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習古典詩詞可以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提升文學素養,在古典詩詞學習中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學習古典詩詞,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都意義非凡。教師可從“學科融合,激發興趣”“熟讀成誦,形成能力”“教授古典詩詞賞析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初中語文古典詩詞。
古典詩詞的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明確:古典詩詞的學習不再是幾首詩詞的背誦,更應在我們的古典詩詞教學中讓我們的學生深入了解民族傳統文化和精神,增強文化歸屬感,那么,作為初中階段的語文老師,我們在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該如何做呢?下面,我粗淺地談談我的看法。
一、學科融合,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學生興趣,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是教師教學古典詩詞的最佳途徑。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綜合學科,語文中融合了政治、歷史、數學等知識,鑒于這一點,我把古典詩詞教學與音樂、美術等學科融合,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在課前循環播放王菲演唱的同名歌曲,學生們在王菲磁性、細膩、縹緲的聲音中漸入情境。課堂開始后,《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學習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詠中秋的著名作品之一,膾炙人口,千百年來流傳廣泛,一經音樂的觸發,學生們不由沉浸在美妙的詩詞當中。詞上片詞人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詞人對月懷人,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在課堂中自然呈現。課堂結束,讀詞、背詞變身為賞樂、歌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悠揚婉轉的詩句成了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詩詞內容、情感、意境不同,教師的教學形式就會有所不同。“融合”,物理意義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樣融成一體;心理意義上指不同個體或不同群體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觸之后,認知、情感或態度傾向融為一體。“融”要注重自然巧妙。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他的《使至塞上》時,我把語文與美術相結合,引導學生品味鑒賞詩中構圖的蒼涼壯闊、線條的立體壯麗、色彩的豐富壯美,讓學生拿出畫筆畫出自己感受到的畫意、詩意,用直觀的畫面調動學生的思維,把文學與藝術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熟讀成誦,形成能力
中華經典詩詞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精華,反復朗讀是欣賞詩歌的重要手段。詩中和諧的韻律、特有的節奏以及蘊含其中的熾熱情感,特別適合學生朗讀。通過誦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更好地體會詩歌的內容和特點。教師在組織學生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讀的層次,每一次的朗讀要做到有的放矢,層層推進。一讀解決字音字形,二讀結合注解理解詩意,三讀根據詩意劃分節奏,四讀注意朗讀的重音、停連、節奏以及語氣、語調、語速等,通過聲音傳達詩人的情思。讀的形式多樣,可以結合具體情境默讀、小聲讀、大聲讀、個人讀、集體讀、競賽讀等。學生在讀中調動各種感官,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受到美的熏陶;學生在讀中汲取古詩的有益精髓,培養在音樂、建筑、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選入教材的古典詩詞通常是必背篇目,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會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自然解決了背誦的問題。學生在詩文背誦中增強了記憶力,擴大了知識面,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能力,提高了語言文字、口語表達能力,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授古典詩詞賞析方法
以往的古典詩詞學習通常是教師簡介時代背景、作者,學生結合注解疏通詩詞內容、反復朗誦,賞析自己喜歡的詩詞句。課堂氛圍較為沉悶,教師講,學生做筆記,口耳相授,缺乏美感,學生對古典詩詞學習缺乏興趣。實踐證明,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對于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引導解決,能夠推進語文學習進程,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提高了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鑒賞能力。語文課也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下課鈴響,學生往往感慨:“怎么這么快就下課了!”現代科技發達,諸如時代背景、作者、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學生完全能在課前解決,教師只需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預習實際對重難點知識開展針對性教學。古典詩詞教學中的難點是詩句賞析。教師對學生詩句賞析能力的培養要從初一抓起。在初一階段,讓學生從作者入手,聯系作者的生活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等理解內容;借助詩詞標題注釋、理解作者寫作背景;抓住詩詞中的動詞、形容詞、議論句、抒情句,從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靜為動的表現手法揣摩作者蘊含在詩詞中的情感。詩如其人,不同的作者擅長不同的詩詞題材,有著不同的詩詞風格,可以讓學生在古典詩詞學習中不斷積累語文常識。如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孟浩然等往往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或歸隱田園的渴望;憂國憂民詩詞人陸游、杜甫、辛棄疾等或表達的則是強烈的愛國之情。初二階段可以讓學生自己賞析詩句。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教師要適時鼓勵、引導,允許學生犯錯。在學生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增進了與老師、同學之間的情感,提高了詩詞鑒賞的水平。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詩句賞析已成為他們必備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在不斷摸索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增強了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