間上的距離,促進了信息的全球化,為中國紅色音樂走向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新平臺推動了紅色音樂文化的多元發展
傳播主體多元化。在過去,紅色音樂的傳播主要依賴于專業的音樂人和樂團表演,普通民眾很難參與到其中。然而,新媒體平臺的出現降低了紅色音樂傳播的門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草根歌手、民間藝人參與其中,讓更多的人都能有機會參與到紅色音樂的傳播中。
傳播內容多元化。新媒體的發展利好新興文化元素,如搖滾、說唱等藝術形式。將紅色音樂融入其中,可以拓寬受眾面。例如唐朝樂隊的《國際歌》,通過融入搖滾元素,使《國際歌》原本的內容得到進一步傳唱。
在高校音樂表演中,紅色音樂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樂團合奏。通過融入新興的演奏方式,能為紅色音樂注入新的活力。以廈門華廈學院舉辦的“學習新思想,奮進新征程——‘紅色之旅’薩克斯專場音樂會”為例,通過融入薩克斯爵士元素,以薩克斯合奏而不是傳統的樂團合奏為演奏形式,吹奏了《游擊隊歌》《我和我的祖國》等紅色名曲,新穎的演奏深受我校師生的喜愛。
傳播方式多元化。新媒體的發展為音樂帶來的不僅僅是創作者、創作風格的多元化,更是表演方式的多元化。例如近年來較流行的線上音樂會,由于技術的不斷成熟,也成為了一種深受歡迎的音樂會形式。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紅色音樂文化
在新媒體技術下的對策
新媒體技術為高校紅色音樂文化傳播提供的渠道。圖文傳播渠道是高校校園新聞資信傳播的主流選擇,學校通常會通過校園官網、校園微信公眾號對校園新聞進行推廣傳播。這類傳播方式通常具有用戶群體單一的特點,受眾面主要針對本校師生。以廈門華廈學院的“青春華廈”微信公眾號為例,該賬號為校團委的官方賬號,主要推送校園文藝活動的通知、校園活動的新聞等。賬號的運營者可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推送與紅色音樂文化相關的主題推文或結合校園紅色音樂主題的文藝活動撰寫新聞稿,擴大該活動的影響力。
校園廣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工具,隨著新興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廣播的受眾式微。但校園廣播的傳播具有制作成本低、受眾群體穩定,有一定的沉浸感和線性傳播的特點。利用校園廣播傳播紅色音樂,可以引起聽眾的感官愉悅,具有一定的傳播廣度。但也因其線性傳播的特點,僅有單次的收聽,因此傳播深度不足。
音樂類App、插入了音頻的微信推文等也是十分重要的音頻傳播渠道,相比于校園廣播的單次單向傳播,這類傳播方式更具有互動性,且可供聽眾反復收聽音頻,可彌補校園廣播在傳播深度上的不足。學生可利用校園廣播對紅色音樂文化進行單向傳播,并配合公眾號推文,加深影響力。比如可以通過團委廣播臺與宣傳部的合作,同步制作廣播節目與微信推文,做到廣泛的一次傳播與及時的二次傳播。
視頻傳播渠道為紅色音樂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多維度的可能性。視頻傳播渠道的特點是更符合人類直覺、更加清晰直觀。通常情況下,對比其他傳播渠道,人們對于視聽語言的接受程度更高。當下,視頻傳播渠道已成為社會主流的信息傳播方式,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均可以借助影視技術進行視頻創作,并借助自媒體社交平臺,傳播自己制作的視頻。
高校校園中,已有相當多的高校學生組織在抖音、B站、微信視頻號等平臺開設自己的賬號。賬號的運營者通常會結合時事熱點、傳統節日等題材進行視頻創作,傳播校園文化。以我校為例,我校團委現已開設“青春華廈”微信視頻號,人文學院已開設“文小喵”抖音賬號等。賬號的運營團隊可以紅色音樂的歌詞為視頻腳本,結合音樂旋律進行音樂短片(MV)或微電影的拍攝,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使大眾能了解到紅色音樂文化的獨有魅力。同時,視頻的創作應做到紅色音樂與自身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在視頻中傳達出校園獨有的文化(如我校的四色育人體系)。
視頻平臺對比其他平臺,更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和開放性。以“青春華廈”視頻號為例,與微信公眾號的訂閱制不同,視頻號的點贊推薦會直接在好友的視頻號界面展示,更容易收獲流量。通過點贊推薦數量的不斷增長,一支視頻的觀看量可能發生裂變,進而被直接推送至未關注的用戶群體。
紅色音樂文化利用新媒體技術使學生獲得新的體驗。首先,在新媒體環境下,學校可以通過對紅色音樂文化資源的整合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定期在新媒體平臺發布紅色音樂的推薦歌單,分享紅色音樂的歷史背景。其次,充分利用數據對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分析。通過橫向對比推文、視頻的瀏覽點贊數據,可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求,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紅色音樂內容。
