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教融合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對于推動高校體育教學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此背景下,探索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優化路徑,需要立足時代要求,把握教育規律,以體育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師資建設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和創新實踐。本文將深入分析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多維度探討該背景下體育教學的優化路徑,以期為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體教融合;高校體育教學;教學理念;信息技術
Analysis of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LIU Xiaom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ports Department,Hefei, Anhui Province,230009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 this context, exploring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ng sports and education requires a focus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grasping the laws of education, taking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talents as the center,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goal. Systematic desig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eaching philosophy,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ode, and faculty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will deep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ching philosoph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教育與體育的融合已成為推動青少年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健康的重要議題。體教融合不僅關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提升,更是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路徑。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的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這些政策的出臺,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明確的方向指引。
1高校體育教學開展的問題剖析
1.1體育教學理念陳舊,與時代發展脫節
高校體育教學理念的陳舊和滯后,已經成為制約體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發展的一大癥結。長期以來,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不少高校仍然沿襲\"體育教學就是單純的身體鍛煉\"的狹隘觀念,忽視了體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傳承優秀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價值,這種片面化、工具化的體育教學理念,導致體育課程設置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方式方法僵化,難以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更無法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對體育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時,高校體育教學與學校其他學科教育融合不夠,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未能真正發揮體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綜合功能,亟需從理念層面進行系統重構和優化升級[1]。
1.2體育課程結構單一,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目前,許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仍然以傳統的田徑、球類等運動項目為主,選修課程種類有限,缺乏時尚新穎、強身健體的運動形式,未能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質特點和運動基礎,這種\"一刀切\"式的課程模式,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難以真正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同時,體育課程內容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需求結合不緊密,未能將體育與健康知識、運動技能與職業素質培養有機融合,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此外,高校體育課程資源配置不均衡,師資力量、場地設施等存在較大差異,優質教學資源較為匱乏,進一步加劇了課程結構單一、同質化的問題,亟需進行系統性的改革和創新。
1.3教學模式方法僵化,缺乏創新活力
長期以來,不少高校體育教學仍然沿襲\"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輔\"的傳統模式,注重運動技術動作的機械化訓練和示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發展需求,這種單向灌輸、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體育教學方法手段相對單一,缺乏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手段的應用,未能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等豐富教學形式,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2]。此外,體育教學評價模式也相對滯后,過于注重標準化的運動技能考核,忽視了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運動習慣養成等多元化評價指標,難以科學評估教學效果和學生發展質量,亟需進行全面系統的創新和變革。
2.體教融合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定位
2.1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根本遵循和價值追求,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體教融合的重要目標和使命擔當。在此理念指引下,高校體育教學要緊緊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將體育鍛煉與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識學習、藝術審美體驗等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同時,要注重發揮體育的綜合育人功能,通過科學的體育教學和訓練,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塑造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的斗志精神,激發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3]。
2.2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提高學生健康素養與運動能力
健康第一是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提高學生健康素養與運動能力是新時代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此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作為核心任務,通過科學系統的體育鍛煉,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同時,要注重加強學生健康知識教育,普及科學鍛煉、合理膳食、良好生活方式等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健康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習慣,開設豐富多彩、適合學生特點的體育活動,增強體育鍛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習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助力學生擁有更高水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2.3以文化傳承為使命,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與價值追求
文化傳承是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崇高使命和責任擔當,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與價值追求是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前進方向。在此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中華體育的歷史淵源、精神內核和價值內涵,將其與現代體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有機融合,創新傳承發展。同時,要注重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頑強拼搏等中華體育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覺,激發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體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此外,還需挖掘體育運動中蘊含的道德價值與人文精神,諸如公平競爭、規則意識及團隊協作,以此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追求和高尚道德情操,促進學生道德品質與人格修養的全面提升[4]。
3.多維度協同推進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優化路徑
3.1革新體育教學理念
樹立體教融合發展新理念,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先導性、基礎性工程和戰略舉措。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體育教學要著力在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持續用力、精準發力。一方面,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學校體育美育大會精神,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素養作為體育教學的核心任務和價值追求,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規劃,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另一方面,要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將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體育鍛煉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塑造優良品格、提升綜合素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要創新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探索體教融合、校社聯動、醫教結合等多元化育人路徑,科學設置必修與選修、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等多樣化課程模塊,通過多措并舉推動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交叉融合,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體育教育體系,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3.2優化體育課程體系
