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水行 滇玉情》是一件結合南紅瑪瑙材料特性和傳統玉雕工藝的創新型藝術作品。創作靈感源于《徐霞客游記》中對南紅瑪瑙的描述,強調顏色、質地和應用價值。作品傳承了“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念,通過因材施藝、俏色巧雕、貼金箔和銀箔等工藝,巧妙地將南紅瑪瑙的瑕疵轉化為藝術亮點,展現山水形式的抽象表現和化瑕為瑜的藝術理念。在創作過程中,通過保料惜料和圓潤飽滿的情感表達,結合現代裝飾手法,創新了中國傳統玉雕形式與內容的表現。作品不僅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敬意,更為南紅玉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來,將繼續探索不同題材和技法,推動南紅玉雕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傳承中國玉雕文化。
[關 鍵 詞]南紅瑪瑙;玉雕工藝;化瑕為瑜
[中圖分類號]J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5-0054-03
文獻著錄格式:支軍濤,尹其通,李爍,等.玉雕工藝化瑕為瑜創意表現:以作品《山水行 滇玉情》為例[J].天工,2024(25):54-56.
南紅瑪瑙(South Red Agate),別稱赤玉、赤瓊、瓊玉,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質地細膩、油潤的瑪瑙,主要分布于云南保山、麗江,以及四川涼山和九口。業內根據南紅原料的天然形狀,有水料南紅、山料南紅、火山南紅的說法;據其天然顏色,分為錦紅、玫瑰紅、朱砂紅、紅白料、縞紅料等。《山水行 滇玉情》是以中國獨有的紅色玉石——云南保山南紅瑪瑙(母巖料)為創作材料,在尊重傳統琢玉思想“保料惜料之情”“圓潤飽滿之意”的基礎上,借山水內容形式進行設計構思。通過傳統琢玉技法和金箔裝飾進行“俏色巧雕”和“化瑕為瑜”的表現,回應玉雕工藝減法雕刻的表現方式,體現主動適應滇西地區南紅瑪瑙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創作態度,進一步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創作背景
(一)靈感來源
《徐霞客游記》中提道:“上多危崖,藤樹倒罨,鑿崖迸石,則瑪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紅,皆不甚大,僅如拳,此其蔓也。隨之深入,間得結瓜之處,大如升,圓如球,中懸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養之,其晶瑩緊致,異于常蔓,此瑪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積而市于人者,皆鑿蔓所得也?!边@一描述為《山水行 滇玉情》的創作提供了顏色、尺寸、質地及應用價值等方面的選材依據。在顏色上,依據“其色月白有紅”的特點,選用紅白相間的母巖料;在尺寸上,根據“僅如拳”的大小范圍,確定了創作實物的體量;在質地上,根據“宕中有水養之,其晶瑩緊致,異于常蔓”的描述,選擇較為堅韌、瑩潤的母巖料進行雕刻表現;在應用價值上,考慮到“其常積而市于人者,皆鑿蔓所得也”的現實情況,創作者需以一種敬重的態度,充分利用每一塊珍貴的原材料,實現其最大的藝術價值。
(二)“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念傳承
玉雕隨著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展而發展,不論是敬天禮地的“神玉”,還是王公貴族的“王玉”,抑或吉祥如意的“民玉”,都注重“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表現,這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精神文化的傳遞。玉雕工藝常依托動物、植物、山水、人物、神話等題材,通過“因材施藝”“挖臟去綹”“俏色巧雕”“化瑕為瑜”等琢玉方法,借助諧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作為玉石作品,《山水行 滇玉情》在材料、圖案、工藝、文化等方面經過了細致考究,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更是對現代玉雕形式內容的探索與創新。
二、創作過程及方法
在創作過程中,結合南紅瑪瑙“無裂不保山”的稀缺屬性、蘇州玉器“圓潤飽滿”的工藝特點和金箔銀箔工藝的裝飾效果,力求將這三者完美融合,創新《山水行 滇玉情》的藝術表現形式。
(一)創作思路
根據南紅瑪瑙材料的紅白色差和有臟含裂的特性,結合傳統玉雕工藝和金箔裝飾,設計出展現云南山水風光的作品。依托其紅色材料線性語言包裹著白色和臟色的塊面體積,確定“上下呼應”的造型形式和“層層迭進”的藝術語言,用新型裝置手法創新表現中國傳統玉雕題材的山水造型“渾然一體”的視覺效果,體現“共榮、互生、擁抱、相守”的理念,傳遞自然與人文、物質與文明的和諧統一,彰顯中國獨特的玉文化自信和魅力。
(二)“保料惜料之情”“圓潤飽滿之意”的構思角度
在構思過程中,尊重南紅瑪瑙從淡紅到深紅層次變化的物質特征和帶臟含裂材料特性的感情色彩,追求“保料惜料”的情感傳遞和“圓潤飽滿”的工藝表達,構思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感的作品。一方面,通過對琢玉情感的回望,以“再造傳統”的方式,感受南紅瑪瑙鮮亮的色澤與厚重的質地;借行云流水的祥云造型,將中國人對玉的“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人文精神訴求鐫刻其中。另一方面,依托琢玉技術,去除工藝內容表現的目的性,加強材料色與質之間的空間表現,尋求一種“自由空靈”的形式語言。最終,借助貼金箔、銀箔的方式,更新“化瑕為瑜”的工藝表現,構成《山水行 滇玉情》的基本樣式。
