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提出的“抓好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和綠色有機品牌打造”重要指示精神,促進農牧業增值、農牧民增收,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內蒙古圍繞自治區優勢特色產業,特制定團體標準T/NMSP.MZB02.21—2023《“蒙”字標畜產品認證要求 烏審草原紅牛肉》,對地域要求、產地環境要求、品種要求、飼料技術、疫病防控、屠宰與分割、質量要求、標識、包裝、貯存、運輸、追溯及召回等全產業鏈關鍵控制環節進行了規定。本文從烏審草原紅牛肉產品品質出發,重點研究烏審草原紅牛肉理化指標、污染物質量及微生物指標與不同標準的對比情況,從而分析出烏審草原紅牛肉的產品特點和質量要求,體現出其作為地理標志產品的特征,同時將樹立烏審草原紅牛肉的品牌價值,提高產品附加值,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烏審草原紅牛肉,牛肉產業,標準對比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6.023
0 引 言
“蒙”字標認證具有“五大價值”,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有力舉措,是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是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舉措,是扶優打假、培育區域品牌的有力舉措,是實現市場監管方式現代化的有力舉措。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將聚焦畜牧業高質量集群化發展,重點開展基礎母畜擴群增量、優勢特色培育等工作,培育做響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形成一業興、百業旺,互利共贏、良性循環的發展新格局。
烏審草原紅牛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烏審草原紅牛是以當地蒙古牛為母牛,英國短腳牛品種為父牛,應用雜交育種技術培育出特有的新品種肉牛。烏審草原紅牛吸收了父本牛的特點,如性情溫馴、體質強健、早熟易肥、肉質肥美,又具有蒙古牛適應性強、耐粗飼、耐寒、抗病力強、易于放牧等優良特點[1]。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烏審草原紅牛”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烏審草原紅牛背毛為棗紅色或紅色,部分牛的腹下或乳房有小片白斑。體格中等,頭較輕,大多數有角,角多伸向前外方,呈倒八字形并略向內彎曲。頸間結合良好,胸寬深,背腰平直,四肢端正,蹄質結實,乳房發育較好。平均體重150千克。烏審草原紅牛肉外觀鮮艷亮麗,肥瘦相間,口感勁道足,滑而不膩,營養豐富,食后易于消化,耐疲勞,體力足,為烹制佳肴的上乘原料。為了切實推動烏審草原紅牛肉產業健康發展,提高產品質量,進一步規范生產銷售,通過制定《“蒙”字標畜產品認證要求 烏審草原紅牛肉》團體標準可以明確烏審草原紅牛肉特點、質量要求等內容。利用標準化技術力量能體現出地理標志產品的特征,同時將樹立烏審草原紅牛肉的品牌價值,提高產品附加值,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1 烏審草原紅牛肉發展現狀
1.1 烏審草原紅牛肉發展情況
烏審草原紅牛肉是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特優新農產品。烏審旗位于毛烏素沙地腹部,自然生態環境獨特,境內主要河流有無定河、納林河、海流圖河等,是沙漠中的綠洲。全旗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在2886小時左右,年均氣溫7.1℃,年降雨量350~400毫米,≥10℃的積溫3222~3489℃;無霜期130~135天;氣候特征是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該地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平緩傾斜,屬于沙漠丘灘相間地形,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率分別達32.28%和80%。全旗1000萬畝基本草原被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牧場[2]。獨特的水、土、光照、氣候等自然資源孕育了肥沃而富庶的魚米之鄉,良好的生態環境產出優質的牛肉。