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檢驗檢測行業規模持續擴大,檢驗檢測市場結構正在進一步優化。但由于市場經濟下供求關系不匹配造成檢驗檢測機構競爭加劇而引發的低價惡意競爭、數據弄虛作假、服務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市場經濟下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策略和未來規劃,以期為檢驗檢測機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確立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市場經濟,檢測監測機構,發展策略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3.030
0 引 言
數據統計至2023年底,共有53,834家檢驗檢測機構獲得我國資質認定和其他專業領域法定資格或資質,通過資質認定的機構從業人員約156.19萬人。檢驗檢測機構總計營業收入高達4670.09億元,2023年向社會出具檢驗檢測報告共6.03億份,總計投入使用的設備儀器達到1027.23萬臺套,儀器設備資產原值5278.94億元,全國檢驗檢測機構的實驗室面積總計達10,960.15萬平方米。
從數據顯示,目前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呈現出日益蓬勃的態勢。檢驗檢測行業規模繼續擴大的同時,行業內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數量持續下降,企業制檢驗檢測機構數量持續上升。說明檢驗檢測市場結構正在持續優化中。
雖然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和營業收入還處于上升的趨勢,但增長速度已然放緩。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中上市企業數量達到103家,由上市公司公開的財務數據顯示,營業收入雖然逐年增加,但利潤呈現逐年下降甚至是負增長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同質化的檢驗檢測機構數量過多造成整個市場經濟下的激烈競爭和日益增加的成本投入問題等。
在全部檢測監測機構中,就業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占比達到96.25%,在市場內絕大多數檢驗檢測機構屬于小微型企業,在面臨風險時,其承受能力顯得較為薄弱。而僅在本省區域內提供檢驗檢測服務的機構占比72.28%,業務本地化的趨勢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這一現象也造成了同一地區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經濟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檢驗檢測機構的經營發展和企業運作也呈現明顯的動態性發展特征,這就需要機構策略設定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1]。
1 目前檢驗檢測機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1.1 低價的惡性競爭
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檢驗檢測機構通過競爭,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但目前由于市場經濟形勢的逆轉造成的供求關系無法匹配,一些機構開始惡意降價和惡性競爭,用遠低于市場價和成本價的價格投標或承接項目。這種惡性競爭使地區內的市場價格呈現低迷的趨勢,壓縮行業的利潤空間,檢驗檢測機構可能因此陷入虧損,影響長期生存和發展。過度的降價會打破市場的正常供求平衡,導致生產過剩或延遲消費,影響市場的正常運行。同時,惡意降價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可能會面臨法律處罰,也會降低機構在行業內的品牌形象,不利于長久發展。
1.2 數據真實性存疑
截至目前,各地區通報了多起因出具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的違法行為。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明確要求,檢驗檢測機構及其人員在進行檢驗檢測工作時,必須嚴格遵循法律法規,秉持客觀公正、獨立自主、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準則。同時,他們還需堅守行業操守,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以確保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真實可靠、準確無誤。由于市場環境的惡性競爭造成的低價競爭,一些機構基于盈利的目的,出具了虛假檢驗檢測報告,造成安全隱患、擾亂市場正常秩序。真實和公正是檢驗檢測機構最基本的質量方針和要求,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破壞這一基本的行為準則。
1.3 檢測設備更新滯后
民營的檢驗檢測機構往往由于成本和回報周期考慮很難長期購置新型設備儀器,因此難以應對政策性、時效性以及新型領域的檢測需求。設備更新滯后還會導致設備性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降低設備的使用壽命,增加檢驗檢測機構的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由于老化設備維修困難、零部件供應不足等原因,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增加了企業經濟負擔。老舊設備的長期使用還可能引發環保安全問題,增加風險成本。長期技術和設備的滯后性容易造成企業的進步跟不上時代和行業的步伐,因此行業內技術能力和設備水平處于中下游位置的檢驗檢測機構極易面臨破產倒閉的局面。
1.4 人力資源管理不合理
檢驗檢測機構除了依靠高精尖設備儀器外,還需要經驗豐富的檢測人員。檢驗檢測機構人員技術能力良莠不齊,缺乏專業復合型人才。檢驗檢測機構如果缺乏人力資源管理經驗,會造成人才流失、人員效率和計劃不匹配等現象,進而造成產出降低、資源浪費等局面。由于管理人員力量和強度不足、管理者對人力資源管理重視程度不夠的原因令檢驗檢測機構無法運行有效的、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作用路徑和機制。長此以往下去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只能停留在拆東補西的局面和階段,無法建立長期有效的運行體系[2]。
1.5 市場監管不到位
根據《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各執法機構對檢驗檢測機構進行“雙隨機”檢查外日常監管和檢查的頻率較低,除此檢查方式外,并未有其他更有效力的途徑和措施。因此助長了低價惡性競爭的風氣和出具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的情況。
執法機構對檢驗檢測行業的監督管理強化側溝到位,必須對弄虛作假行為“零容忍”,對于出具虛假報告的行為加大打擊力度,規范檢驗檢測行業內的市場秩序。要及時督促發現問題的檢驗檢測機構做好整改落實工作,對其整改情況的長期有效性進行跟蹤檢查。采取行政約談、日常巡查、監督檢查、執法檢查等多種方式,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等主管部門,強化對于檢驗檢測機構監管力度,持續治理各類檢驗檢測機構的違法行為,為營造公平競爭、健康有序的檢驗檢測市場環境打下基礎。
2 制定發展策略的目的和意義
2.1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競爭力
