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觀察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炎癥與肌肉萎縮相關指標(骨骼肌蛋白降解、肌肉力量和運動耐力)之間的關系及其對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289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為研究對象,測評免疫炎癥指數(IFI)、肌肉萎縮相關指標,統計預后終點事件。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并根據ROC曲線最佳臨界值將病人分為高IFI組(152例)和低IFI組(137例),比較高IFI組與低IFI組肌肉萎縮相關指標水平及預后終點事件發生率,并分析IFI值與肌肉萎縮相關指標及預后終點事件的相關性。結果:289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的IFI值為184.68×109/L~471.84×109/L。ROC曲線顯示,IFI值的最佳臨界值為296.86×109/L。高IFI組骨骼肌蛋白降解標志物3-甲基組氨酸(3-MH)及肌肉力量指標坐位擴胸時間、臥位上舉時間、站位下蹲時間、站位抬膝時間高于低IFI組,6 min步行試驗(6MWT)距離低于低IFI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IFI值與骨骼肌蛋白降解標志物3-MH及肌肉力量指標坐位擴胸時間、臥位上舉時間、站位下蹲時間、站位抬膝時間均呈正相關(P<0.05),與6MWT距離呈負相關(r=-0.704,P<0.05)。高IFI組的無疾病進展生存時間低于低IFI組[(14.8±2.6)個月與(16.1±2.9)個月],Log-rank檢驗分析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34,P=0.003)。結論:炎癥可能是促進老年心力衰竭肌肉萎縮的重要原因,且可對老年心力衰竭病人預后產生影響,增加心力衰竭病人不良預后的風險。
關鍵詞" 心力衰竭;炎癥;骨骼肌蛋白降解;肌肉力量;運動耐力;預后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16.024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是因心肌損傷而致人體心室結構、功能異常改變,心臟排血功能下降,從而影響機體正常生理代謝的心血管疾?。?]。當前全世界心力衰竭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有高達2 000多萬例心力衰竭病人[2]。心力衰竭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常伴發高炎癥和骨骼肌萎縮癥導致臨床預后更差,這種伴高炎癥和骨骼肌萎縮癥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一直是心血管內科臨床研究的熱點[3]。雖然炎癥和骨骼肌萎縮在老年心力衰竭人群中經常共存,但很少有研究探討二者的關系,也較少有研究探討炎癥與心力衰竭臨床預后的關系。本研究以免疫炎癥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七醫院(陜西寶雞 721004)
通訊作者" 肖揚,E-mail:417896934@qq.com
引用信息" 楊瑞金,肖揚,馬濤,等.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炎癥與骨骼肌蛋白降解、肌肉力量和運動耐力的關系及其對預后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4,22(16):3008-3011.
指數(IFI)、肌肉萎縮相關指標及預后終點事件為觀察指標,觀察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炎癥與肌肉萎縮相關指標之間的關系及其對預后的影響,以期為老年心力衰竭臨床研究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病人289例。納入標準:1)符合心力衰竭[4]診斷標準;2)年齡≥65歲;3)病人及家屬了解臨床試驗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骨折、骨傷、骨韌帶傷、頸椎病、惡性腫瘤等;2)消化系統疾病、藥物過敏、肝腎功能異常、嚴重肺部感染等;3)合并精神障礙對研究方案產生影響。289例病人中,男150例,女139例;年齡65~88(69.74±7.48)歲;體質指數22~29(25.44±3.25)kg/m2;收縮壓149~181(164.24±10.85)mmHg;舒張壓92~103(96.32±8.72)mmHg;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APACHE)Ⅱ評分14~58(36.78±4.89)分。
1.2" 研究方法
測量病人IFI指數、肌肉萎縮相關指標,統計預后終點事件。1)IFI指數測評。采集靜脈血2 mL,采用流式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測定血清血小板(PLT)、中性粒細胞(NEU)、淋巴細胞(LYM)水平,并計算IFI值,IFI=血小板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5]。2)測量肌肉萎縮相關指標,包括骨骼肌蛋白降解標志物[即3-甲基組氨酸(3-MH)]、肌肉力量和運動耐力。采集靜脈血2 mL,采用德國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測定血清3-MH表達水平。肌肉力量測試內容為坐位擴胸10次所需時間,臥位上舉10次所需時間、站位下蹲10次所需時間、站位抬膝10次所需時間。采用6 min步行試驗(6MWT)測評耐力,每次測試均測量2次,每次間隔30 min,然后取其平均值。測試場地為平直硬地,避免穿拖鞋、高跟鞋等,測試需安排在飯后2 h以后,當病人感到不適時立即停止研究,并記錄步行距離。3)預后終點事件為無病進展生存時間,即全因心力衰竭惡化而導致的全因死亡或住院治療,終點事件統計截至2021年9月30日。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計算IFI值,制作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確定IFI最佳臨界值。定性資料使用χ2檢驗,定量資料使用t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分析IFI值與肌肉萎縮相關指標的相關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檢驗分析低IFI值和高IFI值病人的無疾病進展生存時間差異,并制作生存曲線。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289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的IFI值
