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不僅是民生之本,還是國家長遠發展和個人一生幸福感與滿足感的關鍵影響因素。大學生群體作為我國高素質人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我們在推動經濟穩步發展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但是,受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代際效應”的影響,本文討論了如何弱化“代際效應”,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改善我國就業環境。
“代際效應”相關概念
代際是存在于兩代或多代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大學生就業領域的代際傳遞社會效應是父母通過與子女之間的血緣關系或者其他權利影響子女就業選擇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讓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以及職業規劃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選擇空間。究其緣由,我國倫理綱常的影響深遠,特別是在家庭關系中,父母對子女的管束往往較為嚴格,導致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喪失話語權,格外聽從父母的意見和要求。然而,父母對子女的過多干涉會限制子女的自主性和未來的成長空間。
“代際效應”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剖析
資本代際傳遞
資本代際傳遞效應的存在導致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呈現出不公平的現實。對于家庭條件較為優渥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的社會資源比較好,父母會為其提供符合年齡和成長階段的文化知識教育和興趣愛好培訓,以提升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經濟優勢讓子女不需要擔心。在人際關系發展過程中,家庭條件較為優渥的大學生往往更加自信從容。人際關系、文化素養、道德情操等因素都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加分項,有一技之長的人能在面試官心中留下好印象,從而得到更多的機會。
資本代際傳遞效應還體現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水平上。父母本身如果具備較高的學歷,同時人際關系較好,那么未來在子女的培養上也會更加有利。在中國社會,富裕家庭和擁有較多社會教育資源的父輩,能夠幫助子女進一步拓寬視野。許多家庭不惜花重金買學區房,只為了讓子女進入當地的知名學校,未來子女進入大學時,又可以利用本身的教育資源或經濟優勢獲得更多的選擇,比如出國深造或者聘請優秀教師進行課外輔導,這些都在無形中拉大了富裕家庭子女與貧困家庭子女之間的差距,讓富裕家庭的子女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家庭資本儲量較少的子女受制于經濟條件,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沒有太多的選擇權利,有些甚至需要自己提早步入社會,打工為自己賺取學費,這不僅擠壓了學習時間,也極大地壓縮了未來的成長空間。
父母職業教育代際傳遞
父母的職業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子女的成長。一般來說,父母的職業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父母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及子女的教育指導思想,這些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子女的成長產生影響。例如,人民教師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展現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往往更強一些。父母的職業選擇會直接影響子女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父母的文化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一般而言,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對子女的教育越看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細化、專業化指導,幫助子女做好成長規劃。如果父母沒有將自己職業的積極方面展現給子女,忽視了對子女的陪伴,那么也很容易讓子女對父母的職業產生反感,進而影響子女未來的職業選擇。例如父母外出務工,由于長時間與子女分離,缺少對子女的陪伴,加上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容易讓子女對工人職業產生反感,一些子女甚至因為父母的工人職業而自卑,影響日常學習。
弱化代際傳遞效應以促進就業的策略
個人能力水平的提升
對于大學生而言,自身能力不足或相關工作經驗缺乏是導致他們在就業過程中遇到挫折的重要原因。對于一個家庭資源不足的大學生而言,在就業之前應注重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競爭優勢。大學生要注重對自身心理素質的建設,樹立正確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類問題要學會自我調整、自我分析,做到時時自信、時時思考,敢于迎難而上、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同時要積極努力地拓展自己。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在就業過程中,除了學習能力,在人際交往、道德情商、興趣愛好等方面也應有一定的優勢,這樣才能在就業市場中獲得更多的競爭籌碼。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加強對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鞏固自身的理論基礎,還要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不斷鍛煉和提升自己的各項社會化技能,逐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為自己打造更多的閃光點。通過這些活動,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提升。此外,大學生也要學會對就業市場進行分析,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掌握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促進教育公平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就業難問題以及就業環境不公平、不公正的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我國高度重視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宏偉戰略,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各項教育體制改革。但就目前而言,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資本代際傳遞的影響,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大學生,他們與城市的大學生相比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相同的回報。因此,政府應牽頭加大對于落后地區,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大學生的教育投入和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保證落后地區的教育質量和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同時打破學校的階級劃分,使教育資源充分流動起來。各大高校也應積極參與,充分重視對落后地區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生活關懷,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鍛煉和提升自己,這也有助于大學生進一步融入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
重視家庭引導作用
父母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是終身性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將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子女的綜合能力、就業選擇,高素質的父母能夠為子女規劃一條符合他們興趣的發展路線;家庭資源豐富的父母能夠讓子女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發現子女的閃光點,給予子女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對于資源較為貧乏或父母素質不高的大學生家庭,各大高校可以走訪調查,了解父母對于子女就業的看法,引導父母正視子女的就業選擇,充分尊重子女的興趣愛好。
重視社會力量的參與
對于家庭資源較為缺乏的家庭,高校應搭建完善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為這些家庭的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專業指導,幫助他們做好職業規劃,同時積極聯合地方企業,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和實踐機會,讓他們能夠早一點接觸就業環境。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保證大學生的學習時間不被擠壓,使其學業和個人技能成長并進。企業也要端正用人態度,在選拔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而非學生的社會關系。政府也應積極參與,利用法律或相關政策手段來強制性規范和約束就業歧視問題,整頓就業環境,保障大學生就業公平。
父母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潛在的局限。家庭資源較為豐富的大學生往往能夠獲得更加多樣化的就業選擇,實現興趣愛好與個人發展并進;家庭資源相對不足的家庭能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幫助較少,這也就需要社會的參與,為這一部分大學生群體提供更多幫助。在大學生就業中,代際傳遞效應的弱化不僅需要大學生自身充分重視個人能力培養和全面發展,也需要政府積極參與,促進社會公平,同時其他社會力量的參與也是保障和維護就業市場穩定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作者簡介:宋琪,女,漢族,北京人,華東交通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