新媒體以多媒介、交互性強的特性為紅色音樂文化的推廣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學校可以舉辦線上的紅色音樂演唱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展示自我。這種交互式的傳播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紅色音樂的興趣,增強他們在學習紅色音樂文化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工具,讓學生在平臺上分享自己對紅色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形成一種共享和交流的文化氛圍。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紅色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校園紅色音樂文化提供展演的新形式。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新興技術,音樂展演已經能夠實現線上的沉浸式體驗。例如,利用VR技術可以構建一個虛擬的紅色音樂會現場,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親身體驗紅色音樂的魅力。此外,AR技術可以將紅色音樂相關的視覺符號與實際場景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最后,MR技術可以將紅色音樂與學生的想象力相結合,使學生參與到音樂創作中來,從而深化對紅色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5G技術的普及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通過融合5G直播技術,可以實現線下音樂展演與線上互動的結合,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音樂展演模式。以本校的藝術團展演為例,可以利用5G直播技術將表演過程實時傳輸到線上平臺,無論觀眾身處何地,都能通過網絡感受到現場的氛圍。這種模式不僅拓寬了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途徑,還有助于推動紅色音樂文化深入高校的每一個角落。
新媒體技術下紅色音樂文化聯動地域文化資源進行內容創新。充分結合本土的紅色旅游景點、社會實踐基地,以新媒體平臺為載體,拓寬紅色音樂文化傳播的廣度。紅色音樂文化所體現的精神永不過時,但許多高校紅色音樂的傳播存在創新性較差、內容較單一的情況。高校在進行紅色音樂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應融合好地域特色、校園文化特色、校園學科建設、第二課堂建設等相關內容。
以我校2023年6月舉行的“青年學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短視頻拍攝主題社會實踐項目為例,視頻制作組前往了何厝小學的英雄小八路紀念館實地參觀并拍攝視頻。何厝小學為《少年先鋒隊隊歌》的發源地,也是重要的紅色文化宣傳陣地。視頻以微紀錄片的形式向大眾宣傳了“英雄小八路”精神,同時也宣傳了與之相關的紅色音樂文化。該視頻的拍攝、制作、宣傳過程做到了創新性、實踐性相結合。
將新媒體的傳播技術與理論運用到紅色音樂文化傳播的實踐當中,能夠激發青年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群體主動了解紅色音樂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青年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愛國情懷,為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添磚加瓦。
同時,新媒體技術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在短視頻平臺中,視頻時長普遍過短,導致觀眾只能了解到紅色音樂的淺層內容,對音樂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此外,新媒體平臺還存在內容真實性有偏差的問題。在宣傳紅色音樂文化時,宣傳方務必把控好內容的真實性和深度性。
作者簡介:
陳柏霖,2003年出生,男,廈門華廈學院藝術教育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藝術教育研究。曹睿,1983年出生,女,本文通信作者,廈門華廈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理論與藝術管理研究。本文為廈門華廈學院2023年“育苗基金”項目。作者單位:廈門華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