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趨勢日益顯著。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如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易于理解的形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本文將探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并以繪本教學為例,詳細闡述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意義
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量、結構、空間及變化等概念的抽象學科,往往給學生留下枯燥、難懂的印象。然而,當我們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感知、運用數學,這門學科的魅力便能真正得以展現。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齡段,對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和探索欲望。通過生活化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生活情境,使數學學習過程更具趣味性和啟發性,學生就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增強對數學的喜愛和興趣。第二,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數學生活化教學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用數學思維和方法觀察和解決生活問題的習慣。第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生活化教學往往涉及多種實際情境,學生在面對這些復雜多變的問題時,需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性的思考和實踐。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擺脫思維的僵化,激發創新意識。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一)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
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從超市的價格標簽到鐘表的時間顯示,都是數學的生動寫照。教師應該把這些鮮活的數學例子帶入課堂,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以教學《分類與整理》為例,這本身就是一個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數學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首先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導學生理解分類與整理的基本概念。比如,要求學生把家里的各種遙控器帶來,一起觀察和比較形狀、大小、功能等特點,進而引導他們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有的學生可能會按照形狀來分,有的按照功能來分,還有的可能會按照顏色或大小來分。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還對分類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其次,可以設計一個更復雜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分類與整理的過程。比如,模擬超市購物的場景,讓學生在眾多商品中選擇需要的物品,按照一定的規則將其整理到購物車中。這個活動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分類的標準,還需要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運用分類的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還激發了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同時,通過與生活實際的結合,還能夠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總之,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這樣不僅能夠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和具體,還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真正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二)創設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情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比如,在教學《認識時間》期間,設計一個名為“小明的一天”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需要跟隨小明一起度過一天,通過觀察和記錄小明在不同時間點的活動,學習如何讀取和理解時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如動畫或交互式電子白板,展示小明一天的生動場景,包括起床、吃飯、上學、放學、做作業和睡覺等。在每個關鍵時間點,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如“小明幾點起床?”“他用了多長時間吃早餐?”“他幾點到達學校?”等。這些問題不僅能引導學生關注時間的概念,還能鍛煉他們的觀察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或小組討論,讓學生在互動中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比如,分組扮演小明的家人或朋友,根據教師給出的時間線索,推測和描述小明在某一時刻可能正在做什么。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時間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通過創設這種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還能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
在數學教學中,實踐確實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特別是在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方面,小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直觀、感性的方式來理解抽象的概念。因此,參與生活實踐活動,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不僅有助于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四則運算》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和掌握四則運算的法則和技巧。比如,組織一次“超市購物”的實踐活動。首先,讓學生在活動前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并給他們一定數額的“購物預算”。其次,鼓勵學生在“超市”里自由選擇商品,計算總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運用加法來計算多個商品的價格總和,還需要運用減法來計算找零的金額。最后,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鞏固和應用四則運算知識。比如,提出這樣的問題:“小明和他的三個朋友一起去公園玩,他們一共花了80元買門票。已知成人票是兒童票的兩倍,小明買的是兒童票,他的三個朋友買的是成人票。請問,小明和他的朋友們各花了多少錢買門票?”這個問題既涉及乘法和除法運算,又需要學生運用邏輯推理予以解決。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親身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還能不斷檢驗和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這種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和進步。
(四)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
“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小數。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需要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教學。首先,可以從生活中的購物場景入手。在超市里,商品的價格經常會有小數,如蘋果每斤3.5元、香蕉每斤2.99元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這個任務去超市,實際觀察并記錄價格。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存在,并對小數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其次,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小數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比如,在運動會上,學生可能會遇到需要計算平均成績的情況。這時,小數就能派上用場。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跑步比賽,記錄每個人的成績后計算小組的平均成績。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鞏固小數的計算方法,還能體會到小數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最后,還可以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小數并記錄下來,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通過這種尋找和分享的過程,學生可以從身高、體重、溫度等各個方面找到小數,更深入地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通過這些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概念,培養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
(五)小組合作探究
生活化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強調將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小組合作探究作為生活化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數學交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與生活相關的數學探究活動中,學生可以自由分組或按照教師的指定進行分組。小組內的學生可以互相交流、討論和合作,共同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統計與概率時,分組調查同學們的生日、喜歡的顏色等信息,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務。通過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統計與概率的相關知識,培養數學交流能力。除了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外,小組合作探究還可以應用于其他數學領域的教學中。比如,在幾何課堂中,分組進行圖形的拼接、組合等活動,探索圖形的性質和變化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內的交流和合作,發現新的規律和性質,更加深入地理解幾何知識。小組合作探究的優點在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同時,小組合作探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以繪本為標題內容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舉例
(一)“小熊的甜蜜屋”——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以一本講述小熊經營糖果店的繪本為例。在這本繪本中,小熊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顧客和糖果交易問題。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糖果交易過程,學習和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規則。一天,小兔走進糖果店,它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看著那些誘人的糖果,它無法做決定。最終,它選了五顆紅色的小糖果和兩顆黃色的大糖果。小兔拿出它的小錢包,里面有一些零錢和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每顆小糖果0.5元,每顆大糖果1.5元。”小兔開始計算:5顆小糖果是5x0.5=2.5元,2顆大糖果是2x1.5=3元,所以它需要支付2.5+3=5.5元。小兔給了小熊6元,小熊找回了0.5元。隨后,小狐貍也來了。它挑選了3顆藍色的小糖果和4顆綠色的大糖果。小狐貍很聰明,它迅速計算出:3顆小糖果是3x0.5=1.5元,4顆大糖果是4 x 1.5 = 6元,總共需要支付1.5+6=7.5元。小狐貍給了小熊10元,小熊找回了2.5元。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游戲,學生不僅享受了購物的樂趣,還學會了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他們逐漸認識到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開始熟悉和運用這些數學知識。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引導者的角色,觀察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情況,以便更好地指導他們的學習。同時,這種有趣的學習方式也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
(二)“忙碌的工地”——長方體和正方體
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可以選擇繪本《工地上的形狀世界》。這本書以生動的插圖和簡潔的文字描繪了工地上各種形狀和物體的豐富世界,有一頁專門展示了工地上的一個長方體水泥塊。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插圖,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特點。首先,讓學生指出長方體的六個面,注意到這些面都是長方形。其次,引導學生比較這些長方形的長和寬,發現這些長方形的尺寸并不完全相同。通過觀察和對比,學生可以了解到長方體的基本特點:它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但尺寸可能不同。最后,繪本中還有一幅描繪正方體的插圖,展示了一個正方體磚塊,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這個正方體磚塊和前面提到的長方體水泥塊。通過比較,學生可以發現正方體也有六個面,但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且尺寸完全相同。這樣學生就能形象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它們的面都是矩形,但正方體的所有面都是尺寸相同的正方形。除了觀察插圖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繪本中的文字描述,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形狀的性質。比如,《工地上的形狀世界》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定義、特點和性質,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總之,《工地上的形狀世界》為學生提供了觀察和認識工地上各種形狀和物體的有趣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利用這本繪本進行引導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概念。
四、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應注重創設實踐活動,運用趣味性、主體性等策略優化教學效果。以繪本為主題的生活化教學實踐表明,繪本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能力,值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