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全面真實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有著深遠的意義。長期以來,由于西方主流媒體的引導與我國外宣工作的不足,世人對中國及國人有諸多曲解。用他們所能讀懂、可領悟的語言去建構中國國家形象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及全球化進程下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翻譯便成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然而,這里所說的翻譯區別于逐字逐句的傳統翻譯,而是一種跨文化的再現和重構。字幕便是其中最直觀的一種體現方式。從字幕翻譯入手,著重從構建中國特色詞匯、傳統文化與話語資源、術語創新,以及讀者思維習慣四個方面探尋翻譯和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關系。
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我們的文化、思想、主張、影視作品也逐漸走向國際,翻譯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承擔著文化溝通、思想傳播等作用。但就目前而言,關于翻譯與中國國家話語體系的構建研究鮮少。字幕翻譯的發展對我國走向國際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裨益,選擇字幕翻譯進行研究討論,以小見大,探究我國國家話語體系與翻譯的關系。由字幕翻譯的發展情況出發,以影視劇字幕、紀錄片字幕的翻譯作為對象展開,通過分析部分短片的英文字幕,總結我國現今國家話語體系的不足,展示研究方法并提出改正方案。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新時代對外傳播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國家形象的塑造也迎來新的挑戰。當前中國形象以“他塑”為主,這就意味著,中國形象在外媒帶有政治偏見的宣傳下與真實的情況日益偏離,塑造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迫在眉睫。
在國際交流中,翻譯無疑是講好中國故事、宣揚中國理念、塑造中國形象的利器,對于建設中國國家話語體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友義先生曾指出外宣工作“做外宣翻譯光搞文學是不夠的,要了解國際關系,了解國際話語體系,了解國際新聞媒體的做法,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好外宣翻譯的各種挑戰”。然而現階段,大多學者“僅僅從宏觀層面提出了關于國家形象建構的翻譯原則,研究結果缺乏實際,翻譯方法不夠具體”。
構建中國特色詞匯
話語體系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集中體現。構建中國特色詞匯反映出我國的價值文化與意識形態,澆筑了中國話語體系的堅實基座,為中國價值的海外傳播筑牢基礎。
求是網英文版發布的視頻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向海外觀眾闡述了中國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common proserity(共同富裕)、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等詞匯的使用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增強我黨的親和力,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此外,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的提出,助推全球發展進步,為破解當今世界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作為。此類詞匯展現了中國文化價值取向,彰顯中國價值,發出中國聲音,對構建我國對外的話語體系有利。
特色詞匯的使用也為世界各國了解我國發展戰略、政策法規等提供了平臺與指引。視頻The CPC’s Efforts in Seek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中也提出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兩種布局,闡明了我國的治國理政思想,展現的我國高質量發展道路,加深了觀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認識。Vivid Examples of the Pluralistic Unit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以三星堆遺址為例,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多元統一,塑造了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國形象。
傳統文化與話語資源
作為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華文化獨具一格、博大精深。立足豐厚文化資產,我們應向內汲取養分,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話語資源。
視頻Ancient Hutongs,New Lifestyles介紹了首都北京千年文化底蘊的重要文化載體——胡同。蜿蜒前行的古樸石板路與青磚灰瓦的錯落房屋,展現出北京的古城韻味。視頻同樣展現了市政當局對胡同的提升改造,在原有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修復與維護,以重現胡同疏朗雅致的風貌,煥發古老建筑的新活力。在胡同文化的闡釋之中摻雜升級改造的相關內容,此舉成功使歷史文脈與時代新風相遇,顯現出中國政府對文化保護與精神生活建設一以貫之的重視。
視頻Rebirth of an Ancient City立足平遙傳統民居,講述了當地傳統民居歷經歲月風云后年久失修,政府加大保護力度,提供財政補貼以保護和修復私人擁有的傳統建筑。視頻中展現的民居建于明清時期,布局嚴謹,工藝精巧,文化積淀深厚,展現了漢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傳統文化的載體。
類似扎根傳統文化傳播中國價值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What are the Five Blessings向世界闡述了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的深刻含義,展現了中國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The Ancient Yungang Grottoes Are Alive with Vitality則展示了云岡石窟在數字化技術的保護下,如何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這些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還彰顯了中國在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方面的決心與成果。
無論是胡同的新生,還是五福迎春的象征,又或是“數字云岡”的創新,中國正在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為自身的話語體系建設澆筑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僅基于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與保護,更基于對傳統智慧的傳承與創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價值——和諧、包容、創新、進取等得以廣泛傳播,為世界的多元文化發展注入活力。
學術話語的提升和創新
學術話語作為外交中的一大高頻詞,在介紹中國的相關紀錄片中也廣泛出現,故而學術話語的提升和術語的創新成了字幕翻譯的重點。
例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譯文: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led by the CPC. It contains elements that are common to but it is more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that are unique to the Chinese context.
