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推動基于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鄉村人居環境營建,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梳理與總結,分析當前研究進展與未來趨勢。研究發現:該領域的研究可劃分為伊始期(2005—2014年)、增長期(2015—2018年)、穩定期(2019—2023年)3個階段。其中“老有所養”方面研究成果與熱點最多,“老有所樂”和“老有所醫”次之,“老有所為”和“老有所學”方面成果最為匱乏。今后應關注以下鄉村養老領域課題:智能時代背景下人居環境適老化研究、多學科視角下的適老性策略、生產性養老策略、老年人教育資源及其承載空間供給。
關鍵詞:老年人;生活需求;鄉村人居環境;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7U98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8-1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04
0 引言
根據《2023中國統計年鑒》,截至2022年,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4.9%,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2021年11月)指出,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與城鎮地區相比,我國鄉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更高、發展進程更快,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嚴峻。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營建符合“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多種需求的鄉村人居環境已成為重要課題。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通過中國知網,針對基于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鄉村人居環境營建相關文獻,進行檢索。設置“適老OR老年OR老人OR老年人OR老齡化”AND“鄉村OR農村OR村落OR村鎮OR聚落OR村莊OR鄉鎮”作為主題詞,時間跨度為2005年1月到2023年12月,學科選擇建筑科學與工程,文獻類別包括學術期刊、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學術輯刊和特色期刊,共得1 081篇文獻。刪除與鄉村人居環境無關的文獻,最終得608篇作為基礎數據。
通過CiteSpace軟件,結合政策制度、社會經濟、人口結構等因素,分析該領域研究的發展進程與階段性特征、研究熱點與冷門方向,總結當前的研究進展與未來趨勢,為今后相關研究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2 相關研究發展進程與階段性特征
根據發文量及相應政策制度、社會經濟、人口結構等因素,將基于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鄉村人居環境營建領域研究劃分為伊始期、增長期、穩定期(見圖1),各階段關鍵詞突現情況見圖2。
2.1 第一階段:伊始期(2005—2014年)
國際公認的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是1999年。在1990年,張伯揚[1]就在《住宅科技》上探討了某農村敬老院設計的理念與方法;2001年,楊諄[2]等人系統分析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村鎮住宅的設計要點。然而,相關研究連續開展從2005年開始。
第一階段(2005—2014年)年發文數量少且中間有停滯,共發表文獻31篇。該階段研究重心集中在鄉村無障礙設計、農村住宅及居住空間適老性設計、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城鄉規劃、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及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等物質空間環境的適老性提升方面。
2.2 第二階段:增長期(2015—2018年)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1.83%,城鎮化建設進程加速。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提高,2014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10.1%(數據參見《中國統計年鑒》)。隨著鄉村年輕人口外流,鄉村地區獨居老人、空巢老人現象普遍存在,傳統養老模式不再可行。因此,需要考慮合適的養老方式和空間,以應對這一挑戰。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建設多種農村養老服務和文化體育設施”。
第二階段(2015—2018)年共發表文獻136篇。該階段研究重心集中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養老空間環境設計,居家養老、抱團養老、互助式養老、旅居養老等不同養老模式下的鄉村空間環境規劃設計策略、鄉村公共設施的適老化設計、養老建筑的設計策略等方面。
2.3 第三階段:穩定期(2019—2023年)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構建多層次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創新多元化照料服務模式”,“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加強婦幼、老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這就意味著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人口快速老齡化背景下,鄉村養老不再只關注居住條件、生活設施、養老服務等基本生活需求,還對生活空間及景觀環境的適老化品質、養老服務多元化程度、城鄉空間均衡發展程度、醫養資源配置程度等提出了更多要求。
