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北京,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與運行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13.030
0 引言
質量管理體系是組織內部建立的、為實現質量目標所必需的、系統的質量管理模式,是組織的一項戰略決策。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是一種涵蓋了觀測設備、觀測流程、數據處理和數據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綜合管理體系。為提高各單位綜合氣象觀測數據質量,有效提升業務人員綜合能力,經中國氣象局黨組研究決定,2017年起在氣象觀測領域以“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開展基于ISO 9001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工作。2018年9月,國家衛星中心等五家試點單位率先通過ISO 9001認證[1]。2019年3月,北京市氣象局正式啟動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工作。2019年6月28日,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正式試運行。同年10月,北京市氣象局順利通過第三方組織的ISO 9001認證,外審效益評估良好,并在全國體系績效評價中取得了全國第二的優異成績,這標志著北京市氣象局體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功。近年來,陜西、貴州、上海、江西等[2-6]多個氣象部門的從業人員總結了體系持續運行過程中的工作經驗、常見問題和應對方法。本文將以北京市氣象局為例,詳細介紹本單位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近4年來的建設和運行情況。
1 體系框架
北京氣象部門氣象觀測業務工作包括市區兩級,并承接中國氣象局的管理。北京市氣象觀測主要實行市級和區級兩級管理,完整的氣象觀測工作包含業務管理、具體業務和業務支撐三部分。北京實行市區一體的綜合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實行市級管理和區級管理與市區兩級運行模式。體系策劃和執行遵從中國氣象局和北京市氣象局總體發展戰略,在總體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下進行建設,如圖1所示。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總體由業務過程、支撐過程和管理過程三大類過程組成,依次編號為Y、Z、G,業務過程、支撐過程和管理過程三大過程各子過程總體呈現3-566框架,“5”大業務過程、“6”大支撐過程和“6”大管理過程之間縱橫交錯,呈現矩陣分布,如圖2所示。
2 內審情況
體系內審工作是用來評價北京市氣象局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是否符合GB/T 19001—2016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檢驗和評價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后實施運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驗證其體系文件的符合性、有效性,確保觀測質量管理體系正常運行并持續改進,充分發揮體系建設與運行效益,達到體系預定的質量目標,促進質量改進。審核范圍主要包括與氣象觀測業務相關的所有質量管理活動,主要由管理過程、業務過程和支撐過程三方面組成。
根據對2020—2023年間的內審工作進行整理分析,北京市氣象局機關處室內審問題主要分布在策劃不合理、工作職責不明確、記錄不規范、體系文件執行率低等方面;直屬單位內審問題主要分布在事前策劃缺失、檢定或校準不合格、存在安全生產隱患、業務記錄不規范、跟蹤驗證環節缺失等方面;各區局內審問題主要分布在體系文件執行率低、問題分析不到位或問題跟蹤不及時、設備維護維修未完全按照規范執行等方面。
2020年內審共發現輕微不符合項21個,改進建議項163個。隨著體系工作的不斷完善和體系的持續良好運行,2023年僅發現輕微不符合項17個,改進建議項59個,不符合項和改進建議項數量相比體系運行初期大幅減少。所有不符合項和改進建議項也均按要求在規定時間節點內完成整改,保證了北京市氣象局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的良好發展。此外,各單位在觀測場標準化建設、觀測設備安全運行、應急預案制定和執行、備品備件管理、文檔管理、組織培訓等方面同時存在多項亮點工作,值得各單位間相互借鑒和學習。
3 滿意度調查和外供方評價
3.1 滿意度調查
滿意度調查的目的是全面、客觀評價氣象觀測業務數據及其產品的質量并查找出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氣象觀測業務質量不斷提升。通過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內、外部用戶在觀測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一致性,觀測數據的獲取渠道,數據質量控制結果,數據問題是否能及時妥善解決,觀測站網布局等方面內容進行調查。在做好氣象服務基礎上,彌補了對觀測數據產品進行的用戶滿意度調查環節的缺失。
根據對2020—2023年間的滿意度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北京市氣象局所做工作得到了各級用戶的普遍認可。其中內部用戶更關注獲取觀測數據渠道暢通性、數據準確性及一致性;外部用戶更關注氣象觀測數據準確性、及時性和遇到觀測數據產品應用問題時氣象部門提供的技術支持的力度。