譯者首先用直譯法直接翻譯了中國式現代化一詞,緊接著又進一步解釋了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加之闡釋了其特征、特色,使本詞對國外讀者來說更加通俗易懂。在此基礎上,譯者將“中國式現代化”拆分解釋,先解釋了Chinese path,譯為led by the CPC。如此一來,既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又能讓讀者理解什么是中國式。后解釋“現代化”,譯為socialist modernization,強調了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如此拆分解釋,使中國式現代化一詞形象準確,便于譯語讀者理解。
例二: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
Our Party has dedicated itself to achieving lasting greatnes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本例中將“千秋偉業”譯為lasting greatness,既表達了中國歷史悠久,又體現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利于讀者理解。避免字對字將“千秋”翻譯成英文,而是深刻體會原文所負載的核心意涵。“持久的偉大”一詞能最大程度上地貼近千秋偉業的意思,致使讀者能夠在閱讀字幕的極短時間了然作者的意思。在類似的翻譯情景中,我們應該特別注重傳達原文的核心意義,而不僅僅是表面意思。對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匯,我們應該通過深入理解和體會,選擇更恰當的表述方式,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這樣的翻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準確和傳神。
思維習慣、讀者心理與新聞意識
對于國外沒有的一些概念,在翻譯中需要通過用其他相近的概念去解釋,讓讀者能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并且在翻譯時需要注意外國人的思維習慣,最好能站在讀者的心理,代入讀者的心態去翻譯。此外,具備新聞意識也是翻譯中的重要一點,使其專業易懂。
例一: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譯文:Chinese modernization injects new life into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in turn Chinese civilization serves as a rich source of nourishment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為了使上下句銜接得更流暢,譯文中加了“in turn”(反過來)表達了前后關系的交換關系。“深厚底蘊”譯為“a rich source of nourishment”,采用“豐富的營養來源”來解釋深厚底蘊,一方面闡述清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中國文明的深厚內涵。這就是從外國人的思維去解釋深厚底蘊。
例二:叫考中命,指老死的時候是在自己家里壽終正寢。
譯文:Namely a good ending for the life. If one dies of old age and dies in one’s bed.
由于出現一個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獨屬于我國歷史文化產物的詞語,譯者直接采取意譯方式。加之后文的解釋,讀者能夠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且學習了中國的專有名詞。以科普擴展的方式,讓讀者通過紀錄片直觀了解到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探尋構建中國特色詞匯與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話語資源兩種方法,筆者體會到構建國家話語體系的核心在于向內汲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又獨具特色,五千年以來的歷史積淀是任何一個國家不可逾越的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構建中國國家話語體系,需要我們向下扎根,不斷挖掘,守正創新。翻譯是對外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途徑與手段,是構建國家話語體系的重要一環。唯有通過翻譯橋梁,立足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才能對外傳播真正的中國思想、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消除國與國之間的隔閡與偏見,展現新時代的大國形象。
通過直譯、增譯、改寫等方式,加上比喻等手段來解釋中國特色詞匯,既能讓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又不影響觀眾觀看宣傳片時的體驗。這些方法再現了原有詞匯的特殊情感和語言內涵,展現了中國的立場,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翻譯是國家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一環,從目前的翻譯中,我們仍能發現諸多不足,方式方法仍然有所欠缺。翻譯是我國與外國溝通的橋梁,對于構建國家話語體系必不可少。
在構建國家話語體系的進程中,我國的文化和理論是基礎,是支撐骨架,新概念、新理論是內容,是鮮活血肉。大規模的引進早已成過去,但是對于西方理論學習,使之為我所用,仍然是構建我國話語體系至關重要的方法。我們要能夠站在外國人的思維角度去翻譯,用他們的一些理論思想去解釋特色術語和我國專有名詞,讓其能夠在短時間里準確地理解領悟,并從中學習我國的交流方式和傳統文化。“我們要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出一個全面、層次豐富、富有成效的中國話語體系。
作者簡介:
耿小龍,1989年出生,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研究。本文為202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學衡派’翻譯現代性研究”(項目編號:2021SJA0519)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金陵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