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關文題
題目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頻回首者,恐難遠行;不回首者,亦難遠行。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作文材料主要討論了“回首”與“遠行”之間的二元辯證關系。“頻回首”就是經?;仡欉^去,而“恐難遠行”則表示如果經?;仡欉^去,我們可能難以向前進步。回顧過去會成為遠行的羈絆,是因為我們過于留戀過去的美好,或者過于糾結過去的失誤,導致我們無法專心于現在和未來。
“不回首”就是不回顧過去,但這樣做也很難走得更遠。因為我們需要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我們不能完全忘記過去,因為過去是我們的經驗和教訓的源泉。
“回首”與“遠行”之間應該是平衡的。我們不能過于頻繁地回首,也不能完全不回首。我們需要適時地回顧過去,總結經驗,然后才能更好地前行。
在寫作時,我們可以從個人、國家甚至世界的角度來分析。比如,個人成長中需要回顧過去的失敗與成功,以便更好地規劃未來;國家發展也需要借鑒歷史經驗,避免重蹈覆轍;世界和平也需要從過去的戰爭中吸取教訓,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悲劇。
示范
毫無疑問,人們時?;厥祝蚩纯礆v史,或回顧一下過去的自己。這本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恰如驚才絕艷的李清照,自1127年“靖康之難”后,亡國、喪夫接踵而至,江湖飄蕩、四海流徙的日子里,每逢“海棠依舊”,她總不免回首,長記當年“賭書潑茶”好時光。
可像李清照這樣的回首,總不免“魂夢不堪幽怨”,乃至于讓張汝舟這樣的浪子都有機可乘。如此,不難辨明,回首的意義不在于沉溺過去,無論你回頭看到的是成功、榮譽,還是失敗、恥辱。畢竟歸根結底,這還是既看輕了人生,也唐突了自己?;厥椎膬r值應該重在能察過往而鑒今,讓我們走得更遠。
至于那過去的,為什么不能把它風干,偶爾下酒呢?正如陶淵明,僶勉辭世,掛印綬而去,回首時,“覺今是而昨非”,于是“沕深潛以自珍”,詩酒自娛、琴書相伴,豈不樂哉?也如李太白,倘若他被賜金放還,“回首望長安”時,總惦記著當年“王命三征”的榮光,那可真的就只剩下“可憐無數山”了,如是,飄然不群的“詩仙”,我們又該何處去尋呢?
我們怎樣做才能像陶、李二人一樣善于回首呢?我以為,應當弱化感情的干擾,理性地審視當下,善于回首過往,鑒古知今,方能行穩致遠。個人應如此,社會、國家亦如是。一味回首,以至于泥古不化,導致社會禁錮,國家閉塞,近代之中國因此而落后;全盤西化,照搬經驗,始終水土不服,難以治療舊中國之沉疴,中國共產黨既從中國實際出發,回首總結中國的革命教訓,終于找到救中國的良方,帶領中國大踏步走在中華復興的大道上。
(供稿 尹 超)
題目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3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中,排名第二的“顯眼包”原指過分張揚、愛出風頭。在網絡社交語境中,該詞以戲謔的方式贊美敢于展示自我、不懼他人眼光的行為。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生:老師,這次作文我們很多人在寫作時都跑題了,有的寫成自信,有的寫成網絡利弊等,那么針對此文題,怎么才能不跑題?
解析
材料關注年度網絡流行語,選出貼近生活實際的“顯眼包”,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和成長,讓學生有話可說。
對于以上材料,我們勾畫出的要素是:“敢于展示自我、不懼他人眼光”和“過分張揚、愛出風頭”,這兩者的關系是“度”的問題,這樣就形成了思辨。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聯想和思考一定是從材料中來;文章中一定要體現“你”,即新時代青年的思考和認識;“聯想和思考”一定是積極正向的,符合“育人”導向的。
示范
適當顯眼,綻放光華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我們要勇做“不懼他人眼光”的“顯眼包”。我們要有相信自己的一腔孤勇。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曾說,“且視他人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去走你的夜路吧!”人生路上,我們會受到很多質疑、嘲諷甚至蔑視,很多人因此自我懷疑甚至退縮,“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敝灰X得是正確的事情,不要因為他人眼光而改變自己。袁隆平在全世界都認為雜交無優勢的背景下,不懼他人眼光,開始、堅持著雜交水稻的研究,最終顛覆了“權威”,造福了世界。
“會當水擊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我們要爭做“敢于展示自我”的“顯眼包”。我們經常害怕暴露在別人的目光里,不喜歡被關注,收起自己的優長,成為一個默默為他人鼓掌的人。而新時代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沒有誰會有耐心去慢慢了解一個人。唯有抓住機會,敢于展示自己,才能獲得機會、贏得成功。百年前,在中華民族最黑暗的年代,因為有了一群“敢于展示自我”的“顯眼包”,讓中華民族進入覺醒年代。那個年代的青年多么“顯眼”,他們不是茍且偷安,而是站出來積極吶喊,最終,喊出一個新世界。我們國家也是“敢于展示自我”的“顯眼包”,積極參加國際事務、構建“一帶一路”、擔當大國責任,為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奮斗。
“若持求盈滿,便殃及禍端”——時代青年應“適當顯眼而不現眼”。“顯眼”要看場合。我們受到了很多傳統價值觀的教導,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人要學會藏鋒”等等。這使得我們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不敢表現自己。誠然,古人之言,誠不欺也。但是,我們要運用智慧的大腦,在適當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另外,“顯眼”要適度。揆諸當下,不少青年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自我任性,過分張揚,愛出風頭博關注。更有甚者,為了流量,不惜特立獨行、嘩眾取寵,成為真正的“現眼包”。
(供稿 孫銀平)
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偈妗洞呵锓甭丁?/p>
②與其隱己之短,不如隱己之長?!M爾巴哈
③揚長避短,是聰明人的做法?!璧?/p>
揚長避短是一種智慧,那么隱己之長是不是也是一種人生智慧呢?古今中外的圣哲看法不一,請結合你對“揚長避短”和“隱己之長”的思考與看法,結合現實,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引】
材料中的三句話,句①表達的是不隱其短,重在補短;句②表達的是不隱其短,要隱己之長;句③表達的是揚長避短是一種智慧。引導語肯定了揚長避短,并從辯證的角度提出問題:隱己之長是不是也是一種人生智慧呢?考生可以贊同其一,但也不必一味否定另一觀點,還可寫兩者是不同條件下所選擇的不同態度。
(供稿 周彥琪)
致作者
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作者向我報投稿的作品一經采用,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報擁有其在報紙、網絡的刊載權、出版權,以及稿件的編輯、復制、發行等權利;同時,本報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費用。本報刊發的作品與圖片,因未能聯絡到原作者,未能及時發放的,敬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