第三階段(2019—2023)年每年發文數量穩定在80篇以上,研究成果向多元穩定化發展,共發表文獻441篇。該階段研究重心集中在對現行養老服務體系“家庭—社區—機構”進行補充的抱團養老、互助養老、分時養老、田園旅居式養老、都市下鄉養老、鄉村養生養老、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等多種養老模式下的農村地區的空間適老化設計策略,適老化景觀設計,老年宜居環境評價體系,養老社區規劃設計策略,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策略等方面。
3 研究熱點與冷門方向
圖3是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圖譜,揭示了研究熱點及發展方向。表1是在此基礎上,剔除“鄉村”“適老化”等無參考意義關鍵詞后得到的頻次排前30的名關鍵詞,可以更清晰地反映研究熱點。表2反映了由關鍵詞統計得到的608篇文獻與“老有所養、老有所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等生活需求的對應關系。
3.1 老有所養方面
老有所養方面研究成果最多,共438篇,研究熱點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研究熱點一:養老設施建設。此方面研究主要圍繞4方面展開:①探索養老設施配置和布局優化。基于對養老設施可達性評價,武安琪[3]探析養老機構布局優化策略。②智能技術在養老設施布局中的應用。方力[4]通過定量模擬,探討養老設施選址和規劃應用。③利用鄉村閑置資源改建養老設施。董賽微[5]從鄉村閑置學校改建視角,研究養老設施和托幼設施復合設計方法。④銀發產業發展下養老設施建設。廖益[6]探索鄉村休閑養老產業發展對策,提出加強鄉村養老設施建設。
研究熱點二:養老服務體系。此方向研究主要圍繞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展開:①居家養老模式下的建筑設計研究[7]。②社區養老環境提升研究。何成等[8]研究全齡友好型社區,提出了鄉村適老化社區人居環境營建策略。③養老院等養老機構的改造研究。朱松偉等[9]探究了鄉村民辦養老院環境的改善途徑。
研究熱點三:探索養老服務模式。此方面主要有以下研究方向:①旅居養老模式。馬修瑤[10]針對康養田園綜合體,研究養老設施空間模式化設計策略。②智慧養老模式。針對互聯網+在互助養老領域的應用,張昊等[11]提出“三方協同”智慧互助養老模式的實施策略。③互助養老模式。姜雪[12]基于互助養老體系,針對村落設施建設提出優化策略。④未來鄉村場景中的養老模式。魏姝妍等[13]基于未來鄉村健康場景,探究適老化改造的設計原則和實施策略。
3.2 老有所醫方面
老有所醫方面研究成果較少,共35篇,研究熱點主要包括以下2個方面。
研究熱點一:醫養結合模式。醫養結合模式是指將醫療和養老服務相結合,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護理服務的模式。楊夢陽等[14]從選址布局、功能與布局、設計理念三方面提出醫養結合下“田園式”養老建筑的設計策略。
研究熱點二:老年人護理與康養。老年人護理與康養方面研究內容主要包括:①老年人照護服務體系運營。李建偉等[15]針對老年照護服務需求,提出老年照護服務發展策略。②康養環境設計規劃。王蕾[16]分析室內環境對老年人健康影響,提出嚴寒地區村鎮居住建筑的設計策略。③五感療法。有學者提出,通過刺激人的五感促進身心健康和治療[17]。
3.3 老有所為方面
老有所為方面研究成果十分匱乏,僅有3篇,當前屬于研究冷門。
研究冷門一:生產性養老策略。生產性養老指老年人通過社會參與和價值實現,為國家、社會、鄰里和親朋提供幫助,并在此過程中獲得身心滿足。結合養老社區和鄉村空間,林慧玲[18]基于老年人再就業和社會參與需求,提出適老化社區改造策略。
研究冷門二:“再勞動化”。農村老年人“再勞動化”是指鼓勵農村老年人在退出勞動力市場后重新參與勞動、生產或其他社會活動的過程。毛華敏[19]分析了農村老年人“再勞動化”的需求和可行性,探究農村老年群體實現再勞動化的有效途徑。
3.4 老有所學方面
老有所學方面研究成果同樣十分匱乏,僅有3篇,當前屬于研究冷門。
研究冷門:老年教育資源供給途徑。①公共空間的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祖培龍[20]等關注鄉村老年人公共文化生活需求,分析鄉村博物館的適老化設計策略。②康養研學景觀設計。夏夢芬等[21]基于老年人的康養研學需求,探究鄉村老年人康養研學景觀設計。
3.5 老有所樂方面
老有所樂方面研究成果較多,共129篇,研究熱點主要包括以下2個方面。
研究熱點一:宜居環境設計。①景觀規劃設計。②公共空間設計。宋晨旭[22]分析農村老年人對室外公共空間的需求,提出相應的適老性設計策略。③交往空間設計。張丹丹[23]總結鄉村交往空間布局、服務設施、景觀植被等問題,提出相應的適老化設計策略。
研究熱點二:休閑養老。休閑農業園建設是休閑養老的特色途徑,指通過結合旅游與農業景觀,滿足老年人游憩需求。羅曉瑩[24]分析了老年游憩行為與休閑農業的關系,提出以老年游憩不同行為尺度的景觀設計策略。
4 總結與展望
4.1 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基于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鄉村人居環境營建研究可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伊始期(2005—2014年),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鄉村地區物質空間環境的適老性提升開始被關注;第二階段為增長期(2015—2018年),城鎮化建設進程加速,城鄉人口老齡化倒置現象明顯,導致研究重心向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養老空間環境設計、不同養老模式下的鄉村空間環境規劃設計策略、鄉村公共設施及養老建筑的適老化設計策略等方面轉移;第三階段為穩定期(2019—2023年),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人口快速老齡化背景下,鄉村養老對生活空間及景觀環境的適老化品質、養老服務多元化程度、城鄉空間均衡發展程度、醫養資源配置程度等提出更多要求,研究重心進一步向多種養老方式下的鄉村空間適老化設計策略、鄉村適老化景觀設計、老年宜居環境評價體系、鄉村養老社區規劃設計策略、鄉村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策略等方向拓展。同時發現,該領域研究熱點主要聚焦于“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次之,“老有所醫”較少,而“老有所為”“老有所學”方面研究成果十分匱乏。
4.2 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熱點與冷門方向的分析,筆者研究提出今后相關領域可加強關注的方向。