體育課程體系的優化,是體教融合背景下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抓手。為切實推進這一進程,高校體育教學要立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遵循體育教學規律,著力在拓展課程內容、豐富選修課程、開發校本課程等方面積極探索、系統設計。一方面,要科學構建必修課、選修課、校本課相結合的多元課程體系,合理確定各類課程的比例和學分,促進不同類型課程的內容匹配與目標協同。在夯實以田徑、球類等為主的傳統體育項目基礎上,要注重拓展與豐富體育課程內容,積極融入健康教育知識、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等多樣化元素,增強課程的科學性、人文性和時代性[5]。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求,廣泛開設形式多樣、門類齊全的體育選修課,涵蓋競技體育、健身休閑、極限運動等不同領域,以滿足學生差異化、多元化的運動愛好和鍛煉需要。期間,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和鍛煉方案,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要立足學校辦學定位、區域文化特色、師資場地條件等,因地制宜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體育課程。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地理、民族民俗、紅色資源等獨特稟賦,探索研發富有地域特點、彰顯學校個性的特色體育課程,打造學校體育教學的亮點和名片。如山地高校可開發山地車、定向越野等課程,海濱高校可開設游泳、帆船等課程,民族院校可開設武術、摔跤等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革命老區高校可開發紅色體育旅游、體育尋訪等課程。
以江西某紅色高校為例,學校立足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精心打造了一批極具特色的\"紅色體育\"校本課程。如開設\"星火征程\"定向越野課,利用校園內外天然山林地形,設計革命歷史題材的定向點,引導學生在奔跑中感悟革命先輩的崢嶸歲月;開發\"信仰之旅\"體育尋訪課,組織學生尋訪校友革命足跡,聆聽崢嶸歲月故事,傳承紅色基因;開設\"紅色騎游\"山地車課,騎行紅色景區,探尋革命遺址,接受紅色文化熏陶。這些特色體育課程將革命歷史與體育鍛煉巧妙結合,讓學生在揮灑汗水中接受紅色教育,在體驗運動快樂中堅定理想信念,形成了具有鮮明政治屬性、豐富育人內涵的紅色體育品牌,受到師生普遍歡迎。
3.3創新體育教學模式
體教融合下的體育教學模式創新,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強大引擎。為切實推進這一進程,高校體育教學要主動順應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大勢,立足教育教學實際,著力在探索混合式教學、應用大數據智能技術、建設虛擬仿真平臺等方面積極作為、勇于創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通過開發體育教學信息化平臺和數字化資源,創新性地將體育技能演示、理論講授、訓練指導等教學環節搬到\"云端\",突破傳統體育課堂時間空間的限制,擴大優質教學資源的輻射面和受益面。期間,鼓勵教師靈活運用在線直播、慕課、微課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隨時隨地的體育學習機會,滿足學生碎片化、移動化的學習需求。同時,要高度重視線下面授環節,創新體驗式、互動式課堂教學,注重師生面對面交流,增進情感聯結,提升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要積極順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努力實現體育教學全過程的數字化采集、智能化分析和精細化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可穿戴設備、物聯網傳感器等收集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負荷等數據,建立全校師生信息檔案庫。運用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規律,精準分析學情特點,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以提供個性化運動健身處方。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建設,利用VR/AR、3D建模等先進技術,將高難度、高風險、高消耗的體育實踐項目搬進虛擬空間。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和反復試錯,掌握運動要領,強化動作表現,提升安全意識。
以南京某高校為例,學校積極搭建了國內領先的體育與健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該平臺通過全景拍攝、實時動作捕捉、物理引擎、游戲化交互設計等技術,創設了高爾夫、擊劍、體操、武術等20余個虛擬實驗項目情境。學生戴上VR頭盔,手持體感控制器,在逼真的場景中進行沉浸式體驗。以高爾夫推桿訓練為例,學生站在真實高爾夫球場的全景畫面中,在教師的講解下,手持推桿,瞄準目標,用力揮桿,擊球的力度、角度與現實高度吻合。推桿動作軌跡、擊球部位等數據實時采集分析并反饋,學生據此優化動作,不斷提高。師生反映,虛擬仿真訓練極大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運動技能,強化了安全防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踐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4教學質量評價改革
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改革創新,是深化體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環和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從單一的運動技能考核向綜合素質評價轉變,科學設置體能、技能、品德、文化素養等多維度評價指標。在關注學生運動成績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增強體質、健康行為習慣養成、體育品德提升、人文素養塑造等內在品質和綜合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自覺將體育鍛煉融入日常生活、終身發展。另一方面,要改變以往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模式,建立集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于一體的多元評價體系。根據體育學科特點,將平時表現、課堂參與、訓練成效等納入學業成績評定,提高過程性評價比重。可以運用技術手段記錄學生運動數據,完善學生體育學習成長檔案,全面客觀呈現發展變化軌跡。同時,創新采用體育操、航空體能達標、體育課程論文、運動日記等靈活多樣的評價形式,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6]。此外,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積極構建學生、教師、家長等多元評價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評價機制。一改教師\"一言堂\"的評價方式,引入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并借助信息技術搭建網絡評價平臺,積極吸納家長參與評價,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多方聯動的立體化評價格局。
3.5打造高水平\"雙師型\"體育教師隊伍
打造高水平\"雙師型\"體育教師隊伍,是體教融合背景下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支撐和人才保障。首先,要根據學校體育教學發展規劃,科學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計劃,統籌推進優秀體育教師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圍繞學科建設需求,吸引海內外高層次體育專業人才,優化隊伍的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同時,大力推進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完善導師制、師徒制等,搭建教學科研平臺,為青年教師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其次,要切實加強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培訓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可以定期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技能專題培訓,強化備課、講課、示范等基本功訓練。選派優秀教師外出進修學習,借鑒吸收先進教學理念和成功經驗。同時,要大力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提升教師運用多媒體、網絡平臺、APP等開展教學的能力,推進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深度融合。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體育教師評聘考核機制,建立健全以教學為中心、教學科研并重的評價體系。在職稱評聘中突出教學業績導向,將教學質量、教學改革與研究、指導學生、教材建設等納入考核范疇,并改革績效工資分配制度,向教學一線和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以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投身教學、潛心科研、服務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4結語
綜上所述,體教融合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校體育教學要主動適應這一趨勢,站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高度,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更新理念、優化課程、創新方法、完善機制上持續用力,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體育教育體系。在體教融合的時代洪流中,高校體育教學必將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張敬壯.體教融合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問題審視和優化路徑[J].體育世界,2024(09):36-38.
[2]齊嬌嬌.新時代高校體教融合的育人價值和實現路徑[J].教育觀察,2024(22):95-97,110.
[3]齊力,顧生程.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優化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7):129-132.
[4]楊菲,云欣.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體教融合的路徑探索與實踐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5):127-131.
[5]王耀東,張慧穎,翟豐,等.體教融合視域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價值導向、問題審視與路徑選擇[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06):676-682.
[6]徐煥喆,趙勇軍.新時代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任務及措施[J].體育文化導刊,2022(02):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