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當下時興的技術媒介,新媒體技術無疑吸引了當下眾多攝影藝術家的目光,他們將其應用于當代攝影創作之中,使其呈現新的創作生態。本文以新媒體技術所呈現的“新”特點為出發點來探討其對當代攝影藝術的影響,并對這一融合現象進行思考與展望。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創新;當代攝影
在當代藝術語境之下,不同媒介之間的跨界融合已成為常態,媒介之間相互影響。這其中就包括新媒體與當代攝影藝術之間的融合。新媒體技術的“新”為當代攝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包括當代攝影的創作策略、展示方式以及觀看方式。
新媒體技術是在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基礎上借助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設備實現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新型媒介技術[1]。新媒體技術從誕生至今,分別經歷了Web1.0,2.0以及3.0,1G通信到5G通信等技術革新,這不僅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為人類社會構建了龐大的數字虛擬空間,同時也使其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媒體技術。在這一技術發展的歷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新媒體技術的新穎之處。
與傳統媒體所不同的是,新媒體舍棄了利用紙質媒介儲存信息的方式,而是利用計算機進行存儲,且儲存總量大大提升。因此,新媒體具有數據性,打破了傳統媒體中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壁壘,推動了信息創作的大眾化,極大地滿足了用戶之間以及用戶與作者之間的交互和信息共享,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在信息獲取與傳播方面,我們可以依靠新媒體獲得幾倍于傳統媒體的信息總量,也可以向外界快速分享我們的信息,萬物互聯的網絡化、人工智能化與虛擬化趨勢以及超鏈接的方式可以將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成超文本。這些新型技術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促使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轉變,同時推動了藝術生產的發展,當代攝影藝術便是其中之一。
本雅明曾預言:“偉大的(技術)革新會改變藝術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將影響到藝術創作本身,最終或許還會導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變藝術概念本身?!盵2]在書中,他明確指出,生產技術的變革會對藝術生產和接受產生重大影響,并認為藝術的創作技巧,即藝術生產技術是整個藝術生產的核心,其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藝術創作的質量[3]。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藝術的發展正在不斷印證本雅明的預言,越來越多的技術被應用于藝術的生產活動中,并正在改變傳統藝術的原有定義。以當代攝影藝術為例,新媒體技術為其提供新的傳播途徑、創作方式、展示呈現以及觀看方式。當代攝影藝術充分利用當下最新的新媒體技術,對攝影藝術的定義與表現形態進行拓展,形成與傳統攝影藝術相異的藝術策略與創作體系。這不僅將當代攝影與傳統攝影進行了區隔,同時指明了攝影藝術的全新發展道路。
新媒體與攝影藝術的融合離不開后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的推波助瀾。后現代主義藝術時期的思潮傾向主要表現為對權威進行批判與消解以及否定二元對立,強調觀念的表達以及主張多元主義與去中心化的思維策略,并出現了許多藝術流派如波普藝術、激浪派以及觀念藝術。這些藝術流派并不局限于一種媒介,也不重視媒介的特異性,而是通過推崇媒介的融合來表達觀念。此時,媒介作為一種材料,模糊了傳統藝術媒介的邊界壁壘,跨媒介的藝術語境在此后的十年里逐漸形成。在這一語境之中,攝影媒介逐漸脫離現代主義攝影傳統美學標準,成為一種媒介材料,融入了當代藝術的混雜之中。
(一)觀看方式的更新
新媒體技術的介入開拓了攝影的觀看新路徑。一方面,在線上展覽中,新媒體的技術拓展了攝影的觀看場景,將原本的三維空間轉變為二維的視覺空間。觀眾無需前往畫廊,只需借助手機電腦等新媒體即可實時觀看。另一方面,在線下展覽中,新媒體的介入在無形中塑造了一種新的觀看方式。傳統的攝影藝術展往往強調照片單一的敘述功能,策展人按照敘事節奏對藝術家的照片進行線性排列,形成一個觀看的閉環空間,以完成作者對觀眾的單向反饋。
受新媒體技術的影響,當下的攝影展常使用大尺寸的多屏影像以及藝術裝置來豐富觀眾的觀看體驗和理解角度,注重作者與觀眾之間的雙向反饋,這在無形之中消解了傳統攝影展覽方式。例如在2021年武漢合美術館的展覽“繆曉春2021:Art Pre Ai”中,策展人俞可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如數字全息立體影像、數字音響等將繆曉春2005—2021年利用數字技術創作的一百多件以影像、算法繪畫、刺繡、數字版畫形式展示的作品進行全方位的深度展示,不僅塑造了一個圖像虛擬空間,完美地契合了繆曉春作品的主線,同時使觀眾沉浸在數字海洋之中,引導其細細凝視每一幅作品。
(二)攝影創作策略與作品表現形態的轉變
