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區域文化資源與地方旅游經濟之間有著緊密的相互作用關系,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耦合機制。本文從內部作用機制和外部驅動機制兩個方面闡述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耦合機制,并針對兩種機制各自的具體作用及驅動力量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最終得出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機制模型,直觀展示耦合機制內部及外部作用過程,從而為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關系研究提供方法依據,進而為地方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管理協調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區域文化資源;旅游經濟;耦合機制
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耦合機制是由內外兩重機制構成的。內部作用機制是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之間內部的作用與反哺機制,文化資源是旅游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這種驅動力為區域文化資源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保障,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外部作用機制由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相互作用過程的若干種驅動因素構成,包括區域自身經濟發展狀況、區域的客源市場情況、區域的政府管理與引導以及區域內具有吸引力的自然資源等因素,這些因素單獨或共同作用于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相互作用的不同階段。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通過內部作用和外部驅動力量多次作用和多重反饋形成耦合互動機制。
因此,本研究從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內部作用機制和外部驅動機制兩個方面詳細闡述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耦合機制。
一、內部作用機制
1.區域文化資源對旅游經濟的作用
區域文化資源作用于旅游經濟,對地方旅游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區域文化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吸引游客到訪。區域文化資源是地方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文化旅游對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旅游者往往喜歡到文化氣息濃厚的文化景點、歷史建筑、博物館等地游覽,南京的中山陵、夫子廟等,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前來參觀,這些游客的到訪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繁榮。第二,增加旅游消費。文化旅游比自然觀光更能增加旅游者的停留時間和消費水平,從而為目的地地區帶來更多的旅游收入,旅游者的消費集中在門票、導覽、美食、住宿、購物等方面,這為當地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統計,2021年旅游黃金周期間蘇州相城區主要旅游景區、重點文化場所共接待游客35.6萬人次,僅3天實現旅游景區門票收入82.8萬元。第三,推動社會經濟多元化。文化資源只要被開發,必然需要一定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而這些資源的背后會牽涉更多行業的更多資源,因此,伴隨著文化資源的開發會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2.旅游經濟對區域文化資源的反哺作用
旅游經濟反作用于區域文化資源,對區域文化資源有一定的反哺作用。旅游經濟對區域文化資源的反哺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文化旅游的發展凸顯了文化資源的價值,進而得到當地政府、旅游景區和社會公眾的重視。當地政府會加大文化資源保護資金的投入,旅游景區也會將旅游收益的部分資金投入文化資源保護和維護中,當地居民也會因文化旅游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從而產生文化資源保護的意識。第二,催生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包括表演藝術和娛樂、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教育、文化媒體數字文化等。旅游經濟的發展會產生品牌效應,并以品牌效應拓展相關文化產業發展。例如,2015年蘇州昆劇院推出的《游園驚夢》實景演出被中國文旅部評選為中國旅游演藝精品名錄,作為“江南文化”品牌建設的一部分,園林實景版《游園驚夢》是對“江南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讓遺產昆曲活在了現實生活中,也讓“江南文化”實體化、情景化。游園驚夢演藝品牌效應形成后,以“新·游園驚夢”為主題的朵云書店在蘇州紛紛開業,店內充滿江南文化元素,蘇州游園驚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企業也相繼成立,蘇州各地區還開展了“情系姑蘇‘游園驚夢’——清風蓮花伴我行”文旅活動等,這些都是旅游經濟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結果。
二、外部驅動機制
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在內部相互作用的同時,也會受到一些外部因素驅動力量的影響,在二者相互作用的不同階段起到一定的驅動作用。
1.驅動因素
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內部作用過程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主要受到市場、經濟、政府、自然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外部驅動因素的動力可以促進或減弱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作用程度。
(1) 客源市場
市場需求是旅游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旅游客源市場的市場規模、消費能力、旅游偏好、行為特征及其需求變化等是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江蘇省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三個城市離上海非常近,蘇州的太倉更是被稱為“上海的后花園”,上海嘉閔線北延可至江蘇太倉,太倉又與蘇南的蘇錫常快線相接,因此蘇、錫、常三市充分享受到上海龐大的客源市場,極大地促進了旅游的發展。而徐州、宿遷等市因距離問題,受到上海客源市場的輻射效應較小,區域旅游發展的市場推動力較為欠缺。因此客源市場的驅動力是區域文化資源優勢能夠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的關鍵因素。
(2) 經濟發展水平
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資金支持,因此與當地本身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有些地區本身區域文化資源豐富,且資源質量、品位較高,但如果缺乏資金投入就難以對文化資源進行有效開發。由于經濟水平的原因,當地的旅游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相關配套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導致區域的旅游吸引力欠缺,旅游消費水平處于較低狀態,從而影響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以江蘇的蘇南蘇北地區為例,處于蘇北地區的徐州的兩漢文化尤為珍貴,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文化資源的優勢并未完全轉換為區域經濟優勢,而處于蘇南地區的常州市,文化資源賦存量距徐州有一定差距,但經濟水平較為發達,因此旅游經濟卻發展較好。這就凸顯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相互作用的驅動性。