其不僅外觀鮮艷亮麗,肥瘦相間,口感勁道足,滑而不膩,還營養豐富,食后易于消化,對于提高體力、緩解疲勞具有顯著效果。2020年12月,烏審草原紅牛被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納入2020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并核發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3]。烏審草原紅牛的產地位于烏審旗毛烏素沙地和草原,空氣清新,水草豐美,周圍無明顯及潛在的污染源,有清潔的水源供烏審草原紅牛飲用及生產加工用,水源符合NY/T 391的標準規定;牧場的土壤沒有嚴重的化肥、農藥、重金屬污染的歷史;生產加工廠遠離交通主干道、居民區等。烏審肉牛品質優良而獨特,現有存欄量12.2萬頭,年出欄4.5萬頭,烏審旗國有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年屠宰量達3100只。烏審草原紅牛肉營養價值豐富,蛋白質含量為18~24克/100克,脂肪含量為2~8克/100克,磷含量為120~230毫克/100毫克,鉀含量為240~390毫克/100毫克,鈉含量為40~60毫克/100毫克,16種氨基酸總量為10~24克/100克,不飽和脂肪酸中油酸C18:1n9c含量較高,肉質鮮艷亮麗,肥瘦相間,口感勁道足,滑而不膩,營養豐富,食后易于消化,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外觀毛為棗紅色或紅色和其個體小、食量不大、生長周期長的特性,烏審草原紅牛以自然放牧為主,對嚴寒酷熱氣候的耐力很強,發病率低。皮可制革,毛可織毯。
1.2 烏審草原紅牛肉質量安全分析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自治區在牛肉產品質量方面繼續深耕細作,增強品牌價值。為切實提高烏審草原紅牛肉的產品質量,聘用專業的生產技術人員,根據市場供需生產,將烏審草原紅牛肉精深加工生產線精細分割牛肉中高端產品,從屠宰、排酸、分割、入庫、包裝、出庫等方面進行嚴格把控,繼續在各個環節狠下功夫,力爭把產品做到市場需求的高端水平。切實做好安全生產、動物檢疫、食品安全等工作,加大對干部職工和加工廠技術人員的宣傳和教育培訓,增強法治觀念和宗旨意識,把解決好民生問題作為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源頭[4]。但是對烏審草原紅牛肉產品質量的把控多集中在生產線及相關規章制度方面,牛肉質量標準相對較少,企業生產及加工缺失相關認證標準,導致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無法真正體現烏審草原紅牛肉產品質量及品牌優勢。因此,利用標準化技術力量制定《“蒙”字標畜產品認證》團體標準,能夠倒逼企業規范牛肉加工,保證產品質量。
2 肉牛產業標準化現狀分析
2.1 肉牛產業標準化情況
目前梳理我國肉牛產業標準有302項。其中國家標準共有56項,行業標準61項,地方標準171項,團體標準15項。標準涉及產前標準,產中、產后兼顧環境標準,育種與繁殖標準,品種標準,營養與飼養標準,疫病防控標準,產品標準和冷鏈物流運輸標準,肉品質量及產品追溯標準。標準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2.2 重點省區肉牛產業地方標準研究現狀
目前梳理全國各省肉牛地方標準共有149項。經統計,標準涵蓋奶牛場建設、品種繁育、疫病防控、飼養管理、產品品質、擠奶設備及工藝、質量追溯等重點環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北京等29個省區市,標準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3 烏審草原紅牛肉標準先進性分析
3.1 烏審草原紅牛肉標準先進性介紹
內蒙古創新開展了以“蒙”字標認證打造內蒙古品牌行動,采用“標準+認證”方式,對內蒙古優質特色產品開展質量認證。目前,“蒙”字標已研制發布認證標準73項,獲證企業58家,認證產品500種以上,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消費者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破解“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堵點”問題,讓內蒙古“閨中寶”走出大草原。“蒙”字標把國際通行的認證手段運用到品牌打造中,創建了“蒙”字標認證“五大體系”,即標準體系、認證體系、產業體系、質量管控體系和綜合服務體系,采取“以認證選真品”的方式,讓內蒙古好東西變成好產品,讓好產品的真實品質看得見、認得清、能享用。
