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對于鄉村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發現,大學生入鄉返鄉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存在諸多困境和矛盾,表現在主觀意愿消極、缺乏政策支持等方面。基于此,以青島西海岸新區3所高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獲得數據,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和政府層面因素對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影響。結果表明,3個層面因素均對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有著高度的正面影響,針對此,研究提出促進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我國鄉村振興中“人才興農”的研究及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8-0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02
0 引言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壯大鄉村人才隊伍,進一步強調了人才培養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1]。由此可見,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在于積極尋找和培養鄉村振興所需的人才,并努力填補人才供給的不足。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他們憑借豐富的知識、開闊的視野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可以為鄉村帶來新的發展理念和動力,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提升鄉村建設水平,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2]。
然而,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存在諸多困難與挑戰,一方面是大學生本身個人層面的因素影響著其入鄉返鄉就業的動力,另一方面是社會和政府層面的因素影響著鄉村對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的吸引力。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的意愿難以維持在較高水平。
基于鄉村振興與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困境的雙重背景,此研究,基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問卷數據,從個人、社會、政府3個層面,分析現階段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并從3個層面提出提高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建議。
1 調研設計
1.1 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的調查對象為青島西海岸新區3所高校大學生。
1.2 數據來源
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高校眾多。考慮到學校層次的差異,研究采用多段抽樣的問卷調查方法,分別在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以及青島濱海學院各抽取100名以上的大學生,對其進行抽樣調查。
此次調查共收集有效樣本328份,從樣本分布來看,男性131人(占39.94%),女性197人(占60.06%);中國海洋大學110人(占33.54%),山東科技大學109人(占33.23%),青島濱海學院109人(占33.23%);文史類專業116人(占35.37%),理工類專業212人(占64.63%);大一學生79人(占24.09%),大二學生82人(占25%),大三學生85個(占25.91%),大四學生82個(占25%)。
1.3 問卷設計
1.3.1 變量設計
影響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因素較多,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歸納分析,研究從個人、社會和政府3個層面進行調查研究。
因變量為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自變量包括個人、社會、政府層面因素(多維度測量并進行變量處理得出分值),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級、專業(文理)和學校層次。
1.3.1.1 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變量
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變量采用單一指標量表,將被調查者對“您入鄉返鄉工作的意愿程度”這一單一指標的回答進行量化。該問題答案設置為“非常愿意”“比較愿意”“一般”“比較不愿意”“非常不愿意”5個等級,對應賦予5、4、3、2、1分的分值。其得分越高,說明被調查者的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越強。
1.3.1.2 個人層面因素
此研究衡量大學生入鄉返鄉意愿的個人層面指標包括個人價值觀、個人理想抱負和個人抗壓能力3個方面,具體變量為入鄉返鄉工作實現人生價值的程度,入鄉返鄉就業與個人職業規劃期望的相關程度,個人抗壓能力的高低。問卷調查中,將變量入鄉返鄉工作實現人生價值的程度、入鄉返鄉就業與個人職業規劃期望的相關程度的問題答案設為非常高、比較高、一般、比較低、非常低5個等級,對應賦予5、4、3、2、1分的分值;將變量個人抗壓能力的高低的問題答案設置為非常低、比較低、一般、比較高、非常高5個等級,對應賦予從5、4、3、2、1分的分值。最終統計的總分數越高,說明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越高,去往城市就業意愿越低。
1.3.1.3 社會層面因素
此研究衡量社會環境的指標包括家庭支持(家庭在當地的人脈、家庭經濟狀況)、家鄉基礎設施狀況、家鄉就業經濟收入方面,具體變量為在家鄉有親戚朋友可以在就業上提供幫助、家庭月收入、家鄉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建設、道路交通、衛生建設等)較好、入鄉返鄉就業收入較為可觀4個問題。其中把月收入劃為10 000元以上、6 000~10 000元、3 000~6 000元、3 000元及以下4個層級,對應賦予4、3、2、1分;將其余問題答案設置為從“很符合”到“不符合”的5個等級,對應賦予從5、4、3、2、1分的分值,計算總分,衡量大學生認為的入鄉返鄉就業社會環境狀況。其分數越高,說明大學生認為家鄉的就業環境越好;反之越差。
1.3.1.4 政府層面因素
此研究衡量政府方面的指標包括當地人才政策、職業發展、創業環境3方面,具體變量為對當地人才政策很滿意、家鄉的產業結構可以滿足自己的職業發展需求、家鄉提供給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支持和優惠政策較多3個問題,并將問題答案設為從“很符合”到“不符合”的5個等級,對應賦予從5、4、3、2、1分的分值,計算總分,衡量大學生認為的入鄉返鄉就業政府層面因素。其分數越高,說明在大學生的觀點中,當前家鄉就業環境中政府層面因素越好;反之越差。
1.3.2 模型設計
為了分析影響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因素,將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得分作為因變量,將個人、社會和政府3個層面因素得分作為自變量,將學校層次、文理、性別、年級等作為控制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進行分析,逐一加入自變量建立統計模型。模型1為控制變量基本模型,模型2至模型4為個人、社會和政府3個維度的回歸模型。
2 數據分析與結果
2.1 描述性統計
2.1.1 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概況
如表1所示,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總體均值為2.82,說明大學生總體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尚處于較低水平狀態,入鄉返鄉就業的意愿不強。如表 2所示,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占比為62.80%,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得分小于3分的大學生占比37.20%。由此可見,多數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較強,但仍有37.20%的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較低,畢業后不愿入鄉返鄉就業。
2.1.2 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個人層面因素概況
如表1所示,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個人層面因素得分總體均值為3.05,說明影響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個人層面因素總體處于中等水平狀態,總體上認為入鄉返鄉工作實現人生價值的程度、與個人職業規劃期望的相關程度以及個人抗壓能力處于一般水平。如表 3所示,西海岸新區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個人層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大學生占比67.99%,得分小于3分的大學生占比32.01%,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在影響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個人因素方面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與此同時,個人層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4分的大學生僅占比13.11%,得分多數集中于[3,4)這一區間,占比54.88%,也說明影響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個人層面因素總體處于中等水平狀態,但仍有32.01%的大學生得分水平較低,在個人層面對入鄉返鄉就業的意愿水平較低。
2.1.3 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社會層面因素概況
