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的《文心雕龍·隱秀》對后世文學、教育以及教學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其中意境的描摹對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情境的設計有可取之處。“情境化”可以助力大單元教學建構符合語文實際的新知識系統,促使學生在大單元教學理念下高效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鞏固。
劉勰《文心雕龍》言:“源奧而派生,根盛而穎峻……文之英蕤,有秀有隱。”其中以河流、樹木為喻,指出“源”與“根”為“隱”,“派”與“穎”為“秀”。根本之處,即內容,為“隱”;附著之物,即形式,為“秀”。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第二條中指出:“研究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教學等綜合性教學,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結構化。”古典著作《文心雕龍》的“隱秀”一論于大單元教學而言,確有可取之處。大單元作業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由中心問題延伸,展開,最終構成一個整體。正如崔允漷教授在《學科核心素養呼喚大單元教學設計》一文中指出:大單元是一種學習單位,一個大單元就是一個學習事件、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大單元教學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圍繞主題將知識結構化,組成一個有意義的單元。
《莊子·秋水》篇曰:“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意思是說:能夠用言語談論的只是事物的表面,可以用心意傳遞的東西才是事物的本質。由此觀之,“隱”與“秀”的內涵,也可換言為“可以意致者”與“可以言論者”。
同理,大單元教學強調學科教學不能僅以知識和技能目標為終點,而要以追索知識和技能背后更深層次的原理、價值為目的。作為一種實踐思路和方式,大單元強調以可遷移的概念理解為目標,依據目標落實的需要選擇、組織學習內容和資源,規劃設計通向目標實現的路徑任務,以任務為驅動推進學習者的實踐活動,在教、學、評一致的情境中抵達目標導向的學習結果,最終促成學習者對概念的多層次理解。
隱:情在題外,言簡意遠
《文心雕龍·隱秀》言:“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指四象雖都由一個卦象化成,但這個卦象的內涵極為豐富,遠遠大于符號所能表現出來的,爻象中與川流中的珠玉都具有隱而不顯的特點,但卦象有了更多的變化,水流有了波瀾。這其中包含了中國傳統美學——含蓄美。但“隱”又并不全是含蓄深遠,“隱以復意為工”與“文外重旨”均聚焦于“隱”背后,也就是文字背后所包含的多種情感與觀點。“隱”將其目的指向了文本之外,即落筆之處不會有鮮明生動的描寫,內涵均隱藏于文本之外,這與所謂的 “象外之象”有相似之處。
李商隱的詩歌行文縹緲,深遠莫測。對李商隱詩歌具體內涵的闡釋歷來眾說紛紜,如有人說《錦瑟》是指一種樂器或音樂,又有人說此為感嘆身世,但一切又不可知,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這種回味并非停留在文字深奧的層面,更多的是激發讀者不斷揣摩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憂傷之深遠。這些感情的流露并未直接躍然紙上,而是借由意象間接地傳達,情之所至,有感而發。
因此,當我們談到“隱”時,會覺得簡而勝繁,換言為以少勝多。
“雙減”政策重要的一“減”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教學設計是課堂學習各環節的關鍵一環。這就意味著在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中,初中語文教師要注重貫徹“雙減”政策和理念,創新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以大單元為特征,將整個單元的語文知識進行整合設計教學及相應作業,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目的。大單元作業設計把整個單元作為整體通盤考慮,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重新建構符合語文實際的新知識系統,促使語文教學環節緊湊,課堂內容、課后作業無重復,促使學生在大單元教學理念下高效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鞏固。
秀:狀溢目前,自然天成
“秀”本義為“草類結籽”,劉勰言:“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狀溢目前曰秀”,所謂“狀溢目前”,指形象鮮明生動,宛如近在眼前。此處的“秀”更進一層,又有秀拔、突出之義。
以教學設計為例,如果設計沒有令人眼前一亮之處,而是均勻使力,平起平出,也就索然無味、無所謂“秀”了,教學設計應張弛有度,有電光石火一般照亮全局的秀拔突出之筆。
再以“萬綠叢中一點紅”一句為例,“秀麗”如同那郁郁蔥蔥的“萬綠”,“秀拔”則是那“紅”。若沒有對“萬綠”的烘托,而把“一點紅”放在枯枝敗葉中,那不管“一點紅”多么嬌艷,都不會引起驚艷的審美效果。若僅是單調的“萬綠”,沒有鮮艷奪目的“一點紅”脫穎而出,那縱使“萬綠”再蒼翠欲滴,也只能讓觀眾感到審美疲勞,久之而不覺其美。劉勰的秀句思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陸賦之“片言居要”,但又有所發揮而上升到美學高度,將其作為一個創作的美學標準來論。
作為全局畫龍點睛之筆,“秀”是將至精之旨加以凝練后自然流淌而出的。若是摘引他人來裝點自己的設計,不但意境不符,構思滯澀,且生動性也會大打折扣,如同摘下盛開的鮮花去裝飾枯萎的枝干一般,不但毫無效果,經久還會使花朵枯萎,失去原有的美感。
語文大單元教學以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追求,運用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有邏輯聯系地整合和組織,設計相應的情境任務,整合相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經歷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和技能,并基于知識和技能的運用發展概念性理解,借助大概念的遷移和協同思考發展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一種課程組織形式和實施方式。
