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體育項目是學校體育的有機組成,它有利于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利于擴充教學資源。然其當下發展遇阻:存在參與不均、資源失衡、賽事乏力、校企合作滯后等問題。為此提出系列破解策略,涵蓋激發學生熱情、充實師資、分層教學;優化場地器材、革新賽事、強化宣發;深化校企合作、開發文創等。旨在推動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制式下傳統體育項目的現代化轉型與持續發展,以適應新時代學生興趣發展和教育需求。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傳統體育項目;創新發展
基金項目:安徽省2022年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體育俱樂部制下高職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提升策略》,項目編號:jyxm20221616。
一、引言
體育教育能錘煉學生體魄、健全人格、提升團隊協作與職業素養,是綜合素質培育的關鍵。當下,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融入傳統體育項目意義非凡,既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又能擴充教學資源。可融合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現實阻礙重重,使得傳統體育項目發展受阻[1]。為此,需全面梳理現存問題,深入剖析根源,精準探尋契合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的創新發展路徑,助力體育教育在高職院校行穩致遠。
二、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制式下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機遇
(一)資源整合,夯實項目根基
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打破了原有體育課的班級限制,將分散的人力、物力資源集中起來。諸如:武術、太極拳等底蘊深厚的傳統體育項目,以往一位武術老師要兼顧多個班級教學,精力分散,教學難以深入。俱樂部模式下,學校可依據學生對武術的報名熱度,靈活調配師資,優秀的武術教練得以精準對接大批愛好者,傳授更專業的功法技巧與文化內涵。同時,學校體育項目場地資源得以優化。以瑜伽、有氧操項目為例,過去僅在體育課特定時段開放場地,使用率低。
(二)興趣驅動,壯大參與群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體育俱樂部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點燃了學生對傳統體育項目的熱情。與強制選修體育課不同,學生懷揣對傳統武術一招一式的好奇、對民俗體育項目趣味性的向往,主動加入俱樂部。抖空竹、踢毽子類民俗體育,在體育課上常被邊緣化,但在俱樂部里卻大放異彩。并且俱樂部可定期舉辦傳統體育項目競賽、表演活動[2]。
(三)產教融合,拓寬發展前景
高職院校對接社會需求,體育俱樂部成為校企合作的橋梁。傳統體育項目借此契機,深入挖掘商業價值與就業潛力。例如: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結合中醫推拿、艾灸等傳統技藝,俱樂部引進專業機構師資培訓,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養生保健企業就業。不少企業冠名贊助高職院校的傳統體育賽事,借此宣傳推廣傳統文化產品;學校則為企業輸送專業人才、提供技術支持[3]。
三、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制式下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現狀
為洞悉高職體育俱樂部下傳統體育項目發展,本校發放問卷1146份(教師169份,學生977份),涵蓋參與度、資源、賽事組織及滿意度等,直觀展現發展現狀。