如表1所示,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社會層面因素得分總體均值為2.98,說明影響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社會層面因素總體處于較低水平狀態,總體上認為家庭支持(家庭在當地的人脈、家庭經濟狀況)、家鄉基礎設施狀況、家鄉就業經濟收入處于較低水平。如表 3所示,西海岸新區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社會層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大學生占比62.50%,得分小于3分的大學生占比37.50%,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在影響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社會因素方面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與此同時,社會層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4分的大學生僅占比6.10%,得分多數集中于[3,4)這一區間,占比56.40%;但仍有37.50%的大學生得分水平較低,在社會層面對入鄉返鄉就業的意愿水平較低。這也說明影響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社會層面因素總體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2.1.4 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政府層面因素概況
如表 1所示,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政府層面因素得分總體均值為3.10,說明影響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政府層面因素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狀態,總體上認為家鄉人才政策、職業發展與創業環境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如表 3所示,西海岸新區入鄉返鄉就業意愿政府層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大學生占比74.69%,得分小于3分的大學生占比25.31%,說明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影響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政府層面因素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25.31%的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政府層面因素得分較低,對家鄉人才政策、職業發展與創業環境不滿意。
2.2 回歸分析
2.2.1 個人層面因素對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影響顯著
如表4所示,個人層面因素與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在0.01顯著性水平上呈高度正相關,說明個人層面因素水平越高,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越高。從入鄉返鄉工作實現人生價值的程度來看,大學生價值觀為其入鄉返鄉就業提供了精神支持;從入鄉返鄉就業與個人職業規劃期望的相關程度來看,個人的職業規劃是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的基礎方向性影響因素;從個人抗壓能力角度來看,個人抗壓能力的高低為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提供了心理保障。
2.2.2 社會層面因素對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影響顯著
如表4所示,社會層面因素與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在0.01顯著性水平上呈高度正相關,說明社會層面因素水平越高,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越高。從家庭支持(家庭在當地的人脈、家庭經濟狀況)方面來看,大學生的家庭支持程度是影響其入鄉返鄉就業的基礎性因素;從家鄉基礎設施狀況方面來看,家鄉基礎設施狀況是影響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的物質性保障;從家鄉就業經濟收入角度來看,在家鄉就業經濟收入的高低是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的經濟性動力的大小。
2.2.3 政府層面因素對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影響顯著
如表 4所示,政府層面因素與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在0.01顯著性水平上呈高度正相關,說明政府層面因素水平越高,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越高。從家鄉人才政策角度來看,家鄉人才政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地對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的吸引力;從家鄉的職業發展與創業環境角度來看,家鄉的職業發展與創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未來職業發展的可能,從而影響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
3 提高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建議
由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個人層面因素、社會層面因素和政府層面因素對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都有顯著影響。在此基礎上,從個人、社會和政府3個層面提出提高大學生入鄉返鄉就業意愿的針對性建議。
3.1 個人層面:加強自我評估、提高對家鄉的認知度
大學生應進行自我評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技能和潛力,通過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更準確地判斷在個人層面是否愿意并適合返鄉就業。高校應定期開展“鄉村振興,人才興農”相關活動或課程,培養大學生入鄉返鄉參與家鄉建設、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的價值觀,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3]。大學生應思考自己的長期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家庭和當地政府應鼓勵其積極參加家鄉舉辦的招聘會、人才交流會等活動,使其與相關企業面對面交流,了解崗位需求和待遇,據此分析返鄉工作是否能助其實現這些目標。
3.2 社會層面:提高家庭支持度、完善就業基礎設施
家庭成員應在就業方面給予大學生足夠的支持和理解,當大學生有入鄉返鄉就業意愿時,鼓勵他們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職業規劃選擇入鄉返鄉就業,并利用家庭在家鄉的相關資源,為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和推薦機會。國家應增加鄉村振興區域財政投入,提升農村的基礎設施水平,改善交通狀況,建設文化活動場所,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等。政府相關部門應著力于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高鄉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農村企業應優先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提高就業崗位的數量和質量[4]。
3.3 政府層面:優化人才政策與創業環境
地方政府應出臺更加優惠的就業和創業政策,如稅收減免、貸款扶持、住房補貼等[5];應建立健全人才庫和人才評價體系,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優化職業發展環境,加大對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投入,提高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還需建立完善的職業指導和咨詢服務體系,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地就業市場和職業發展趨勢;應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創業貸款等一站式服務,降低創業門檻和風險;應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和資源。
參考文獻
[1]佚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 2024-02-04(1).
[2]侯翠梅,蘇杭. 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狀與路徑研究 [J]. 人民論壇, 2023 (12): 95-97.
[3]代克強.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實路徑 [J]. 農業經濟, 2022 (9): 119-121.
[4]張小詩. 大學生返鄉高質量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研究 [J]. 農業經濟, 2023 (10): 124-126.
[5]費倩倩.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提升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的措施探討 [J]. 農業經濟, 2024 (1): 130-131.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社會建構’視角下城市社區黨建創新研究”(21BDJJ01)。
作者簡介:韓思琦(2003—),女,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于哲(2003—),女,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通信作者:費廣勝(196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城鄉社會治理、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