①在老有所養方面,探索智能化時代背景下鄉村適老化設計。通過研究智能科技在鄉村適老化中的應用、智慧化環境提升設計、“互聯網+照護服務”等內容,為需要照護的人群提供線上線下醫療、護理、康復等服務,旨在進一步提高失能老人養老服務質量,引導養老服務精細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
②在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方面,融合多學科視角,探析鄉村人居環境的適老性規劃策略。如以建筑學和醫學角度,探索醫養結合模式下醫療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的融合效應;結合社會學研究,關注鄉村老年文化體育活動需求,探究鄉村養老機構體育設施配置等問題??傊?,應全面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和環境特征,加強鄉村養老保障,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
③在老有所為方面,加強對老年人“再勞動化”與鄉村生產性養老策略方面的研究。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以老年勞動力構成的自組織填補了農村地區青年勞動力的缺失。探討鄉村老年群體“再勞動化”的實踐模式,探索鄉村生產性養老空間的設計策略,是亟待關注的課題。通過推動老年人組織建設、志愿服務等形式,促進老年人在社會活動中的積極參與,有助于實現老齡化社會可持續發展。
④在老有所學方面,關注鄉村老年人對教育研學的需求,擴大教育資源及其承載空間供給。面對鄉村老年人數字鴻溝困境,應對老年數字媒介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通過幫助老年人學習使用數字設備、社交媒體等數字化工具,拓展農村老年人教育發展路徑,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數字化社會中,提升晚年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張伯揚. 農村新型敬老院設計 [J]. 住宅科技, 1990 (3): 36-37.
[2]楊諄,李宇,孟志良. 人口老齡化與村鎮住宅設計 [J].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 2001, (3): 71-73,78.
[3]武安琪.蘭州市區老齡人口分布與養老機構布局優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4]方力.人工智能背景下鄉鎮養老設施規劃布局研究:以宜春市袁州區為例[J].小城鎮建設,2023,41(12):22-29.
[5]董賽微.基于鄉村閑置學校改建的養老托幼復合型設施設計方法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21.
[6]廖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休閑養老產業發展對策分析[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7):57-59.
[7]郭航.居家養老模式下的農村適老化建筑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0.
[8]何成,和譯.我國鄉村社區環境適老性研究進展與框架構建[J].建筑學報,2022(S1):45-50.
[9]朱松偉,張景麗.鄉村民辦養老院環境設計實踐與思考:以三門縣安榮養老院為例[J].設計藝術研究,2021,11(3):79-83.
[10]馬修瑤.城市近郊康養田園綜合體養老設施空間模式化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 2020.
[11]張昊,徐元善.“互聯網+”農村智慧互助養老新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2020(2):19-20.
[12]姜雪.互助養老概念下農村資源整合建筑計劃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20.
[13]魏姝妍,王岱霞,章軼菲,等.未來鄉村健康場景中的適老化改造研究:以杭州市富陽區龍門古鎮為例[J].居舍, 2023(30): 142-145.
[14]楊夢陽,牛笑,宋任.醫養結合模式下的鄉村“田園式”養老建筑設計策略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3(11):45-47.
[15]李建偉,吉文橋,錢誠.我國人口深度老齡化與老年照護服務需求發展趨勢[J].改革,2022(2):1-21.
[16]王蕾.嚴寒地區村鎮居住環境及用能對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影響[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20.
[17]苗兵兵.基于生態康養的鄉村適老化景觀設計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 2020.
[18]林慧玲.面向城市老年人的鄉村生產性適老社區更新設計[D].天津:天津大學,2021.
[19]毛華敏.雙重嵌合:農村老年群體“再勞動化”的內在邏輯與可行路徑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20]祖培龍,承愷.鄉村博物館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研究[J].設計,2023,36(23):147-149.
[21]夏夢芬,尹建強.老年人鄉村研學康養景觀設計策略:以益陽南縣東勝村為例[J].現代園藝,2023,46(8):58-60,63.
[22]宋晨旭.邯鄲農村地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性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20.
[23]張丹丹.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交往空間適老化設計研究[J].廣西城鎮建設,2021(9):22-25.
[24]羅曉瑩.基于老年游憩行為的韓家墅休閑農業園景觀設計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20.
基金項目: 東北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N2311005);第17批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資助(231277)。
作者簡介:杜靜芝(2002—),女,本科,研究方向:鄉村適老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