北京市氣象局內部用戶滿意度除了2022年獲得87.99分外,其余年份均在90分以上,2023年達到了93.24分;外部用戶滿意度近四年均在90分以上,2023年達到了96.84分。填寫問卷方式從最初的線下填寫模式,經過不斷嘗試和改進,2022年起利用線上二維碼掃描方式填寫,獲取問卷數量和統計便捷性相對線下填寫模式得到大幅度提升。
外供方評價基本解決了廠家合同評審不規范、外供方資質證明及外供方服務評價缺失、未建立臺賬等問題,通過建立PDCA閉環的采購流程,使管控更加完善。
3.2 外供方評價
氣象觀測外供方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是影響北京市氣象局產品和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外供方評價的目的是發現并改進北京市氣象局各外供方觀測產品和服務薄弱環節,進一步提高本單位氣象觀測產品和服務質量。
外供方評價對象為主要觀測系統(或觀測設備)供應商、主要業務軟件開發單位和觀測業務技術服務商。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信譽與實力、合同履約情況、服務價格、服務態度、專業能力、交付及時性、請求響應及時性等;軟件系統還包含軟件的穩定性、易用性、界面友好性、安全性等方面內容。
根據對2020—2023年間的外供方評價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北京市氣象局外供方近四年綜合得分均在90分以上,整體情況較好,2023年達到93.37分。其中設備外供方評價得分相對較低,軟件外供方評價得分居中,服務外供方評價得分最高。填寫問卷方式與滿意度調查填寫方式相同。
4 提升觀測數據質量舉措
4.1 建立全市氣象觀測數據整理季度通報機制
2022年起,北京市氣象局每季度組織召開全市觀測數據質量通報會,重點從設備穩定運行情況、觀測數據質量等方面對上季度的觀測數據問題進行通報,并要求對已通報的相關問題進展進行反饋。
以2022年為例,北京市氣象局各類觀測設備平均穩定運行率為99.6%、數據傳輸及時率為98.75%、數據可用率為99.3%,較往年均得到大幅提升。
2022年共通報各類問題108條,本年度內順利解決區域自動站供電不足或信號不好、大氣成分站和水汽站設備老化、土壤水分站探測環境不符合要求、設備采集器死機頻發等問題102條,整改完成率94.4%。該舉措使重復問題發生數量減少、設備廠家維修保障效率穩步提高、業務人員運行監控意識提升。
4.2 建立超維修時限觀測設備問題月清零機制
為解決觀測設備存在的長期故障,2023年2月起,北京市氣象局觀測與預報處要求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運行監控崗值班員在《北京市氣象局綜合觀測系統保障情況日報》中增加“超維修時限故障清單”模塊。該模塊主要統計超維修時限故障站點的故障時間、故障原因、故障處理計劃、故障解決進度和解決結論等方面內容。業務人員每日更新、每周跟進、每月清零,使超維修時限故障站點從2023年2月的35個減少至2024年1月的6個。該舉措使維保人員維修保障效率提高,超維修時限故障站點數量明顯減少,觀測設備運行更加穩定。
4.3 建立區域自動站數據多路傳輸測試實施方案
為保障各類觀測設備可正常采集和上傳觀測數據,北京市氣象局觀測與預報處組織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根據已制定的《區域自動氣象站數據雙路傳輸測試實施方案》相關要求,對全市區域自動氣象站中三類通信模塊、四種采集器進行了參數評估和程序開發。2023年5月,正式開展區域自動氣象站通信多路傳輸測試,該舉措通過模擬數據傳輸中斷后,通信信號自動切換其他專線的傳輸場景,實現了任意一條專線故障不會影響區域自動站數據的實時傳輸。
5 強化觀測人員綜合能力
5.1 定期開展質量提升系列培訓
根據觀測數據質量逐月統計結果,針對觀測數據傳輸異常、觀測數據質控不到位等常見問題,北京市氣象局定期組織召開觀測數據質量提升系列培訓,近三年參加培訓人數累計達到500人次。培訓內容涵蓋日常綜合觀測業務、天元平臺使用、MDOS軟件使用、ISOS軟件使用、觀測設備維修維護、防雷措施改進、設備運行監控等方面。
此外,結合業務人員所反饋的觀測業務短板,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梳理并制定裝備保障培訓計劃,不定期組織線下培訓,并將現場錄制的教學視頻及培訓課件上傳至業務內網,積累教學素材,供業務人員隨時觀看。
5.2 舉辦氣象觀測員職業技能競賽
為檢驗綜合氣象觀測業務人員能力水平,2023年2月,北京市氣象局承辦了首屆北京市氣象觀測員職業技能競賽,競賽內容包含氣象觀測理論知識和裝備技術保障兩個項目。參賽選手來自北京市氣象局、在京部隊、華北空管局等單位。競賽搭建了首都軍民氣象行業人才交流平臺,逐步完善了“技能培訓、崗位練兵、技術比武、考核晉級”的人才培養途徑,為促進首都氣象業務質量提升奠定人才基礎,通過競賽有效提升參賽業務人員的綜合業務水平。
6 結語
今后,北京市氣象局將繼續堅持系統觀念,促進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效益發揮,強化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與業務融合,建立完善問題反饋與新風險識別改進激勵機制,按照PDCA閉環理念,主動發現、反饋、整改、驗證。此外,將繼續推動質量管理體系向多領域發展,加大體系信息系統建設力度,加強內審員隊伍建設,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同時強化宣傳貫徹,增強管理層質量管理意識,充分發揮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效益。
作者簡介
姜濤,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綜合氣象觀測設備數據及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研究工作。
張龍斌,碩士,通信作者,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綜合氣象觀測設備數據及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