劉勰曾說,“譬卉木之耀英華;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朱綠染繒,深而繁鮮;英華曜樹,淺而煒燁;秀句所以照文苑,蓋以此也”。這是劉勰用來贊美自然之妙筆。“秀”之美不在于詞藻華麗,也不在于無所不至。而在于自然天成之美,句中的“秀”筆如同清泉一般,以本身的光華浸潤心靈。
大單元教學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形成體系,以實踐能力為先,以綜合運用為要,以學生的“會”和“能”為中心,突出核心知識,強調知識之間的邏輯性,創設情境,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真實提升素養、學會生活的地方,從而內化知識、形成能力、養成好品質。
隱秀交融,情境無窮
筆者在文章開篇便說明了“隱”與“秀”的關系。
首先,“根”與“穎”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根莖深植,不斷汲取養分,才能使依附其生長的枝葉茁壯成長,整個生命體才會光彩奪目。
其次,美麗嬌艷的花朵依附于穩健而龐大的根,根部為其提供養分,沒有根,也就沒有絢麗的花。
除此之外,耀眼的花朵點綴整個大樹,就如同讀者對作品的審美感受深受文中卓越之筆的影響一般。
“隱”指意蘊深遠,含蓄蘊藉。細品之下深覺不止于此,讀者的想象力在其中被充分調動,進而不斷了解和探求作者要傳達的東西。“秀”則是文章的文眼和核心,需凝練、精準,用極短的字詞直擊要害,將精華展示出來。
劉勰認為,“隱”與“秀”相異,但二者又絕非孤立存在,而是如同“根”與“穎”一樣不可分割的存在。“隱”需要依賴“秀”才能體現其存在,“秀”的生命力則需要有深居其中的“隱”的幫助。隱秀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例如《論語》中廣為人知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不光講松柏,亦言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要保持自己不變的作風。在教學設計中,可不直接點破,而是通過描寫“歲寒”和“松柏”,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和體味,所以是“隱”。這句又是警句,點名主旨。“歲寒”環境惡劣,讓人聯想到冰天雪地,“松柏”讓人聯想到翠綠挺拔,傲然不屈的常青樹,整體塑造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
在我國古典文學中,創造意境有賴于情與景、意與象的統一。當前,情境式教學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情境教學是其中的關鍵一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并用合適的方式把學生帶入這個情境中,在情境的連續啟發下有效地進行體驗、學習、寫作。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方案時,可借助情境建構,基于以下原則組織。
科學性與有效性。與大單元一以貫之的是“大”情境,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情境,而不僅是課文的內容情境,需要設計整合基于真實生活的單元大情境,讓情境貫通生活實際和學科內容。
大單元教學理念是以終為始,基于目標設計達成評價,任務活動基于大任務,提出一個有挑戰性、面對真實情境的驅動問題,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時,大單元教學的驅動性問題可以引發一系列問題,環環相扣。
導向性與評價性。大單元學習目標應超越知識與技能,聚焦語文學科素養。課程內容不僅包括靜態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還包括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去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
層次性與趣味性。大單元倡導素養本位的大任務學習,通過凝練單元主題、思考單元育人價值、明確素養的具體內涵、設計結構化的任務、創設進階性的問題或活動,突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大單元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社會性建構,在對話、交流和反思中推動學習,嵌入進階式、問題導向的表現性評價,與教學過程融合,從而將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反思和改進的過程。
如今許多老師將大單元教學定義為教材內所劃單元的整體教學,筆者以為仍可深向拓展。因為大單元教學依然是在教教材,但大單元教學是基于情境,基于大概念、大主題、大任務、大情境,最后形成大觀念。而大單元結構化活動設計,需要明確。
首先,不同的設計理念和思路,會形成不同的結構和問題鏈。其次,大單元教學需有結構圖,包括課型、課時、任務、目標、任務、情境等。此處要強調的是,結構圖并非等于知識結構圖,而是圍繞知識結構圖生成的認知結構圖,同時基于新課標,由知識邏輯走向真實生活。
此外,根據結構圖,可統籌安排課型、課時等方案。其中包括分課時學習目標及評價標準、分課時問題情境及任務活動、分課時目標檢測與作業設計。根據學生總和與個體的特點及需要,更好地達成教與學的任務,鞏固所學知識與技能,內化為核心素養的活動總稱。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美成《青玉案》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只有把難寫之景寫得如在眼前,才能包含無盡之意。所以要賦予情境以情思,將情思注入情境中,才能產生悠遠意境。
劉勰“隱秀”之論浸潤著含蓄自然之美、和諧共生之美、境界悠遠之美,對后世文學、育人以及教學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其中意境的描摹對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情境的設計有可取之處。“情境化”可以助力大單元教學建構符合語文實際的新知識系統,促使學生在大單元教學理念下高效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鞏固。當今天我們在“隱秀”視閾下觀照大單元教學設計二字時,其衍生出的又何止三五千言呢?
作者簡介:
沈佳翼,1998年出生,女,揚州大學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生,就職于蘇州市吳江區菀坪學校。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蘇州市吳江區菀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