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對數字經濟作用于進出口貿易的理論機制進行系統性分析,運用ols回歸、穩健性檢驗和異質性分析的實證方法進行檢驗,最后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本文的研究成果對于進一步提高我國進出口貿易的能力和水平、加強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數字經濟;數字貿易;進出口貿易;全球價值鏈
一、引言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首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加4.68萬億元,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進一步提升,占比高達41.5%。數字經濟更加凸顯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地位,數字經濟持續保持高位增長。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數據元素通過信息技術向全球擴散,形成了各種數據要素資源,“動態數據元素”在經濟體治理創新、政治創新、經濟技術創新等領域具有嶄新的內涵。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全球貿易產生著巨大影響,并將進一步推動國際貿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為了保持我國在國際貿易領域的競爭優勢,數字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我國各地區應結合實際經濟發展情況,制訂適合本地區的中長期發展計劃,快速實現突破式發展。
與現有的研究文獻相比,本文有助于更精準地把握當前國內不同地區、不同城市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情況,進一步理清數字經濟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制定符合各地區數字經濟實際情況的發展政策。
二、數字經濟作用于進出口貿易的理論機制
1.數字經濟的界定
張平文(2022)提出數據成為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之后的第五大要素,數字經濟是繼農業、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數字經濟要發揮重要作用。數字經濟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應用于社會經濟各領域所產生的新型商業模式。自2008年起,數字經濟的內核日益豐富,其主體范圍已從消費互聯網擴展至產業互聯網,呈現多元化的面貌。隨著產業的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迎來了裂變式的發展階段。
2.數字經濟作用于進出口貿易的機制分析
(1) 減少交易成本
數字經濟的賦能為買賣雙方提供了降低各類費用的機會,其中包括信息成本、生產成本等,這些成本對進出口貿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數字經濟時代,許多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倉儲的涌現,大大減少了企業人力、物力的投入成本,并且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匹配定位,可以對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極大地簡化了物流程序,大大提高了生產和運輸效率。在貿易履約階段,出口方需要承受與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相關的制度成本,其中大部分屬于合規成本。而在“互聯網+”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中后,電子政務、電子手續的辦理能夠減少合規成本,提高貿易履約效率。此外,隨著數字支付手段的涌現,不同類型的國際貿易的交付模式均得到了很大程度創新,從而大幅降低了傳統貿易中必須存在的支付成本。買方可以隨時通過在線支付平臺實現遠程訂購、付款及一系列操作,所產生的交易數據不僅能夠增值支付機構的價值,還能夠反饋給企業自身,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這些企業的支付效率,降低了潛在的交易風險。
(2) 創新貿易模式
隨著數字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應用,貿易模式正在逐步向數字化轉型。在此背景下,我國外貿行業面臨巨大挑戰和機遇。隨著跨境電商等新興業務模式的逐漸興起,貿易模式也在向數字化、網絡化的交易模式轉型,這一趨勢逐漸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成旻昱等(2022)提出在這種背景之下,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型國際貿易形式應運而生。跨越國界的電子商務呈現全球性和無界性,交易雙方以互聯網平臺為媒介,能夠輕松且實時地實現供需匹配、交流協商以及產品個性化需求的交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型交易方式應運而生。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交易平臺不僅提供了信息發布和交流溝通的功能,而且還具備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信息傳遞和互動機制,還能通過海量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產品的差異化定制。此外,互聯網交易平臺還可以提供很多增值服務,例如有效的信用保障、風險管理等。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交易平臺逐步成為全球跨境電商供應鏈中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全球商業規則的主要制定者,其在推動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模式變革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3) 提高匹配效率
劉向東等(2023)采用京東平臺大數據零售業務的數據,基于交易需求不同的實證研究,尋找提高匹配效率的異質性邊界,得出平臺的信息化處理確實可以極大提高零售業務的匹配效率,進而提高零售創新能力。在貿易建立階段,數字經濟能夠減少信息壁壘,這些內容有檢索成本、通信成本與信用成本。從訂艙到國際物流,到倉儲配送通關,最后到達目的地,數字化技術的使用會根據不同流程的差異化資源和信息進行定制化處理,極大減少了這些過程的時間,達到更加精確的供需匹配。
(4) 增強網絡效應
沈玉良等(2022)指出在網絡經濟時代下,消費者對網絡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而網絡也成了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隨著網絡用戶數量的增加,服務所帶來的價值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進一步推動服務需求的提高。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國際貿易的門檻得到了顯著的降低,基于很多中小企業有參與國際經濟交流的機會,數字經濟所帶來的“網絡效應”將進一步加強,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增長。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交易平臺上,不同地區、不同規模的企業可以通過尋找信息、進行協商談判以及簽訂協議合約等一系列復雜的交易環節,實現更多的交易機會,也會帶動更多企業加入貿易當中。
三、實證模型與結果分析
1.計量模型構建
本文以我國36個地級城市為樣本,運用2011年至2019年共9年的貨物進出口總額數據,建立了以下基本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extotal=α+β1numberit+β2teleit+β3postit+β4egdpit+β5gdpit+
β6trscit+β7potentialit+β8uticapiit+β9populationit+yeart+μit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extotal代表地級市貨物進出口總額,number代表數字普惠金融指數,tele代表電信業務總量,post代表郵政業務總量,egdp代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代表地區生產總值,trsc代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potential代表消費潛力,uticapi代表實際利用外資,population代表城市人口,μit是隨機干擾項。
2.變量說明
為了深入探究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本文隨機選取了我國36個地級城市從2011年至2019年的面板數據,以這36個地級城市的貨物進出口總額作為被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指數、電信業務總量、郵政業務總量作為解釋變量,深入研究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3.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參考趙濤等(2020)選取的現代互聯網研究和數字普惠金融這兩個維度的綜合測量指標對本文要研究的變量數字經濟的整體發展程度進行測量,數據說明情況如表1所示。
