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以中國經典鋼琴作品中的紅色元素為例,探討教師如何進行中國鋼琴作品中紅色音樂文化的教學。本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認同感,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從而引導他們實現從鋼琴實踐技能到思想文化修養的提升。
【關鍵詞】鋼琴教學" 紅色音樂文化" 教學實踐" 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7-0152-06
我國的紅色文化源于20世紀上半葉的革命戰爭年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音樂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藝術瑰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和革命傳統。在鋼琴教學中融入紅色經典音樂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鋼琴演奏技巧,還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文化自豪感。
將紅色音樂文化思想融入相關專業課程建設中,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同時,這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民族文化精髓,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回歸“以文化人”本位,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鋼琴作品中的紅色音樂文化
(一)紅色音樂文化的特點
紅色音樂文化產生于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主要通過歌曲、器樂等作品表現中華民族在反抗侵略、爭取解放過程中的英勇斗爭。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黃河大合唱》《紅色娘子軍組曲》等作品,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是崢嶸歲月的永恒記憶。作曲家們通常以革命歷史事件、英雄人物為主題,來表達革命情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同時,結合中國傳統音樂元素,使作品既有西方鋼琴音樂技法,又有典型的中國風格。
(二)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鋼琴教學的現狀
在中國的鋼琴教學中,傳統西方經典鋼琴作品仍占據主導地位,紅色經典鋼琴作品的教學融入相對較低。部分教師更多關注技能和西方音樂史的教學,忽視了中國本土紅色文化的傳承。目前適用于不同年齡和水平的紅色鋼琴作品教材較少,學生難以接觸和學習。在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下,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且廣泛深入,給中國鋼琴的教學推廣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現代化的高科技環境和快節奏生活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文化內涵的缺失、功利主義傾向和教學市場的無序。因此,如何在鋼琴教學中均衡文化教育和技術水平,已成為關鍵任務。為此,亟需確立鋼琴作品教學的文化育人目標和方向。
目前,我國鋼琴教學亟需加強對紅色經典音樂文化的融入與傳承。這需要教師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繼承的重要性,同時在傳承紅色經典的過程中,也要積極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傳統音樂進行繼承與創新,確保其與時代發展同步。
二、中國鋼琴作品中的紅色音樂元素教學
中國鋼琴作品中的紅色音樂元素教學涉及民歌和革命歌曲的鋼琴作品的改編。在教學中,要保留這些作品的原有韻味和文化特色,使學生在提高鋼琴演奏技能的同時,還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革命精神。此外,鋼琴作品中廣泛運用的民族化和聲、具有民族特色的調式調性,以及特定的伴奏織體的應用,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性,體現了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和美學價值。
(一)改編民歌和革命歌曲的紅色旋律
在中國鋼琴教學中,改編民歌和革命老區歌曲的作品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民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風情,而紅色音樂又表現出其特有的質樸、簡約的音樂特色,這是其與傳統民歌最大的不同之處。紅色樂曲的結構主要是四字歌、二句體的重復,這符合民族樂曲的結構特征。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紅歌”的主題是從民間音樂中提煉出來的,因而也是符合廣大群眾的審美需要的。這就是為什么“紅色音樂”能夠代代傳承,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音樂活力。由民歌改編的紅色鋼琴作品有很多,例如:中國鋼琴作品《陜北民歌鋼琴獨奏曲四首》《蘭花花》《繡金匾》,以及儲望華的《南海小哨兵》《紅星閃閃放光彩》等。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講述作品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演唱民歌,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熟悉歌曲旋律,使他們能夠將歌唱性的主題旋律線條演奏出來,從而充分理解民歌曲風和民族特色,增加作品的表現力。要想讓學生學會演唱歌曲原有旋律,體會聲樂版本傳遞的情感,進而理解歌詞內涵,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進行情境帶入,讓學生感受民族精神,深化愛國主義情感。