(三)玉雕工藝與金箔裝飾的創作方法
在創作過程中,主要采用減法工藝(因材施藝、挖臟去綹、俏色巧雕)和加法工藝(貼金箔、銀箔)相結合的方法,巧妙地實現南紅瑪瑙紅白料母巖材料“化瑕為瑜”的藝術效果。
1.玉石雕刻的減法工藝
(1)因材施藝
因材施藝是利用玉石的天然特性進行設計和雕刻,最大化凸顯材料的顏色、紋理和形狀等特點。首先,通過仔細觀察南紅瑪瑙紅白料母巖(見圖1)的天然顏色、紋理和形狀,區分出漸變的紅色瑪瑙處于邊緣的線性形狀的優點和結晶顆粒感明顯的白色瑕疵的缺點。其次,根據玉料邊緣的紅色“包裹”白肉的形態,構思如何將白色瑕疵的弱勢轉化為彰顯紅色玉料的有利因素。最后,將上面的紅色部分以物化的形式進行情緒的傳遞,以“S”形環繞的層層遞進的抽象的線面形態,表達綿延不斷的情緒飛揚的飽滿狀態。通過選料和剝皮的方式,把下面的白色部分以近大遠小的方式設計成橫向上升的云紋造型(見圖2),使其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層次感,突顯自然與和諧的設計理念。
(2)挖臟去綹
挖臟去綹是處理玉料中的雜質和裂紋,提高整體美觀度的雕刻手法。一方面是去除雜質,需要將紅白料中明顯的黑點、雜質和裂紋盡可能去除或掩蓋,突顯玉質色澤明亮和質地瑩潤的特點。另一方面是保留特色,將無法完全去除的瑕疵設計成作品的一部分,彰顯玉雕設計化瑕為瑜的功能(見圖3)。
(3)俏色巧雕

俏色巧雕是利用玉料的天然色澤對題材內容進行設計和雕刻。首先是色彩利用,根據紅白料的顏色差異進行設計,將紅色部分設計雕刻成如云似水的涌動造型,彰顯紅色材料語言內在的生命力和向上的精神,白色部分作為云紋造型的主體,以大面積白色的厚重襯托紅色的輕盈,強調整體造型的大小、厚薄、虛實的空間層次對比。其次,紋理運用,根據紅色玉料的漸變紋理巧妙布局剛柔相濟的動態線,以及白色云紋造型的渾厚大氣的體積感,呼應整體造型的生動和自然。最后,通過對玉雕造型進一步精細雕刻、修飾和打磨,使作品更加真實、有動感。
2.貼金箔、銀箔的加法工藝
貼金箔、銀箔是通過在作品表面貼上金箔或銀箔,增加作品的裝飾性和價值。在細節的處理上,白色部分中間的祥云造型部位貼上銀箔,周邊的云紋線路貼上金箔,強化云的造型層次的前后關系和視覺效果,使其更為精致和生動。通過金箔或銀箔對云紋造型層次的裝飾,使其與紅色流線型的動態形成對比,不僅增添了作品的貴氣和華麗感,更是對傳統工藝的一種現代詮釋。
3.綜合運用,實現化瑕為瑜
(1)整體規劃
在設計前,綜合考慮南紅瑪瑙紅白料的形狀、顏色、紋理和瑕疵,制定一個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其優點和掩蓋瑕疵的設計方案。
(2)減法雕刻
在雕刻過程中,逐步利用因材施藝、挖臟去綹和俏色巧雕的方法,精心處理每一個細節,確保每一步都符合“化瑕為瑜”的目標。
(3)加法工藝
在雕刻完成后,適當使用貼金箔或銀箔的方法進行裝飾,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華麗感和價值。

(4)整體把握
時刻關注整體效果,確保最終作品在視覺上和諧統一,自然融入瑕疵,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見圖4)。
在創作過程中,南紅瑪瑙的瑕疵如裂紋和色差等經常被視為挑戰,但這些瑕疵也是材料的獨特個性所在?!渡剿?滇玉情》的創作,通過將減法雕刻和加法工藝結合使用,巧妙地將南紅瑪瑙紅白料中的瑕疵轉化為作品的藝術亮點,提升其藝術效果和價值,實現真正的“化瑕為瑜”。
三、創作目的和意義
(一)創作目的
《山水行 滇玉情》旨在通過南紅瑪瑙母巖材料的特色,結合傳統玉雕工藝化瑕為瑜的理念,創新山水題材抽象美的表現形式,傳遞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二)創作意義
本作品不僅是對傳統玉雕工藝的致敬,也是對南紅瑪瑙母巖料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挖掘,為滇西地區南紅玉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四、創作心得和未來展望
(一)創作心得
在創作《山水行 滇玉情》的過程中,筆者深刻體會到南紅瑪瑙母巖材料的獨特魅力和美學價值。每一塊材料都有其獨特的紋理和顏色,需要創作者以極大的耐心和智慧去發掘。通過因材施藝、俏色巧雕等工藝手法,將材料的瑕疵轉化為藝術亮點,不僅提升了作品的美感和價值,也展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理念結合的無限可能性。
(二)未來展望
未來,筆者將繼續探索不同題材和技法表現的可能性,創作出更多具有創新性和藝術性的作品,為推動南紅玉雕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傳承和發揚中國玉雕文化貢獻力量,同時也希望通過更多的作品,向大家展示玉雕藝術的魅力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五、結束語
《山水行 滇玉情》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對南紅瑪瑙這一珍貴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對中國傳統玉雕工藝的致敬。通過創新的工藝手法和獨特的藝術視角,展示了南紅瑪瑙的獨特魅力和無限可能,為推動南紅玉雕產業的發展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貢獻。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