烏審草原紅牛肉團體標準物來源明確,調研充分、編寫規范,增加了牛肉特有的指標,基本體現“烏審草原紅牛肉”的區域特色和產品優勢。標準的內容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強制性標準的有關規定,與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相協調,編制過程中無重大意見分歧。標準發布后將為豐富和規范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牛肉“蒙”字標認證提供科學依據,具有指導意義,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較強。該團體標準以烏審草原紅牛肉相關檢驗數據為研究基礎,結合國家、行業標準,規范了烏審草原紅牛肉的各項指標,為“蒙”字標認證提供有力依據,通過全方位品牌推廣、全產業鏈品質追溯、全流程質量監控,把烏審草原紅牛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好、運營好、管理好,助推自治區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3.2 烏審草原紅牛肉標準與國內標準比對情況
在理化指標比對方面,團體標準T / N M S P.MZB02.21—2023《“蒙”字標畜產品認證要求 烏審草原紅牛肉》與行業標準NY/T 2799—2023《綠色食品 畜肉》、團體標準T/NMSP.MZB02.10—2023《“蒙”字標畜產品認證要求 興安盟牛肉》標準及中國食物成分表各項指標比對如表3所示。
通過表3比對可知,T/NMSP.MZB02.06—2023《“蒙”字標畜產品認證要求 內蒙古鮮牛奶》共有8項理化指標,蛋白質指標優(嚴)于NY/T 2799—2023《綠色食品 畜肉》、T/NMSP.MZB02.10—2023《“蒙”字標畜產品認證要求 興安盟牛肉》標準,揮發性鹽基氮符合綠色標準,增加了特有指標蛋白質,鐵和鋅指標定值符合中國食物成分表。總體來說,烏審草原紅牛肉理化指標整體水平較高,增加了特有營養指標,牛肉質量達到綠色標準,能夠體現烏審草原紅牛肉區域特色和產品優勢。從大草原走向大市場,“蒙”字標認證工作既與國際接軌,又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蒙”字標運用質量認證手段激發市場活力,釋放發展動力,切實發揮質量認證作用,旨在促進產品服務質量提升、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增加市場優質供給、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和獲得感。
4 結 語
為推動烏審旗打造高端牛肉產品,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結合烏審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造就了烏審草原紅牛獨特的品質和口感。蒙”字標把國際通行的認證手段運用到品牌打造中,創建了“蒙”字標認證“五大體系”,即標準體系、認證體系、產業體系、質量管控體系和綜合服務體系,采取“以認證選真品”的方式,讓內蒙古好東西變成好產品,讓好產品的真實品質看得見、認得清、能享用。“蒙”字標認證標準體系被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評價為“標準質量特征指標突出,關鍵指標優于國家標準且接軌國際標準”,通過“蒙”字標認證,將內蒙古農畜產品的生態優勢、質量優勢等充分轉化為品牌優勢,企業精深加工能力和產品附加值也得以提升,真正讓好產品賣上好價錢。
因此,要提升標準化工作能力,夯實標準化工作基礎,通過標準引領作用,帶領自治區好產品走出去,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郝艷君,李艷春,高巖,等.淺談內蒙古牛肉產業發展現況及未來前景[J].肉類工業,2020(5):1-6.
[2]太玉鑫.內蒙古肉牛產業的國內競爭力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7.
[3]張仲珍,肖鳳,譚美英,等.飼料、養殖、畜產品質量安全的思考[J].湖南飼料,2023(6):3-7.
[4]楊智國,任偉偉,李俊玲,等.畜產品質量安全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究[J].現代食品,2023,29(21):115-118.
作者簡介
王娟,正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質量與標準化領域研究工作。
高月紅,助理工程師,長期從事農業標準化領域研究工作。
陸鑫,助理工程師,長期從事食品安全及物品編碼標準化領域研究工作。
趙柏全,助理工程師,長期從事產品質量檢驗及標準化領域研究工作。
石均小,助理工程師,長期從事農業標準化領域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