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育融合的理念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新時代人才。學校作為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場地,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對五育融合教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鑒于此,本文就五育融合視角下初中學校管理內容與實踐進行分析,旨在結合五育融合的背景組織教師開展培訓活動,組建骨干教師團隊,將五育融合滲透到課程體系的構建中,落實五育并舉,并重視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從多元化的角度提高五育融合下的學校管理質效。
關鍵詞:五育融合" 初中學校管理" 策略分析
引言: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改革的深入推進,五育融合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趨勢。五育融合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青少年。因此,在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初中學校管理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五育融合理念在學校管理中的實踐應用,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將五育融合滲透到學校管理中,在提高學校管理效率和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良性發展。
一、組織培訓活動,組建骨干教師團隊
教師團隊作為學校發展的中流砥柱,骨干型教師團隊的組建能有效提高學校的教育實力,同時也能促進學校的良性發展。因此,在五育融合的視角下,想要落實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需要通過組織教師開展培訓活動的形式逐步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五育融合意識。此外,學校也要辯證看待教師之間的差異性,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和理念分析教師的個性特點,尊重每位教師的同時,致力于骨干型教師團隊的組建。并通過培訓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教師們共享教學經驗和五育融合的實踐策略,推動五育融合在學校管理中的深入發展。
例如,在開展培訓活動時,首先要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培訓活動,邀請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就五育融合的內容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五育融合意識,讓教師深入理解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和具體實踐方法。其次,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培訓活動,通過制訂獎勵機制等措施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確保培訓活動的順利進行,并關注教師之間的差異性,根據教師的能力水平、個性特點等組建骨干型的教師團隊,努力增強學校教師團隊的教育實力。最后,學校也要給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培訓形式和內容,如在線學習、研討會、實踐考察等,以滿足不同教師的需求,增強培訓效果,讓五育融合滲透到學校的管理中,獲得良好的管理成效。[1]
二、完善課程體系,實現五育并舉
課程是實現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徑。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不僅要組建骨干型的教師團隊,也要就學生的綜合發展完善課程體系。鑒于此,在五育融合的視角下,學校要結合五育融合的教育內容以及學生的發展特點、認知水平完善課程體系,實現五育并舉。此外,課程的設置也要關注到教育的實踐性和創新性,以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落實五育并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首先,學校要在課程設置中充分體現五育融合的理念,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在德育方面,學校可以開展主題班會、德育課程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在智育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在智育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體育方面,加強體育課程的設置和實施,保證學生每天有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
在美育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通過藝術課程、文藝演出等形式,讓學生感受美的魅力,提高審美素養。
在勞動教育方面,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校園勞動和社會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在課程體系中落實五育融合,可以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同時,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2]
三、重視班級管理,增強學校管理效果
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徑。在五育融合的視角下,班主任要重視班級管理工作,從班級文化的建設、班級活動的組織等方面出發,落實五育融合,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首先,要注重班級文化的建設,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班級文化建設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班級文化觀念,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其次,注重班級活動的組織,通過組織多樣化的班級活動,如運動會、文藝比賽、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最后,注重班級管理的規范性。班級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準。班主任需要制訂班級管理規章制度,明確班級管理的職責和要求,確保班級管理的有序進行,取得良好的班級管理效果。
結束語:總而言之,學校是人才培育的主要陣地,想要借助五育融合提高學校管理工作的質效,可以通過組織培訓活動的形式組建骨干型教師團隊,完善課程體系的設置,實現五育并舉,再通過班級管理的開展增強學校管理效果,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汪北南.“五育融合”背景下中小學管理的行動與成效[J].遼寧教育,2023(22):80-82.
[2]徐古軍.五育融合視角下學校教育管理的新舉措[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0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