例如,鋼琴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以陜甘民歌作為表現形式,描繪了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那段歷史。作品保留了民歌和革命歌曲的原有韻味,通過鋼琴演奏賦予其新的藝術生命。該作品在歌唱性的開頭主題結束后,在第38小節進入鏗鏘有力的部分,此時右手彈奏均為主題旋律。對此,教師首先要講解歌曲的歷史背景:《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反映了解放軍到達陜北的歡慶場景,引導學生理解歌曲中的歡樂振奮情緒,并在演奏中表達出來。在這里,輕快的節奏和明亮的音色,與作品開頭流暢如古箏般的感覺形成對比,從而豐富了作品的表現色彩。對于這首作品的演奏,重點是分析歌曲中的主題旋律,強調其民歌特有的簡潔樸素,處理好歌曲中的附點和切分節奏,使其更符合民歌的韻律特點。同時,加入一些民族樂器的音色效果,以增強民歌的地方特色和情感表達。
(二)和聲民族化風格的運用
中國鋼琴作品中紅色元素的經典體現是民族化和聲的使用。其對三度疊置和弦進行改造,使用附加音和弦或復合和弦造成音響的復雜化,對傳統和聲進行延展,強調線性思維,追求聲部的線條美,更注重每一個聲部的流動。它弱化了西方的傳統思維,以音樂的情感與內容為依據進行分段,例如“散—慢—中—快—慢”或“起—承—轉—合”等結構的運用。
例如,張朝在2013—2014年間創作的《中國之夢》,采用了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中占有特別地位的五聲調式和七聲燕樂調式來創作,吸納了編鐘的聲響,結合了古琴的音樂元素,使之既有高遠清新的古代風韻,又有寬廣恢宏的時代氣魄。在這部音樂作品中,“編鐘和弦”作為主導動機貫穿始終,鋼琴能夠通過樂隊化音響效果,傳達出編鐘的空間感和敲擊感,從而展現出東方音樂獨特的聲音和魅力。
作品開頭第一次穿越時空的鐘聲敲響,象征著華夏遠古文明的歷史悠遠。在編鐘和聲的構成中,小七度音程模仿了榔頭撞擊編鐘的聲音效果,兩個五度音程疊置表現了編鐘的共鳴,而增四度和減五度音程則帶有青銅的獨特音色,這在西方和聲概念里屬于復合和弦。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按照不同層次演奏出四次鐘聲,讓學生理解每一次鐘聲背后的深層含義。第一次鐘聲是古老文明的呼喚,帶領聽眾感受歷史的厚重;第二次鐘聲則是時代的警鐘,提醒人們認識現實,勇于面對困難和挑戰;第三次鐘聲象征著復興,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第四次鐘聲充滿對未來的期望,引導學生懷揣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表達了新一代音樂工作者對祖國美好未來的憧憬。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演奏中增強了對民族音樂的認同感,真正做到了技藝與情感的雙向提升。
(三)具有民族特色的調式調性
音樂家們通過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思索,結合西洋的作曲技法,不斷將中國民族文化融入鋼琴作品中,運用具有中國色彩的和聲配置手法創作,同時在調式調性和曲式結構各個方面進行多元化探索,使之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他們從三音組與四音列的基礎形式出發,對五聲、六聲調式的應用進行解構。在單一五聲調式的應用中,以宮調式的貫穿最為常見,體現出自然、純樸的五聲調式特征。有些曲目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運用六聲調式,增強了五聲調式的個性。在調式的處理方法上,使用五聲調式轉調方法,豐富了調式色彩的對比。在橫向五聲調式的運用中,采用五聲調式的貫穿與六聲調式的擴張,追求傳統的五聲旋律;但在追求自然風格時,調式需要擴張與矛盾沖突,因此在縱向上呈現出多樣化的調式特征。例如,杜明心的《紅色娘子軍》由舞劇《紅色娘子軍》改編而來,它并非根據組曲的原則創作,而是由原作中一些最精彩、最有特性的段落組成。引子在升C羽調上引出引子,由柱式和弦來表現娘子軍操練的氣勢,呈現娘子軍緊張有序、操練英勇的場景,這是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五聲音階融合的最好體現。雖然調式調性變化十分靈活多變,但全曲結構十分嚴謹規整,依舊遵循了西方傳統的作曲技法。
樂曲整個A段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其中分為兩個樂段,一共有4個樂句,每個樂句都包含4個小節。這一部分的調式調性變化較多,經過升F羽、E徵、A宮,最后又回到了升F羽,從而從不同的方位體現了娘子軍們在訓練時多樣化的形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強調,這段音樂通過“對比”與“沖突”展現了濃烈的時代色彩,向觀眾展示了紅色娘子軍積極抗戰、不畏艱難的形象。杜鳴心的編曲充滿“兵”味,作品主題鮮明,圍繞紅色革命精神推進情節發展,生動展現了革命者的形象,具有積極向上的價值引導作用。從現實角度看,實現黨的偉大理想仍需積極學習紅色革命精神,繼承先輩遺志,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國家而奮斗。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紅色娘子軍的精神值得永遠銘記。
(四)伴奏織體的紅色元素
作曲家通常結合創作的時代背景和題材,選擇合適的伴奏織體。對于帶有鮮明的進行曲色彩、戰斗感強的歌曲,常采用柱式和弦織體,并在樂句長音或結尾處加入號角式附點節奏。和聲多采用正三和弦和重屬和弦的原位形式,以保持樂曲的鏗鏘有力。在演奏時,要根據作品的速度表現悲憤主題,演奏分解和弦織體,增加歌曲的張力,烘托出凄涼、哀傷的情感。在表達歡樂、愉快的舞蹈題材時,演奏帶低音的半分解和弦織體,或者流動低音的伴奏。這類織體的表現需要輕快靈巧,節奏不宜過快,以免和弦密度增加影響旋律的輕快性。
