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繪本以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通俗易懂的語言、五彩繽紛的插畫受到小學生的普遍喜愛。故事中涵蓋的知識內容非常廣泛,數學知識就是其中一項。對于大多數小學生而言,數學學科是枯燥乏味、抽象難懂的,以至于他們學習興趣不高,甚至感到十分困難。如果把趣味盎然的數學繪本融入傳統數學課堂,以講故事的形式傳授學生數學知識,相信可以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這樣更加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逐步實現高效的、快樂的學習。本文首先分析數學繪本在數學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其次從幾個方面深入研究數學繪本的應用策略和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一、數學繪本在小學數學活動中的應用價值
(一)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穎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但是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考慮到這一年齡特點,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突出課堂活動的趣味性,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實現快樂學習。數學繪本雖然以故事和插圖為表現形式,但本質上卻以生活化、簡單化的形式呈現數學知識,創設出與小學生認知相適應的情境,進而有效吸引其課堂注意力,讓其真實感受到數學是充滿趣味的學科,逐步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以《鼠小弟愛數學》為例,繪本主要講述了小老鼠艾伯一家的生活,故事中提及了很多游戲活動,如玩具屋大冒險、啃啃探險隊等。這些情節中巧妙地融入了空間方位、數字順序、貨幣換算等知識點,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還賦予了數學知識更多趣味性,能夠啟發學生展開精細化閱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扎實掌握知識,逐步對數學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促進邏輯思維發展
邏輯思維培養并非是短時間可以成功的。小學生尤其受到年齡因素和生活閱歷的限制,機械化、灌輸式教育反而會限制其思維發展。以數學繪本為載體組織數學教學活動,能夠將抽象化數學知識與色彩鮮艷的插畫有機聯系起來,創設生動故事情境,帶領學生在情境中結合插畫展開思考、探究,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積累“復雜情境—圖像—數字”的經驗,有效鍛煉基于復雜情境提取數量關系的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穩步提升。以繪本《奇妙鞋子屋》為例,故事講述了小老鼠撿到運動鞋,想要把它運回家,卻不確定家里空間是否足夠,開始時由于測量標準不統一,得出的結果存在差異,最終小老鼠決定統一用回形針進行測量。故事內容十分生活化,教師在課堂上既可以根據情節分析知識點,也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動手操作。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輕松地理解長度單位概念,促進邏輯思維發展。
(三)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意識、認知能力普遍薄弱,邏輯思維能力尤其欠缺,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更多依靠具象思維、直觀觀察。一些學生接觸事物較少,數學題目中涉及的信息和邏輯有時會超出他們的思維范疇。數學繪本圖文結合的形式有助于引導從故事內容和插畫細節中提取關鍵信息,輔助解決數學問題。以繪本《怎樣才能飛上天》為例,故事主要講述了小女孩砰砰為了實現飛上天空的夢想,與伙伴展開了一系列嘗試。作品圍繞周期性變化的知識,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何為規律。特別是故事結尾處設置了大腦任務、思維訓練,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從細節處發現規律,還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數學繪本在小學數學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一)正確處理繪本與教學的關系
應用數學繪本輔助開展數學活動,趣味性可想而知。但是如果一味迎合學生趣味,為了讀繪本而讀繪本,勢必將削弱繪本的應用價值,無法起到良好的數學活動成效。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繪本故事和數學實質的關系,認真挑選繪本,保證故事中包含的數學知識是貼合教材的,將其巧妙地穿插在教學活動中,與教學內容緊密銜接。針對現有的低幼繪本故事,可以在保留原本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刪除一些細節,合理融入數學元素,增加可讀性,使其更加適用于小學生,與數學教學目標相契合。在《十以內數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對金龜子努力壘糞球的故事進行改編,呈現出全新的《同心協力金龜子》,生動講述金龜子如何從單打獨斗轉變為齊心協力,快速輕松地堆砌糞球。在趣味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學生不僅初步認識了十以內數字以及比較大小,還無形中掌握了數學思想。相較于單純讀、寫、認,借助看插畫、聽故事的過程進行數學學習,更加容易調動學生寫的學習興趣,實現輕松快樂認數和識數。
(二)正確處理學習和興趣的關系
很多小學生對數學缺乏學習興趣,數學學習能力較為薄弱,根本原因在于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一些教師傾向于沿用傳統教學方式,導致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很難對數學學習提起強烈興趣。依托數學繪本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本質上是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以圖文結合的形式生動呈現出來,借助講故事的契機傳授學生數學知識。這樣做既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也可以避免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抵觸心理,使他們發自內心地喜歡數學,產生深入研究數學知識的興趣。以《圖形與空間》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小小消防員》的故事,引導學生結合插畫觀察消防員衣服:“同學們,消防員就要外出參加游行,可是制服上的紐扣不見了,這樣露出肚皮可不行。”鼓勵學生根據形狀、顏色、大小,分別為消防員找到適配的紐扣。通過對物品屬性的靈活運用,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分類的概念。課堂時間充足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分發材料,鼓勵學生動手為消防員創意設計紐扣。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動手動腦中體會到運用知識的快樂,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三)正確處理感知與體驗的關系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繪本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思考、探究、交流,并在恰當時機組織拼一拼、畫一畫、寫一寫,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真實感知數學知識生成的過程,不斷拓寬數學視野,有效落實數學情感培育。