本文選取了時間序列為年份的面板數據,包含36個地級市自2011年到2019年共9年的數據,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觀察表2可知,被解釋變量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最大值達到了341220275.34萬元,最小值263800萬元,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差距很大,說明我國各地級市之間進出口貿易存在極大的差異。解釋變量方面,雖然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也比較大,但相差并不懸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地區生產總值這兩個控制變量的值差距也較大,表示我國不同地級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發展并不均衡。
四、計量結果與分析
1.基準回歸結果
本文通過引入不同的個體因素,分別建立了基于個體效應模型的面板數據模型。根據豪斯曼檢驗的結果表明,p值遠小于0.01,意味著拒絕了“兩種方法得到的參數沒有顯著性差異”的原假設。因此,建議使用固定效應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具體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通過表3可知,數字普惠金融指數、郵政業務總量、電信業務總量均通過了1%的顯著水平檢驗。通過主要回歸系數可以得出,每當一個城市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上升1%,這個城市的進出口貿易量大約下降0.07%,同時當某個城市的電信業務總量上升1%,其進出口貿易量增加0.71%左右。同樣地,當一個城市的郵政業務總量上升1%,這個城市的進出口貿易量增加0.69%,可以說明地區整體數字經濟化水平的提升,會增加地級市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符合前人研究的實際情況,即可以通過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來增強一個區域的對外貿易發展水平。
2.穩健性檢驗
由于本文采用了36個地級市的數據(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的研究不包括我國港、澳、臺地區),并且數據城市跨度比較大。在此階段,剔除西寧、拉薩、呼和浩特、海口這四個城市,并加入控制變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消費潛力和人力資本來進行再次回歸驗證模型的穩健性。
表4的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和第四列分別表示加入地區生產總值(萬元)、人口(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消費潛力這四個控制變量之后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將西寧、拉薩、呼和浩特、海口四個城市剔除后,加入控制變量地區生產總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回歸在5%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水平的檢驗,說明隨著時間的增加,該模型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是顯著的。消費潛力在1%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水平的檢驗,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仍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系數為1.9%左右,說明該模型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3.異質性檢驗
通過上述回歸分析后,發現數字經濟的發展對不同區域的進出口貿易具有顯著影響,但不能排除由于區域方位的影響,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例如經濟發展較快速的省份對數據會有更顯著的影響。因此本文進行了異質性檢驗,把36個地級市分成東部、北部和中部進行分組回歸,詳細探討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
根據表5異質性檢驗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第一列和第二列的東部和北部兩個地區的結果處于顯著水平,對于中部地區,回歸結果不顯著。通過回歸系數可以看出來,就東部而言,電信業務總量這個變量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是最顯著的。基于以上現象,本文就不同地區分別說明。就東部地區而言,主要以長三角地區為主,長三角地區正在全力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已經根據《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指導性文件,聚焦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重點布局5G網絡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將更好地促進東部地區的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發展。北部地區主要以北京、天津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主,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數字化產業,結合東北老工業基礎的特點,極大地促進了北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和進出口總額的增加。
五、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建議如下。
第一,我國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以鼓勵和促進數字經濟的繁榮,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賦能下,一方面,突破了傳統貿易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在傳統的交易市場中,原本不具備出口優勢的中小型企業,開始有了進入市場的機會,可以借助大數據、跨境電商、互聯網等交易平臺進行合理而高效的營銷。另一方面,基于網絡信息“內生性”的特點,可以在制造產品的同時獲得相應的創新資料,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讓企業創收增收。
第二,數字經濟規模擴大化,數字經濟市場擴大化。數字技術的組合應用還有利于促進我國出口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競爭力,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數字經濟規模的擴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新業態,通過對信息技術領域基礎設施、關鍵能力、數據資源等方面的投入,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金融科技領域,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新技術加速應用,為傳統金融機構開拓新興業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三,加強數字經濟與進出口貿易的深度融合,以促進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的良性互動。5G作為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核心,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更能引領數字時代的發展潮流,而且越來越成為各個經濟體整體實力和發展潛力的象征。為了進一步加強數字經濟與進出口貿易的融合,各地區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數字經濟和進出口貿易的合作機制,拓展數字經濟的應用場景,優化數字經濟與進出口貿易的技術體系,提升數字經濟與進出口貿易的效率,加強數字化技術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應用。
第四,提升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我國率先將5G技術應用于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推動了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提高了產業鏈的效率,促進了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等領域的發展。應該充分發揮我國的經濟優勢,加快發展對外貿易,優化貿易結構,大力實施出口轉內銷戰略,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致力于提升我國對外貿易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實力,從而有效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平文.數字經濟將成為國家發展新征程的助推器[J].中國經貿導刊,2022(3):12-14.
[2]成旻昱,潘愛民.數字貿易助力經濟開放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8-17(011).
[3]劉向東,何明欽,劉雨詩.數字化零售能否提升匹配效率?——基于交易需求異質性的實證研究[J/OL].南開管理評論,2023(6):190-202.
[4]沈玉良,彭羽,高疆,等.是數字貿易規則,還是數字經濟規則?——新一代貿易規則的中國取向[J].管理世界, 2022(8):67-83.
[5]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10): 65-76.
作者簡介:王雨婷(2001— ),女,漢族,遼寧盤錦人,遼寧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