例如,《保衛黃河》這首鋼琴作品,作品創作的背景是中華民族經歷著亡國的危險,因此不愿做亡國奴的中華兒女展現出了極強的凝聚力。中華兒女保衛祖國的決心,在歌詞當中鮮明地表達了出來:“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端起了土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護全中國!”這首作品,歌頌了積極抗擊侵略者的全國各族人民,贊頌了人民英雄。《保衛黃河》的第四樂章在樂隊齊奏后,鋼琴演奏了《保衛黃河》的主旋律。作曲家在這里編配鋼琴織體的時候,恰當運用了節奏感較強的左手,進行了連續不斷重復八度的演奏,展現了排山倒海、前赴后繼的力量。鋼琴的左手八度連接,將作品的力量很精彩地表現了出來。教師應該著重讓學生感受交響樂部分,將情緒調動起來。當鋼琴進入的時候,演奏情緒要高昂,要奏出氣勢磅礴、排山倒海的音響效果。八度的連續演奏,給人以波濤洶涌、激昂澎湃的感覺,就猶如黃河水般一浪接一浪奔涌向大海,象征著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抗爭、奮斗精神。
三、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鋼琴教學的實踐策略
中國鋼琴的發展歷史雖然不長,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自20世紀初鋼琴傳入中國以來,這一西方樂器逐漸在中國音樂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開始重視音樂教育,鋼琴也成了許多家庭的首選樂器。中國鋼琴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是對西方經典鋼琴教學體系的引進與模仿,更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和本土化的過程。需要將西方教學模式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使之在紅色音樂文化的光輝中閃耀。
(一)轉變鋼琴教育理念,以本土化、民族化為導向
本土化鋼琴藝術的發展對教學至關重要,面對世界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需要在中西文化和傳統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1935年,齊爾品曾提出:民間音樂是音樂永恒的線條,是音樂賴以生存的線條。所有的民族音樂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的恒久性。民族音樂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作曲家采用民間音樂素材就等于運用了永恒的線條。應該明確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選擇適合本民族特色的藝術表達方式,并從中汲取靈感。如在鋼琴教學中增加民族元素的講解,拓寬學生的音樂知識面。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長期以來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和作品,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傳統的鋼琴教學方法主要側重于傳授鋼琴理論和演奏技巧,忽視了學生自身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擴展民族性元素的理論知識,介紹傳統音樂的旋律特點,如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滑音和裝飾音的運用,指導學生模仿民族樂器的音效,如用鋼琴模仿古箏的彈撥、二胡的滑音等,了解傳統伴奏織體的特點等。
(二)教師分析深挖作品內涵,講解歷史背景
對于鋼琴教師而言,除了注重演奏技巧外,深入挖掘和講解鋼琴作品的內涵同樣重要。教師需全面了解音樂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愛國情感,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傳達這些深層次的情感,同時靈活應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同中國音樂文化,從多個角度領會作品的內在意義。
教師應充分研究分析每一首紅色鋼琴作品的歷史背景和創作動機,了解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的社會背景和個人情感,以幫助學生在演奏時融入更真實的情感。通過講述作曲家的生平故事,介紹樂曲的創作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作品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價值。同時,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和分享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從而通過互動式教學,幫助學生從多元視角獲得更深層次的認知。例如,組織小組討論或專題講座,探討紅色鋼琴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和音樂結構,同時結合視聽材料,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音樂所傳遞的情感和思想。教師還應靈活運用多媒體資源,如音頻、視頻和歷史紀錄片,輔助教學。通過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和內涵,增強他們對紅色音樂文化的認同感。
(三)結合新式中國鋼琴作品教學法,提高學生實踐技能