攝影的“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攝影制作與傳播生態。例如照片由實體轉變為無實體的數字信息,照片的制作無需依靠暗房,實現所拍即所得,并以數字技術進行儲存。在傳輸方面,數字化的攝影開辟了全新的傳播通道—互聯網。使用者無需打印實體而只需利用互聯網進行數字上傳即可完成分享與傳播等。
面對這些改變,一些攝影藝術家嗅到了新的創作可能性,這讓他們以全新的創作策略進行創作。例如在英國攝影師邁克爾·沃爾夫的作品《一系列不幸事件》(圖1)中,作者利用相機定格谷歌衛星街景影像屏幕中行人的出糗瞬間,呈現了一種區別于傳統新聞攝影的方式。攝影師米什卡·漢納與戴維·史密斯則完全脫離相機而借助互聯網進行創作。在米什卡·漢納的作品《利比亞油田》中,作者對谷歌衛星影像下的清晰油田影像進行截圖來反諷美國政府對于石油的貪婪,而戴維·托馬斯·史密斯的作品《人間世》則完全借助網絡用戶分享的成千上萬張高清的空中鳥瞰數字文件,并利用數字拼貼技術將其拼合成富有裝飾性的影像,進而表現“人類所創造的令人震撼的地質時代”。
在作品的表現形態上,當代攝影藝術家突破了傳統被觀看的二維視覺空間,借助經過數字技術編程的屏幕、立體投影、藝術裝置、燈光與聲音的布置等形成三維觀看空間來表達作者的觀念,照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數字化手段既可以呈現虛擬的現實,也可以促進觀眾與作品間的互動,獲得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例如在何博的作品《從此沒有人和你再說話》系列中,作者利用網絡中的圖像對六位受害者的面部肖像進行合成,并在肖像中插入了與該事件相關的摩斯電碼(圖2)。在六幅肖像旁邊分別設有對應的音頻,觀看者在破譯過程中能反復聽到音頻中短暫、急促又反復的摩爾斯碼音頻,白噪聲般的音頻在此制造出一種緊張、危險又帶有求救感的信號,將觀看者迅速籠罩在那些恐怖及暴力事件的回聲中。無奈的是面對那些信號,我們早就無法回應[4]。何博的作品模糊了攝影的邊界,同時增強了觀者的臨場體驗,加深了其對于作品的進一步理解。
陳丹青在第三屆油畫大展創作研討會中提出:“面對媒體時代的孩子們,應盡快建立多媒體教學,不要再培養大量所謂的純繪畫畫家。我們會親眼看到,視覺藝術的未來趨勢是形形色色的圖像,而不是‘純繪畫’。”[5]陳丹青的提倡反映了當下的一種媒介現象,即媒介“獨立性”的消失其中自然包括了傳統的“純攝影”。

威廉·米切爾在《重組的眼睛:后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中寫道:“從1989年度過了150周年的那一刻,攝影就已經死了,或者更精確地說,永遠地被數字影像徹底取代了—就像150年前發生在繪畫身上那樣……電腦和數字技術的應用,導致了‘純真時代’的終結?!盵6]批評家尼戈拉斯·彌爾佐夫的論斷似乎更加悲觀,他直接宣布數字技術令攝影面臨死亡—它不再宣稱自己是真實的反映。
但“攝影已死”并不意味著攝影消失,而只是意味著某種本質的變化。自攝影術誕生以來,攝影在傳統中一直被認為是對現實的拷貝,是真實的記錄者。羅蘭·巴特曾在《明室》中提出了“此曾在”的概念,即照片中的被攝對象在現實中永遠有相應的對應物。安德烈·巴贊也評價攝影是“真正的現實主義(real realism)”。的確,新媒體技術的介入對攝影的真實性構成了挑戰:一方面,照片可以更加輕易地被篡改與再造。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AI技術的出現進一步顛覆了攝影的在場性。AI生成圖像甚至無需提供被攝對象即可形成逼真的影像。攝影的真實性正在失效,我們正處于喬弗里·巴欽所言的“無法在原本和假冒之間作出區分”的時代。
盡管攝影的真實性、概念以及本質特性在當下數字影像時代中消退與改變。但就目前而言,“攝影”這一藝術門類并未消亡。在當今時代,當代攝影依然延續了傳統攝影的特點,它是在傳統攝影的基礎上衍生的。新媒體的介入并未消除其“攝影”的身份印記,也并未宣告傳統攝影藝術媒介的消失。在多元主義觀念盛行的當下,它為攝影藝術的擴展提供了一條新路徑。雖然攝影不再是之前的攝影,但它依然是人類無可替代的藝術媒介。我們應對攝影的改變與當代攝影藝術的前景持樂觀態度,積極地為推動當代攝影的發展而努力。
總的來說,盡管受新媒體技術的影響,當代攝影的真實性、概念、本質特性正在改變,但當代攝影并未消失,而是呈現超越傳統攝影的藝術表現形態,逐漸呈現多元主義的發展方向。未來,當代攝影藝術將擺脫“XX主義”與“XX風格”的歷史束縛,自由地融合各種媒介進行自由創作。

作者簡介
康小輝,男,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當代攝影藝術。
參考文獻
[1]朱曉偉.新媒體技術的哲學思考[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4.
[2]瓦爾特·本雅明.作為生產者的作者[J].王炳軍,陳永國,郭軍,等,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
[3]李娟.本雅明藝術史觀的技術視角[J].藝術教育,2012(3):43.
[4]吳雨航.跨越與交匯—新媒體藝術語境下的當代攝影創作策略研究[J].海峽影藝,2019(2):17-20.
[5]杭間,張麗娉.清華藝術講堂[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6]威廉·米切爾.重組的眼睛:后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M].劉張鉑瀧,譯.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7.
注釋
①圖1來源:https://photomichaelwolf.com/#asoue/24。
②圖2來源:https://hebo.photography/-since-then-no-one-has-talked-with-you-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