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開展讀寫教學大多采用直接講授的方式,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讀寫積極性,而且也會影響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因此,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教師強大的“磁力”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有效強化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跳出陳舊教學觀念的束縛,立足學生實際學情,積極構建共讀共寫的生態課堂,以良好的師生互動,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生共長,有效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夯實學生學科素養提升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師生共讀共寫的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有效激活學生學習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緊密聯系的兩部分內容,因此,構建師生共讀共寫的課堂,以教師的智慧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的思維,能有效地開創教師與學生共讀共寫的讀寫教學新局面,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潛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參與其中,學習興趣高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師生共讀共寫,學習有方,其樂融融。在共讀共寫的過程中,教師以課本為依據,將適合學生學習感受的各類書籍介紹給學生,并與學生進行相互交流、探討和學習,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文化涵養,又能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中了解不同作品、不同作者的獨特風格和文學成就,切實領會書中的主旨含義。將積累的知識內容通過文字的方式進行輸出,無論是對學生的閱讀,還是寫作等綜合能力的提高,都會起到重要的幫助作用。
(三)對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也有好處
教學相長一詞出自《禮記·學記》,其意思就是教與學互相增長,表示教與學相互促進。換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師生共讀共寫的課堂,在促進學生獲得良好成長發展的同時,也將對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視的幫助作用。的確,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讀書也是教師職業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共讀共寫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提升方式。
二、小學語文師生共讀共寫的實踐路徑
(一)共讀:編織五彩人生
教師要重視共讀環境的營造,激活共讀興趣。俗話說:“人創造了環境,環境也造就了人。”一個好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中了解到,許多學生由于缺乏濃厚的閱讀興趣而導致閱讀效果不理想,對文學名著難以產生閱讀的熱情,感到其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實施教師與學生共讀共寫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想促使學生以高漲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名著的讀寫活動中來,就應高度重視營造良好的共讀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與學生探討閱讀學習的意義,啟發學生的思考,與學生展開平等、積極的互動與交流,從而逐步促使學生產生“我要讀”的意識。
(二)開展共讀分析學習,夯實語言基礎
在實施師生共讀共寫教學活動時,既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共讀環境,又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學習,使學生自覺地從“讀者”的身份轉變為“作者”的身份,切實做到站在作者的立場上分析文章的語言和寫作目的,在夯實學生的語言功底的同時,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深入學習文本
首先,在學生進行共讀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摘抄閱讀中的好詞好段等,定期開展“品讀好句子,分享好句子”的活動,切實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其次,對背景進行分析,也就是對作者寫作時的社會、人文背景等進行了解,使學生加深對文字的認識,開拓知識視野。最后,對作者進行分析,即在與學生共讀時,讓學生明確作者的思想感情、行文風格等,從而達到強化共讀效果、夯實學生語言功底的目的。
(四)共同寫作
師生共寫真情實感,彰顯不同個性。學生在抒發情感時,寫作是一種有效的輸出方式,讓學生在寫作中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真心話,訴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能夠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藏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在情感的推動下,寫出優秀的作文。的確,好作品中的“情”是點石成金的關鍵,若能在行文中貫穿“情”的暗線,學生自然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因此,教師在開展與學生共寫的課堂教學時,可以鼓勵學生深入挖掘內心,抒發內心的真實想法,與學生共寫真情實感,大膽抒發心中所思所想,進而建構全新的寫作角度,使寫作內容更加豐富,寫出打動人心的作文。
實施師生共寫模式需要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關聯體悟人生,以強化師生共寫的效果,促使學生抒發真情實感,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把心中積蓄的情感酣暢淋漓地抒發出來,將情感傾注于筆尖,以細膩的筆墨,物化為一篇既有文采又有感情的好文章。
綜上所述,構建師生共讀共寫的課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既可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又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因此,新時期的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積極探索實施師生共讀共寫模式的路子。在實際工作中,通過營造共讀環境、開展共讀學習、寫真情實感、寫生活實事等方式,促進師生共同成長進步,達到教與學雙贏,有效強化師生共讀共寫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