(一)參與熱情不均,小眾項目遇冷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發現參與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生比例僅占全校學生總數的40.2%。該比例不僅低于現代體育項目,還反映出學生對傳統體育項目的興趣與參與度存在明顯不均衡。具體來看,熱門項目如:籃球、乒乓球、羽毛球俱樂部吸引了大量學生加入,其中籃球俱樂部會員占參與體育俱樂部學生總數的34.8%,乒乓球俱樂部緊隨其后,占比29.5%。然而,武術、毽球等小眾傳統項目則顯得冷清許多,會員占比分別僅為7.9%和4.6%。
在進一步了解原因時,多數學生表示,小眾項目在校園內的宣傳推廣力度不足,缺乏了解此類項目獨特魅力的渠道。同時,此類項目的玩法難度未得到合理分級,初涉者往往感到難以適應,從而容易放棄。該觀點得到了教師的反饋支持,超過62.3%的體育教師表示,在招募新成員時,小眾傳統體育項目面臨較大困難,學生興趣不高,報名人數有限。
(二)教學資源失衡,專業師資稀缺
在師資配備方面,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項目之間的資源分配存在顯著差距。調查數據顯示,現代體育項目教師的平均師生比達到1:30,即每位教師負責指導30名學生,而傳統體育項目教師的平均師生比則高達1:50,即每位教師需要指導50名學生。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傳統體育項目在教學上難以做到精細化。
以武術俱樂部為例,由于教師資源緊張,教師常需同時教授多門課程,精力分散,難以對每個學生的動作進行細致指導。此外,復雜招式的拆解和示范也顯得力不從心,影響教學質量。在場地器材資源方面,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僅有29.8%的傳統體育項目擁有專屬訓練場地,而超過70%的項目需要與其他項目共用場地或租借校外場地。在器材方面,超半數傳統體育項目面臨器材陳舊、數量短缺的問題。
(三)賽事組織乏力,影響力有限
校園傳統體育賽事的活躍度也是衡量其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每學期定期舉辦傳統體育單項賽的俱樂部僅占40.5%。賽事頻次低、形式單一,難以滿足學生對多樣化體育活動的需求。超過76.2%的學生表示,校園傳統體育賽事的觀賞性不強,宣傳力度弱,賽程賽制缺乏新意和吸引力。
特別是民俗體育項目賽事,更是門可羅雀,參與人數寥寥。與熱門體育賽事動輒上百人的參賽規模相比,民俗體育項目的參賽人數顯得微不足道。即便舉辦了賽事,超半數學生也反映獎勵機制不健全,缺乏足夠的激勵措施來調動其積極性。該問題不僅影響了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內的傳播和普及,也限制了其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促進作用。
(四)校企合作滯后,項目發展受限
校企合作是推動高職院校體育項目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僅19.7%的高職院校傳統體育項目俱樂部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企業參與度低,導致項目缺乏資金注入,商業運營模式難以成型。不僅限制了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內的進一步發展,也影響了其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方面,傳統體育項目更是近乎空白。雖然學校與周邊企業合作推出了少量武術周邊紀念品,但種類單一、缺乏創意,難以形成品牌影響力。此外,企業提供給學生的實習崗位也嚴重不足。與傳統體育項目相關的實習崗位數量不足現代體育項目的三分之一,導致學生實踐機會匱乏,限制了傳統體育項目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和輸出。
四、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制式下傳統體育項目創新發展策略
(一)激發參與熱情,盤活小眾項目
1.多元推廣,精準觸達
當下,短視頻平臺風靡校園,學生課余刷短視頻已然成為日常習慣。高職院校應順勢而為,打造傳統體育項目專屬宣傳矩陣,借助流量風口為小眾項目引流。安排專人運營短視頻平臺官方賬號,定期發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短視頻。例如:邀請武術名家錄制教學視頻,一招一式拆解示范,配合通俗易懂的口訣,讓學生即便隔著屏幕也能精準掌握動作要領;拍攝毽球趣味玩法短視頻,展示花式踢毽技巧,或是組織趣味毽球接力賽,凸顯項目的靈活性與趣味性,全方位展示小眾項目獨特魅力[5]。還可在校園公眾號增設傳統體育專欄,每周定期推送深度內容。不僅介紹武術、毽球、射箭等項目的歷史淵源,講述其背后鮮為人知的文化故事與傳承脈絡,及時跟進校內校外相關賽事資訊,包括賽程安排、選手風采、賽果速報等,讓學生時刻了解傳統體育動態。