“新式中國鋼琴作品教學法”是旅澳鋼琴博士白冰在《中國鋼琴作品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研究》一書中提出的,指的是在中國鋼琴作品教學中,引入相關的多元教學法(例如,講述、演唱、朗誦、多媒體教學、情景帶入、互動教學等)以豐富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法從多角度讓學生理解中國鋼琴作品中所蘊含的民族元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內涵,進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演繹作品,從而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中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其自身的演奏內涵,并使其燃起更多的民族自豪感,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教師要實現技巧教學目標,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幫助學生解決不同肢體和材料的技巧問題,提高他們的演奏水平,最終使他們能夠駕馭不同風格的中國鋼琴作品。教師要強調音符的內涵,因為每種風格的音色和觸鍵都有不同的含義,而每個人對作品的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需要靈活采取適合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夠更高質量地呈現作品。
(四)鋼琴教學融合思政教育,增強紅色文化認同
將鋼琴作品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鋼琴作品,增強他們的音樂文化素養和演奏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將紅色經典鋼琴作品納入教學計劃、選擇具有深厚思想內涵和歷史意義的紅色作品,如《黃河協奏曲》《瀏陽河》《紅星閃閃放光彩》《南海小哨兵》等,能夠使學生在演奏這些作品時,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情感。
為了使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都能有效接觸和學習紅色鋼琴作品,教師應安排適合該階段的練習曲目。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還應通過增加學生的思政實踐活動機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紅色文化認同感。例如,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博物館,開展紅色音樂主題演出,使他們在實踐中體會紅色經典音樂的魅力和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編寫和出版適合不同年齡段的紅色鋼琴作品教材,提供系統的學習資料,如視頻教程、演奏示范等,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這些作品。通過這些多樣化的教學和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演奏技術上取得進步,還能夠在思想文化修養上得到提升,從而真正實現鋼琴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
四、結語
在鋼琴教學中融入和弘揚紅色音樂文化,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也是“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培養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拓寬知識視野、激發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不斷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豐富鋼琴教學內容,真正發揮音樂育人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深入體驗和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從而更好地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郭愷.紅色音樂融入藝術類高校思政教育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1(01):44-48.
[2]陳時灼.紅色音樂文化在高校鋼琴相關課程的融入[J].當代音樂,2022(11):20-22.
[3]周玨,閆易.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魅力[J].藝術科技,2017(01):197+259.
[4]裴仙美.張朝鋼琴協奏曲《中國之夢》的編鐘和聲運用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0 (14):118-119+139.
[5]姜薇.指尖上的中國夢——弘揚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中國鋼琴作品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32):101-102.
[6]雷詩君.論思政教育與音樂欣賞的融入——以鋼琴組曲《紅色娘子軍》為例[J].藝術教育,2021(01):109-112.
[7]劉輝.鋼琴作品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評《中國鋼琴作品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134.
[8]海南省教育廳.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J].新教育,2020(19):32.
[9]楊樹.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鋼琴藝術“信息化”教學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3(10):1173-1174.
[10]代百生.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02):3-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