289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的IFI值為184.68×109/L~471.84×109/L,平均為(289.86±98.46)×109/L。通過ROC曲線計算出IFI值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51 4,95%CI[0.729 3,0.948 1],約登指數最大值為0.719 6,IFI值最佳臨界值為296.86×109/L,靈敏度為75.36%,特異度為86.64%。詳見圖1。依據最佳臨界值將病人分為高IFI組(≥296.86×109/L,152例)和低IFI組(<296.86×109/L,137例)。詳見圖1。
2.2" 高IFI組與低IFI組基線資料比較
高IFI組與低IFI組病人性別、年齡、體質指數、血壓、APACHEⅡ評分、既往病史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3" 高IFI組和低IFI組肌肉萎縮相關指標比較
高IFI組骨骼肌蛋白降解標志物3-MH、肌肉力量指標坐位擴胸時間、臥位上舉時間、站位下蹲時間、站位抬膝時間高于低IFI組,耐力測試6MWT距離短于低IFI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2.4" IFI與肌肉萎縮相關指標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IFI與骨骼肌蛋白降解物3-MH、肌肉力量指標坐位擴胸時間、臥位上舉時間、站位下蹲時間、站位抬膝時間均呈正相關(P均<0.05),與6MWT呈負相關(r=-0.704,P<0.05)。詳見表3。
2.5" 高IFI組與低IFI組預后情況比較
至隨訪結束,高IFI組有108例病人疾病進展(其中14例死亡),低IFI組有83例病人疾病進展(其中6例死亡)。高IFI組的無疾病進展生存時間[(14.8±2.6)個月]低于低IFI組[(16.1±2.9)個月],Log-rank檢驗分析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34,P=0.003)。詳見圖2。
3" 討" 論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顯示,我國心力衰竭病人已達450萬例,隨著年齡增長,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顯著上升[6]。目前,雖然針對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病理生理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心力衰竭的整體預后仍較差,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均較高[7]。炎癥和骨骼肌萎縮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病情進展中的作用已經有較多研究證實。炎癥反應會加重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受損,這已經成為老年心力衰竭臨床研究的共識,而骨骼肌萎縮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較少,有研究認為,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不僅心功能受損,而且運動不耐受,容易出現疲勞、氣短和活動受限,限制了其生活質量的提高[8-9]。骨骼肌萎縮在心力衰竭病人的早期階段就已經出現,疲乏、氣短等癥狀的出現可隨著骨骼肌萎縮的增加而加重。骨骼肌萎縮不僅限制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日常生活,還影響其生活質量和預后,顯著增加其發病率和病死率[10-11]。所以,除炎癥外,骨骼肌萎縮也可直接影響心力衰竭的預后,在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療上不僅要改善心臟功能,防止骨骼肌萎縮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骨骼肌萎縮是由毛細血管密度降低、骨骼肌營養供應異常、肌肉質量降低、肌纖維類型改變和能量代謝能力異常所致,其原因不僅是心臟功能降低,此外,多種因素也可造成骨骼肌萎縮[12],如骨骼肌能量代謝異常,糖、脂和蛋白質代謝異常均可造成骨骼肌萎縮[13-14]。但炎性反應與老年心力衰竭病人骨骼肌萎縮的相關性報道較少。本研究以IFI作為炎癥指數,能客觀反映宿主炎癥反應和免疫狀態之間的平衡[15]。本研究結果顯示,高IFI組骨骼肌蛋白降解標志物3-MH、肌肉力量指標坐位擴胸時間、臥位上舉時間、站位下蹲時間、站位抬膝時間高于低IFI組,耐力測試6MWT距離低于低IFI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IFI值與骨骼肌蛋白降解標志物3-MH、肌肉力量指標坐位擴胸時間、臥位上舉時間、站位下蹲時間、站位抬膝時間均呈正相關(P均<0.05),與6MWT距離呈負相關(P<0.05)。3-MH是骨骼肌蛋白降解標志物,是由S-腺苷酰甲硫氨酸的甲基轉移到組氨酸上生成的,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尿3-MH增加,可反映骨骼肌蛋白質分解速率的增加。提示炎癥可能是促進老年心力衰竭肌肉萎縮的重要原因。心力衰竭后,病人骨骼肌的毛細血管在結構和功能上發生了改變,長度、面積及表面積下降,肌纖維的數量也下降,同時炎性改變可導致其供氧量顯著減少,促使骨骼肌對運動不耐受,運動能力降低[16]。
研究發現,炎癥反應與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過程、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密切相關。目前,臨床對于炎性細胞因子介導心力衰竭的作用機制尚未明確,但有研究顯示,炎性細胞因子能夠引起心肌肥厚、心肌纖維化及心肌細胞凋亡,利用細胞內信號傳導系統影響心肌的收縮和舒張,可造成心功能障礙,而炎性遞質也可對骨髓造成損傷,內皮細胞因此被激活并進一步引起內皮功能障礙,加速心力衰竭進展[17]。Yang等[18]通過分析5 602例心力衰竭病人的臨床資料,發現高IFI病人死亡風險增加;同時Dey等[19]研究發現,高水平IFI與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心力衰竭病人的不良預后密切相關。而本研究也驗證了這一結果,即高IFI組的無疾病進展生存時間低于低IFI組(P=0.003),提示炎癥也可對老年心力衰竭病人預后產生影響,增加心力衰竭病人不良預后的風險。分析其原因,中性粒細胞計數反映非特異性炎癥的激活程度,中性粒細胞可釋放各種蛋白水解酶,增強中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但這類酶的增多容易產生過量的自由基,造成組織損傷[20];淋巴細胞作為免疫功能的執行者,可抑制炎癥的進程,淋巴細胞水平越低,病人的預后越差;血小板為機體凝血系統中的關鍵組成,血小板計數在心力衰竭早期就會出現明顯變化,激活凝血系統,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血小板凝集,單核細胞和內皮細胞的黏附增強,導致血栓形成[21]。故IFI作為一種能夠綜合反映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的新型炎癥指標,可對心力衰竭病人預后產生影響,IFI水平較高時可反映病人的全身炎癥反應增強和免疫功能減弱,預后不良可能性大。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討了炎癥與心力衰竭病人骨骼肌萎縮和臨床預后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炎癥可能是促進老年心力衰竭病人肌肉萎縮的重要原因,這可為老年心力衰竭肌肉萎縮臨床防治提供參考。而且炎癥也可對老年心力衰竭病人預后產生影響,增加心力衰竭病人不良預后的風險,IFI是一種新的、獨立的預測老年心力衰竭病人預后的指標,而其檢測成本低,易獲取的特性,使其可能在未來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宣凡馨,李崢,康曉鳳,等.心力衰竭患者癥狀群的縱向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12(18):334-337.