2.分層教學,降低門檻
教學難度過高、入門無頭緒是學生對小眾傳統體育項目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為此,院校應依據學生基礎與能力,將小眾項目玩法、技巧細分為入門、進階、高階等級別,實現教學精準化。
以武術教學為例,入門階段為期一個月,聚焦基本站姿、拳法,第一周著重規范站姿,讓學生掌握重心分配與身體平衡;第二、三周學習直拳、勾拳等基礎拳法,通過慢動作拆解、反復練習形成肌肉記憶;第四周進行組合練習,檢驗學習成果。進階階段時長兩個月,教授簡單套路,如:初級長拳,拆解套路動作,講解攻防含義,培養學生協調性與節奏感。高階階段則鉆研復雜招式拆解,邀請武術大師進校講座,剖析經典實戰案例,提升學生實戰能力與武學素養[6]。毽球教學同理,從基礎踢法起步,逐步提升難度。入門階段掌握盤踢、磕踢等基礎踢法;進階階段學習拐踢、繃踢,組合多種踢法創編套路;高階階段挑戰多人圍踢、花樣技巧。配套制作分級教學手冊,圖文并茂、步驟詳細;上線線上教程,視頻可回放、慢放,方便學生課后復習,契合不同水平學生需求,提升留存率。
(二)充實師資力量,均衡教學資源
1.師資引進與培訓雙軌并行
當前,高職院校傳統體育項目發展舉步維艱,教師數量不足、專業結構不合理,致使教學難以深入開展。因此,院校需即刻調整招聘策略,將傳統體育專業教師的補充當作緊要任務來抓,全方位加大招聘力度,增強崗位吸引力。在人才引進方向上,著重鎖定武術、民俗體育這類小眾卻極具文化底蘊的專長人才。亦可積極與體育院校構建合作橋梁,提前介入人才培養環節,依據院校自身教學需求,精準鎖定優秀畢業生,許以優厚薪資、住房補貼,規劃明朗的職稱晉升與職業發展路徑,吸引他們投身校園。
同時,面向社會廣納賢才,退役專業運動員身上蘊藏著豐富的實戰經驗與賽場技巧,是教學團隊的理想補充。此類人員能將賽場上的真實案例、應對策略帶入課堂,讓教學更貼合實戰。教師“引進來”只是第一步,“走出去”持續提升同樣關鍵。院校要制定系統學習計劃,每學期至少安排一次為期一周的傳統體育專項培訓[7]。培訓絕非走過場,內容直擊教學前沿,涵蓋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這類先進理念,助力教師擺脫傳統教學的桎梏。
2.場地器材優化升級
場地與器材作為傳統體育教學、訓練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現狀卻不容樂觀,短缺、陳舊等問題嚴重影響教學開展。學校要主動作為,化身校園規劃師,結合校園既有布局與學生實際需求,優先為傳統體育項目預留專屬空間。巧用校園閑置倉庫、地下室,投入資金改造為專業武術練功房,鋪設防滑減震地墊,安裝完備練功器械;將閑置空地硬化,合理規劃毽球場地,加裝圍網,杜絕安全隱患。
與此同時,高校應與體育器材商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憑借學校的資源優勢、采購潛力,爭取器材捐贈,協商優惠購置方案。定期盤點器材庫存,建立詳盡檔案,如實記錄購置時間、使用頻率、損耗狀況,依據數據及時更新補充。像射箭俱樂部,每周專人檢查弓箭,弓弦磨損、箭羽殘破及時換新,保證教學訓練正常開展;武術器械定期維護保養,按需購置足量沙袋、木人樁。此外,設立器材租借平臺,學生憑學生證就能課余租借器材,自主練習,為傳統體育項目日常訓練大開方便之門。
(三)煥新賽事體系,提升賽事引力
1.賽制創新,多元融合
過往陳舊單一的賽制,模式固化、缺乏新意,難以在學生群體中激起參賽熱情的漣漪,長此以往,傳統體育賽事愈發門可羅雀。對此,高職院校應當機立斷,摒棄傳統淘汰賽、循環賽類固有模式,大膽引入一系列新穎賽制。如:可采取積分賽制,貫穿整個學期,學生但凡參與校內舉辦的武術、民俗體育等各類傳統體育賽事,均可按既定規則累積積分。學期末,學校依據積分排名,精準評選出優秀選手,給予實打實的額外獎勵,讓學生的每一次拼搏都能收獲對應成果。
不僅如此,院校還巧妙融合民俗體育與現代體育元素,別出心裁地舉辦“民俗+電競”線上挑戰賽。一方面,組織技術團隊以民俗體育項目為藍本,開發趣味十足的電競小游戲,學生操控虛擬角色投身舞龍、賽龍舟賽事,全神貫注比拼速度與技巧;另一方面,線下同步開展民俗體育知識問答、實操挑戰活動,線上線下緊密聯動,新奇體驗讓學生欲罷不能[8]。
2.強化宣傳,健全獎勵
宣傳與獎勵機制堪稱賽事的“兩翼”,直接關乎賽事能否成功出圈,以及學生的參與熱情能否長久維系。院校專門成立校園賽事宣傳組,成員精挑細選,涵蓋攝影、文案、新媒體運營等專業學生,各展其長為賽事宣傳助力。
賽前,宣傳組火力全開,精心設計并發布炫酷海報,用吸睛的視覺效果凸顯賽事主題;緊鑼密鼓制作選手風采短視頻,全方位介紹選手亮點與參賽宣言,為賽事預熱。賽中,開啟實時直播,主播與觀眾實時互動,耐心解答觀眾疑問;還適時邀請網紅主播客串解說,憑借其自帶的流量,迅速提升賽事關注度。賽后,宣傳組復盤賽事精彩瞬間,剪輯制作成賽事集錦,投放在校園官網、公眾號等媒體平臺播放,延續賽事熱度。