(3) 政府主導力度
文化旅游產品屬于當地的公共資源,其旅游開發一般情況下對政府主導力量的依賴性較強,有些地方政府會將文化資源的開發列入當地的地方發展規劃中,以推動區域文化資源的開發。政府通過采取一系列的促進手段,如旅游規劃、招商引資、市場監管、政策扶持等驅動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的相互作用,對于區域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及文化旅游市場穩定、旅游經濟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鹽城市將“繁榮發展先進文化資源”列入鹽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以促進鹽城文化資源的開發及旅游經濟水平的提升。
(4) 自然資源
區域旅游資源包括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兩種類型,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看似屬于對立的兩個方面,但實質上自然資源吸引游客到此訪問的同時,也會使游客了解當地的文化,在游覽自然風光的同時,能夠進行更有意義的文化旅游活動,從而促進當地文化旅游的發展。例如,江蘇省鹽城市區域文化資源較為薄弱,但是鹽城擁有優質的生態資源,尤其是濕地資源名聲在外。2021年,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江蘇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使得很多游客慕名而來,本來游客是為了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來,卻意外地被當地的紅色文化、淮劇文化、海鹽文化等吸引,發現了鹽城文化資源的價值。因此,自然資源也是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驅動力量,通過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的組合開發,能夠有效增強區域旅游競爭力。
2.驅動過程
以上幾種主要驅動因素綜合作用于區域文化資源和地方旅游經濟的相互作用,但區域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的耦合作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呈現階段性的耦合特征。參照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區域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的耦合作用歷程可以劃分為耦合過程的萌芽階段、耦合過程的初始階段、耦合過程的發展階段和耦合過程的成熟階段,并且在不同的階段由于驅動力量和驅動機制的不同呈現不同的特征。
(1) 耦合過程的萌芽階段
在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過程的萌芽階段,驅動作用主要依賴于區域文化資源或者自然資源的原生吸引力。這個階段旅游發展處于起步狀態,區域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尚未發生耦合作用,只有極少數知曉該區域文化資源的游客慕名而來,而該區域各項服務于該文化資源的旅游基礎設施并未設立,該地區的旅游經濟并未形成,因此驅動力量還尚未發揮驅動作用,部分地區此時還存在其他自然資源對游客吸引力的拉動作用。
(2) 耦合過程的初始階段
在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過程的初始階段,隨著零星旅游者游覽后對該地區文化資源的口碑傳播及當地的宣傳,越來越多的游客關注該地區并到此旅游,游客到訪必然會產生旅游消費,初步旅游消費開始形成,文化資源的經濟效應開始顯現。當地政府意識到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開始對文化資源進行維護和開發,并劃撥經費完善旅游相關的配套設施。這一階段區域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的耦合作用開始形成,此階段客源市場需求的推動力量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一并發揮作用的還有政府的主導力量。
(3) 耦合過程的發展階段
在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過程的發展階段,隨著游客量的不斷增加,區域旅游經濟效應擴大,而且形成了穩定的文化旅游市場。為了進一步提升區域旅游經濟,政府開始加強對文化資源的宣傳和推廣,更加注重資金的支持以及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旅游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時代,文化旅游經濟效應明顯,而且旅游經濟效應還會輻射到其他相關產業,帶動其他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這一階段區域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進入穩定的耦合作用階段,政府主導力量是該階段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作用的主要推動力。
(4) 耦合過程的成熟階段
在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過程的成熟階段,伴隨著區域旅游資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以及游客對文化資源品質要求的提升,區域文化旅游會慢慢形成品牌效用,市場影響力越來越大,區域旅游經濟進入穩定成熟發展時期。政府為了進一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發揮區域文化旅游的品牌效用,會將文化旅游品牌與其他文化產業結合,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該階段區域經濟與文化資源融合且穩定的發展,區域經濟對區域文化資源的耦合作用主要體現為區域經濟對文化資源的反哺作用,這一階段的主要驅動力為政府引導和市場需求的綜合動力。
三、結論與討論
根據上述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內部作用和外部驅動機制,繪制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機制模型示意圖,如圖1 所示。
由圖1所示,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耦合機制是一個既復雜又綜合的系統,由內部作用機制和外部驅動機制共同構成。內部作用機制中,區域文化資源作用于區域旅游經濟,吸引游客到訪,增加旅游消費,推動社會經濟多元化;旅游經濟又反哺區域文化資源,促進區域的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并催生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外部驅動機制中,市場需求力、經濟驅動力、政府主導力以及自然資源吸引力在耦合作用發生的不同階段共同對區域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的內部作用機制產生驅動力量。區域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會在內部作用機制以及外部驅動機制的相互作用下呈現多重反饋,進而滿足區域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的耦合和互動效果。該模型可以為地區政府和旅游相關部門提供參考,針對耦合機制中的作用過程和驅動因素采取合適的文化旅游開發策略,以促進地方文化旅游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促進區域文旅融合。
參考文獻:
[1]魯明月.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機制[J].中國市場,2020(8):32+34.
[2]胡小海.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肖萍.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耦合與協同發展研究——以江蘇省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4]蔣冰華.文化生態旅游與區域經濟耦合模式分析——以《詩經》文化生態旅游與中原經濟區建設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1):34-40.
作者簡介:朱遠征(1989.01— ),女,河北承德人,博士,鹽城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