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煉化趨勢下,民營煉化企業簡單地抱團取暖,難以抵御市場的挑戰。
以東明石化為代表的地煉企業,同樣在積極探索轉型升級的路徑。 供圖/視覺中國
昔日,8家企業注資331.9億元成立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希望握指成拳,改變地煉行業格局。如今,隨著江蘇新海石化退出股東序列,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正式變更為山東東明石化的全資子公司。唏噓之余可以看到,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的命運映照出了山東民營煉化行業不斷求生、求發展的努力。
必然的選擇
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的成立,是石化行業格局驟變的產物。“當時的成立,如今的退出,都是正常的市場行為。”能源戰略專家許磊說。
2016年,在進口原油使用權對地煉放開、國家允許地煉成品油出口等政策紅利的支持下,地方煉廠發展勢頭頗為迅猛。但彼時,山東民營煉化行業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自身多、小、散、亂,39家地煉企業平均產能不足350萬噸/年。外部,2000萬噸/年的恒力石化、4000萬噸/年的浙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相繼投產;以“三桶油”為代表的國家隊調整升級,煉油業務朝著中高端“油轉化”“油轉特”發展,對存量煉廠進行減油增化。
大煉化不斷加速,一時間石化行業格局驟變,走向了轉折點——誰的裝置大型化、煉化一體化、產業集群化,誰才能在未來活下來。
山東民營煉化企業不再坐以待斃。“煉化企業大型化,是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山東地煉應通過合并逐漸成為大型企業集團,走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時任東明石化副總裁張留成曾多次在重要場合上表示。這也是當時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成立的初衷。
2017年9月,按照政府引導、企業自愿、市場化運作方式,由山東東明石化、藍色現代(青島)經濟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山東天弘化學、山東清源集團、山東壽光魯清石化、江蘇新海石化、無棣鑫岳燃化、山東勝星化工8家企業注資,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應運而生。其立志加快地煉行業轉型,提高行業集中度,劍指5年實現5000億元銷售規模、躋身世界500強陣營。
步調難一致
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的成立,離不開東明石化的牽頭。
早在2016年2月29日,由東明石化牽頭成立的中國(獨立煉廠)國際石油采購聯盟,已經開始了山東地煉企業整合省內煉廠資源、增強溢價能力、提高話語權的嘗試。作為倡導者,東明石化為了表達誠意,開放其下屬的太平洋商業(控股)有限公司的股權,按照零利潤的模式向中國(獨立煉廠)國際石油采購聯盟的成員共享太平洋商業(控股)有限公司的優質平臺資源。
一年之后,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同樣采用了聯盟的形式進行“抱團”。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成立時,張留成曾表示,各地煉企業主要通過換股方式參與到新集團中,各股東的經營團隊、納稅渠道、管理體制都不會發生變化。相較于之前的采購聯盟,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將各個股東單位的原油進行集中采購,成品油進行集中銷售,從而改變了過去松散的合作形式。
但正如一位業內人士說的那樣,在國內煉油產能過剩、一體化大煉化項目密集建設的大背景下,煉油企業之間的競合關系更加復雜。由于復雜的利益糾葛,整合的難度很大。
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孫仁金指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成立的初衷,是想改變之前地煉相對分散、規模較小的局面,但參與的各家企業可能都想先追求自己的利益。集團能夠發揮的作用有限,更多只是形式上的。”
現實的確如此。公開信息顯示,除了成立7家權屬企業以及在濟南投資數億元拍得多塊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最大的公開對外投資,是與福建永榮控股集團聯合投資2×100萬噸/年丙烷制丙烯及下游新材料項目,總投資396億元。
與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的低調相比,東明石化仍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2019年,東明石化實現銷售收入1122.26億元,比2018年增長100多億元。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東明石化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李湘平對外表示,東明石化當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1330億元,實現原料油加工量1213萬噸。
各地煉企業股東在山東煉化能源集團聯盟形式的框架下,經營模式、管理體制都沒有發生變化,仍是各自為戰。由于沒有太多受益,退出就成為了一種“最好”的選擇。2020年3月,無棣鑫岳燃化、山東清源集團、山東壽光魯清石化退出。其后的4年間,其余股東相繼退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變為由東明石化全資控股。
規模下的高質量是關鍵
“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的變化,是山東地煉行業整體性變化的一個縮影。協同能力減弱,反映了山東地煉行業缺乏有行業凝聚力、塑造力的龍頭,進而影響行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近兩年來,行業監管特別是稅收監管的趨嚴,給煉化行業帶來了深度影響,煉化行業向零售端趨進。”
股權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的困境,但意味著其獨立地位的喪失和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而對于整個石化行業來說,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的命運或許反映了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僅有形式上的大規模,無法適應市場變化。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最終將被淘汰。
“當前地方民營大煉化正在加速布局,轉型升級分化,民營煉化企業規模不斷壯大。”許磊說,“值得注意的是,民營企業規模在壯大的同時,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行業大型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2023石油和化工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分析報告》顯示,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七批1186家單項冠軍企業中,石油和化工企業有165家、占比13.9%,其中民營企業有135家(含民營控股)、占比82%;認定的五批1.2萬余家“小巨人”企業中,石油和化工企業有1523家、占比11.9%,其中民營企業有1371家、占比90%。
民營煉化企業的發展目標,不僅是要成為國內領軍企業,而且要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恒力石化、榮盛石化、浙江新和成、賽輪集團、金發科技等一批企業,將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代表。
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的雄心壯志已成為過去,新的希望在孕育。作為山東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戰略的標志性工程——山東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在為山東民營煉化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責任編輯:陸曉如
znluxiao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