以《認識鐘表》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積極引入《精靈的奇幻旅程》,借助故事講解、插畫展示,讓學生對鐘表建立形象化感知,經歷認識整時、大約幾時的過程,為解決生活中的時間問題奠定基礎。同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融入“做數學”理念,也就是基于特定故事情節,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或演繹角色,豐富閱讀體驗,有效啟迪思維,讓他們完全投入故事情節中,在讀懂故事、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扎實掌握數學知識。以《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繪本《巨人的拼布被》。故事中的巨人非常樂于助人,雖然收集大量布料碎片才得以成功縫制出適合自己的被子,但是看到眾人遇到困難時還是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被子,自己卻著涼生病。此時,受過幫助的人又反過來幫助巨人把被子縫補完整。此次數學活動的高潮是,學生紛紛將不同形狀的白紙當作布塊,動手嘗試為巨人縫制被子。其間,他們主動思考、尋找不規則圖形的多種拼接方式,經過剪一剪、拼一拼、貼一貼的動手過程,在感知的基礎上建立了對圖形特征的抽象化認識,有效提升了數學學習能力。
(四)正確處理知識與情感的關系
在應用數學繪本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還需要有意識地把故事情節講清楚,讓學生沉浸在繪本中,盡可能多地吸收數學知識,獲得情感滿足。當然,數學繪本僅是數學活動的一種形式,問題分析、問題解決才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在導入問題之后,教師應當圍繞繪本故事情節帶領學生繼續深入分析問題,讓課堂教學自然順暢。以《周期排列規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小刺猬的項鏈》。這個繪本故事主要講述了小刺猬因為渾身長滿刺,沒有伙伴愿意同它做朋友,于是它將珠子和飾品按照一定周期規律進行排列,制作成漂亮的項鏈分給小動物們,受到了一致喜愛。到了最后,小刺猬甚至可以利用周期排列找出迷宮的路線分戶規律,帶著小伙伴從錯綜復雜的迷宮中走出來。小刺猬的朋友越來越多,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教師把故事結局交代清楚,既是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有序排列的數學現象,也是為了激勵學生遇到問題學會開動腦筋,同步完成數學教學的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不論是知識傳授還是情感教育,必須要嚴格遵循漸進的原則,也就是說要立足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合理設計、呈現知識點。以《軸對稱圖形》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把《我的魔法師爸爸》引入課堂,先要求學生自主精讀繪本,初步了解軸對稱圖形的基本概念,再為學生分發彩紙,鼓勵學生一邊進行對折操作,一邊觀察折線兩邊,嘗試總結軸對稱圖形的定義,最后鼓勵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說一說常見的對稱現象和對稱圖形。上述一系列活動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三、數學繪本應用于數學活動中的注意事項
數學繪本與其他繪本有所不同,有著濃厚的“數學味”,通過合理應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然而,數學繪本的應用也有很多事項需要教師注意,只有充分做到下列幾點,才能確保數學繪本完美融入數學課堂活動中,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度思考,為學生帶來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
(一)合理選擇繪本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繪本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有效延長學生的無意注意時間。在選擇繪本時,教師一定要以情節生動、語言易懂、色彩豐富為標準。以《陽陽數雞蛋》繪本故事為例,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配合色彩豐富的插畫,生動講述了陽陽數雞蛋的故事,使學生輕松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針對中高年級學生,選擇的繪本應當具有挑戰性和推理性,以便引領學生走向深入思維,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在選定數學繪本之后,教師必須要認真閱讀故事,抓住核心知識,在課堂上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以《圖形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選擇講解《尋找消失的爸爸》,引導學生結合故事內容提煉爸爸留下的線索,將空間、幾何概念與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物聯系起來,對點、線、面的特征建立基本認識。《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講述了誤吃魔法藥的哈哈阿姨被邪惡魔法師控制的故事,她發揮智慧,利用圖形的巧妙組合從魔法城堡中逃了出來,這一故事重點呈現的數學知識是圖形的基本特征。總結來說,選擇繪本時一定要綜合考慮數學教學內容,才能突出教學針對性,借助數學活動契機有效傳授學生數學知識。
(二)重組繪本內容
數學繪本主要采取圖文結合的形式,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精彩故事情節當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挖掘繪本中的數學元素,在此基礎上將故事和數學課堂深度融合,確保學生在被故事情節吸引的同時,掌握數學知識。然而,一些數學繪本內容雖然貼近教材,但篇幅過長,直接引入非常占用課堂時間。此時,需要教師在完整保留數學元素的同時,合理刪減內容,確保學生精準捕捉重點。以《認識鐘表》為例,教師可以借助繪本故事《我的一天》介紹消防員一天的經歷,使學生初步認識度量時間的工具——鐘表。課堂上選擇有代表性的時間點,著重講解讀取時間的方法即可。一些數學繪本雖然內容豐富,卻無法有效滿足數學課堂的分層要求。為了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知識探究,適當增加內容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外婆的紐扣寶盒》繪本為例,故事主要講述了凱莉不小心把奶奶的紐扣盒打翻,她要趕在奶奶回家之前,把紐扣按照顏色、小心進行分類。由于插畫中紐扣的樣子并不十分清晰,教師需要提前準備紐扣圖片,供學生動手分類使用,親身經歷分類的過程,思考其他切實可行的分類辦法。這樣既增加了探究難度,也能有效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繪本并非只是有意思的故事書,還包含大量的數學知識。教師應當學會應用數學繪本,通過正確處理繪本與教學、學習和興趣、感知和體驗、知識與情感的關系,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引領學生在閱讀中展開創造性思考,在思考中理解知識、內化知識,最終實現深度學習,進而把數學繪本激發數學學習興趣、促進邏輯思維發展、培養觀察分析能力的應用優勢最大程度發揮出來,不斷地為數學課堂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