[2]" LLOYD-JONES D,ADAMS R,CARNETHON M,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J].Circulation,2009,119(3):480-486.
[3]" 王宇朋,王萍,李虹偉.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9(12):1342-1344.
[4]"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心衰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衰專業委員會.《2018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9,31(6):84-88.
[5]" 王彥,王彥文,鄭智堯,等.治療前系統免疫炎癥指數與食管癌患者預后關系的meta分析[J].華西醫學,2019,34(3):315-321.
[6]" 胡盛壽,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9,34(3):209-220.
[7]" 王華,楊杰孚.關注理念創新 強調早期預防——2016 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解讀[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6,31(13):14-15.
[8]" PHILIPPOU A,XANTHIS D,CHRYSSANTHOPΟULOS C,et al.Heart failure-induced skeletal muscle wasting[J].Current Heart Failure Reports,2020,17(5):299-308.
[9]" 信栓力,焦鳳輝,常超,等.肌少癥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及心功能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9,18(8):751-755.
[10]" VON H S.Muscle wasting and sarcopenia in heart failure: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J].ESC Heart Failure,2018,5(6):1074-1082.
[11]" SAITOH M,ISHIDA J,DOEHNER W,et al.Sarcopenia,cachexia,and muscle performance in heart failure:review update 2016[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7,238:5-11.
[12]" ZIZOLA C,SCHULZE P C.Metabolic and structural impairment of skeletal muscle in heart failure[J].Heart Failure Reviews,2013,18(5):623-630.
[13]" 張聰聰,陳博雅,程乃萱,等.AKT/FOXO1信號通路在心力衰竭小鼠骨骼肌萎縮中的作用[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8,37(1):60-65.
[14]" 郝媛媛,胡石甫.曲美他嗪聯合八珍湯治療老年慢性心衰合并肌少癥的臨床效果[J].內蒙古中醫藥,2021,40(3):57-58.
[15]" 孔梁好,張先舟,莊昊,等.系統免疫炎癥指數與膽囊癌患者預后的相關性[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9,25(12):894-898.
[16]" COLLAMATI A,MARZETTI E,CALVANI R,et al.Sarcopenia in heart failure: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J].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2016,13(7):615-624.
[17]" CASTILLO E C,VZQUEZ-GARZA E,YEE-TREJO D,et al.What is the role of the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art failure?[J].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2020,22(11):139.
[18]" YANG Y L,WU C H,HSU P F,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 predicted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20,50(5):e13230.
[19]" DEY S,KASHAV R,KOHLI J K,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predicts poor outcome after elective off-pump CABG:a retrospective,single-center study[J].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2021,35(8):2397-2404.
[20]" 黃麗,齊潔,崔建國,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慢性心力衰竭急性發作患者院內死亡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20,36(2):138-142.
[21]" 陳紀燁,馬度芳,王永成,等.免疫炎癥反應在心力衰竭心肌纖維化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0,36(20):2534-2539.
(收稿日期:2022-02-18)
(本文編輯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