在獎勵機制上,院校應持續完善、推陳出新,設置多元獎勵體系。除常規的獎金、榮譽證書外,增設體育用品代金券,學生獲得代金券后,可按需選購心儀的體育器材;邀請行業專家開展專項培訓,為表現優異的學生提供技能深造機會;表現優秀的團隊還能收獲團建經費支持,用于組織團隊拓展活動。通過豐富獎勵形式,全方位激發學生參賽斗志,讓傳統體育賽事搖身一變,成為校園里的熱門話題,引得學生紛紛踴躍參與。
(四)深化校企合作,賦能項目發展
1.拓寬合作廣度與深度
拓寬合作廣度與深度是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市場的關鍵。校方應主動與體育企業、文創公司建立聯系,搭建全方位合作框架,并定期舉辦校企對接會,展示學校成果與教學資源,探尋企業需求與合作意向。企業則提供資金支持,助力校園賽事舉辦與場地建設,提升品牌知名度;校方則提供人才與技術,共同開發體育旅游線路與研學項目,實現互利共贏。
2.實習與就業精準對接
拓寬合作廣度與深度是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市場的關鍵。校方應主動與體育企業、文創公司建立聯系,搭建全方位合作框架,并定期舉辦校企對接會,展示學校成果與教學資源,探尋企業需求與合作意向[9]。企業則提供資金支持,助力校園賽事舉辦與場地建設,提升品牌知名度;校方則提供人才與技術,共同開發體育旅游線路與研學項目,實現互利共贏。
3.文創產品破圈升級
文創產品是傳統體育項目連接市場的重要突破口。校企深挖文化內涵,設計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如:融入武術元素的潮牌服飾、毽球主題文具、民俗體育手辦等,兼具時尚與文化底蘊。利用電商平臺、文創集市與網紅帶貨等方式推廣銷售,打造爆款產品,塑造特色品牌。文創產品的經濟效益反哺傳統體育項目,助力其在商業浪潮中重煥生機,實現良性循環。通過拓寬合作、精準對接與文創產品升級,傳統體育項目將煥發新的活力與潛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制式下傳統體育項目的創新性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校方、企業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實施上述策略,有望打破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困境,激發其在校園的活力,培養更多具有傳統文化素養和體育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譚雨.校外體育俱樂部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的路徑與策略研究[J].田徑,2024,(12):53-55.
[2]李勇.高職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J].廣西教育,2024(18):165-168.
[3]劉煜,易靜,王蓓蓓.“雙減”背景下社會體育俱樂部與學校融合的機遇、挑戰與路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4,41(6):52-60.
[4]黃從亮.開設高職體育俱樂部的相關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0):46-48.
[5]曹揚.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運行管理模式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22):43-45.
[6]朱大清.新時代大學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16):80-83,88.
[7]陳凱華,常春,吳靜,等.俱樂部制教學模式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路徑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1(11):45-46.
[8]楊皓,馬鋼,王龍海,等.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發展研究[J].昭通學院學報,2021,43(5):66-69.
[9]宣寧,胡金萍.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