通過制定發展策略和周期性的實施計劃,提升檢驗檢測機構的服務供給水平,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促進檢驗檢測機構的技術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和產業升級。更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可以打破市場內檢驗檢測機構的同質化困局,增強機構之間的差異化。對于檢驗檢測機構而言,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競爭力在市場經濟主導下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2.2 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
科學的管理體系提升檢驗檢測機構運營效率的同時保證檢驗檢測機構的數據質量和準確度,幫助檢驗檢測機構做好風險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可以有效地激發檢驗檢測機構內部活力,增強人員效率和技術水平。
科學的管理體系同時提升了檢驗檢測機構的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進而幫助機構實現目標。
3 檢驗檢測機構發展策略及建議
3.1 以政策為導向技術轉移
政策在推動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檢驗檢測機構的優化布局和結構調整,推進相關企業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加強檢測機構的能力建設、推動行業創新發展、優化檢測市場布局等。
政策為檢測機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步提升了檢測機構的科研、技術、設備等方面,為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對檢驗檢測機構的能力建設要求將使得機構需要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推動行業創新發展。因此,為了更好地應對新形勢下的機遇與挑戰,檢測機構需要制定合理的應對策略,及時以政策為導向技術轉移,將可調配資源向政策風向偏移。以政策為導向,通過參與行業標準的修訂、響應行業會議論壇、增強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技術交流等方式積極發展高精尖技術和優秀的檢驗檢測人才。堅持完成從追趕型到引領型的轉變,使檢驗檢測機構自身處于行業內技術領跑者的地位。
3.2 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檢驗檢測機構在策略上要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意識,突出人力資源管理在日常運營中的職能作用。分析檢驗檢測機構的各崗位職能及需求,設計科學合理的招聘流程、人才培養等管理方法,建立科學化、系統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使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化、專業化;堅持定期人員培訓和考核,實現“科學合理選人、高度重視育人、合理規劃用人、用心接納留人”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3]。
人員培訓也是人力資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檢驗檢測機構因其所需的技術能力不同應提前最好周期性的培訓考核計劃。培訓可以主要圍繞行業政策解讀、檢驗檢測方法流程詳解、方法能力驗證培訓等主題展開。
3.3 資產管理優化
政府會計制度及其應用指南從新增、折舊、處置等多個方面規范了涉及資產的經濟業務,明確了相關核算與會計處理的規定,從而夯實了資產管理的信息基礎[4]。由于政府會計制度的不斷完善,因此新規對資產管理的要求更加嚴格,對檢測機構來說,優化資產管理勢在必行。在檢測機構內部控制中資產管理首當其沖,同時也是審計重點審查范圍。檢驗檢測機構應從資產配置、資產使用、資產處置等多個環節加以把控,優化資產管理。人員儀器和耗材對于檢驗檢測機構而言都屬于資產,如何做到三者匹配實現機構產能的最大化,無疑需要依靠資產管理優化之一路徑實現。同時,檢驗檢測機構應構建完善的內部績效評價體系和要建立經濟風險預警機制,既可以使經濟發展計劃編制不斷優化,又可以使資產管理優化計劃發揮實效性,以便管理水平提升[5]。客觀評價資產管理情況,準確識別風險并加以優化。
3.4 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數字化轉型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紛紛將數字化轉型作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以促進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激發經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發表講話強調要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實現傳統產業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檢驗檢測機構作為現下的熱門領域具有非常可觀的發展前景以及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何在保有檢驗檢測機構的高熱點、高發展的同時,減少其傳統技術行業屬性帶來的發展弊端是十分有必要的。
從非財務角度出發,數字化轉型對檢驗檢測機構的企業戰略、組織結構、人才培養等多個層面都有正相關作用。從財務角度出發,數字化轉型間接作用于檢驗檢測機構盈利能力、資產質量狀況、債務風險狀況、企業經營增長狀況等多個方面。
利用數字化技術和能力可以重新搭建檢驗檢測機構的商業模式和商業生態系統,達到業務增長和公司價值提升。目前數字化轉型的彈性和可持續性已經吸引了很多機構。于檢驗檢測機構而言,數字化轉型對數據處理的便捷性和準確性帶來的效率的提升和產品質量的增強,進一步實現了機構降本增效的目的。
因此對數字化轉型從短期看對企業控制成本、提升企業內部管理、降低外部交易成本、技術創新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從長期角度看,使可持續性發展成為企業戰略的核心起到了推進作用。
4 結 語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檢驗檢測機構面臨的機會和風險同等存在。此時更應該完善自身的產業結構,明確目標與戰略、優化組織結構與流程、加強人員培訓與團隊建設、提升技術水平與研發能力、加強設備管理維護,以及優化市場策略等,設立有益于機構長久生存發展的經營策略。
參考文獻
[1]朱建華.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和優化策略[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1(4):92-94.
[2]凌華,李佳林,潘俊.政府會計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協同機理研究——以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為例[J].財會訊,2021(1):163-167.
[3]王溪.關于檢驗檢測行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幾點思考[J].品牌與標準化,2021(2):46-47+51.
[4]王麗娜.全面轉型背景下檢驗檢測機構人力資源管理思維[J].就業與保障,2019(Z1):32-33.
[5]李寧.新經濟形勢下我國工商管理的現狀與策略分析[J].中國市場,2022(33):27-29.
作者簡介
于洋,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檢驗檢測機構企業戰略與風險管理。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