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著名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以真實調查數據與案例為證,揭露了20世紀60年代工業時代化學藥劑濫用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ㄟd通過“明天的寓言”“生命之網”等隱喻,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和過度技術化的觀點,肯定了生態正義與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為全球環保運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ㄟd強調,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而脆弱的網絡,人類與萬物共生于此,任何環節的破壞都將對整個系統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因此,她呼吁人類應摒棄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尋求技術生態化路徑,實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基于此,文章對卡遜的《寂靜的春天》進行深入研究。方法:文章基于生態學視角,分析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蘊含的生態意義。結果:研究發現,《寂靜的春天》在當時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反響,即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提醒人們保護環境,共同守護地球家園。結論: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深入剖析卡遜的生態哲學思想,對于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具有不可估量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 《寂靜的春天》;生態文學;生命共同體;生態中心主義
中圖分類號:I712.06;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1-00-03
1 作品簡介
《寂靜的春天》由著名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所著,于1962年問世??ㄟd以深厚的生物學造詣、翔實的數據支撐和鮮活的案例,對當時大規模使用的滴滴涕等化學農藥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進行了深入且嚴肅的科學探討。她不僅旗幟鮮明地批判了經濟利益至上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還將自己的環境正義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傳遞給大眾。《寂靜的春天》的出版,無疑為公眾敲響了生態警鐘,為現代環保運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堪稱先驅之作。蕾切爾·卡遜作為20世紀歐美生態文學的代表作家和現代環保主義的先驅,作品和思想在當時產生了深遠影響,時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時刻提醒人們保護環境,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 生態文學
《歐美生態文學》一書將生態文學定義為“以生態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文學。生態責任、文明批判、生態理想和生態預警是其突出特點”。生態思想的核心是“生態系統觀、整體觀和聯系觀。生態思想以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和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和終極標準,而不是以人類或任何一個物種、任何一個局部的利益為價值判斷的最高標準”[1]。生態文學從來不只是對自然的抒情,有著非常鮮明的行動感和介入精神。事實上,它把對人類文明的反思作為核心,特別是將對工業文明的批判與對資本主義制度所依附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批判放在首要位置。
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生態危機相伴而生,生態文學亦隨之興起。然而,在作家群體中,除少數真正投身生態研究與保護的先鋒外,多數人都享受著工業文明帶來的利益。這種背景使他們在生態文學中對人類文明的批判顯得力不從心。在現有的生態文學作品中,生態思想的傳達方式可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選取與城市文明相對隔絕的空間,如描繪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借由樸素的自然觀念表達對自然和簡約生活的渴望,展現與主流文明歷史迥異的生活方式。這種手法試圖通過萬物有靈論來擺脫人類中心主義,但在審美層面的合理性難以掩蓋其干預現實有效性的不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其作為生態文學的地位。此類作品固然包含眾多經典,但它們在讀者心中引發的共鳴與現實中破壞環境的始作俑者之間存在錯位。首先,能夠深入閱讀并受到觸動的讀者群體,與那些真正主導破壞環境的群體并不重疊。其次,作品中懷舊的美學特征和悲劇氛圍過于理想化,難以使讀者將其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更為關鍵的是,工業生產被用來“偽飾”一種看似古樸自然,實則奢侈浪費的生態美學。這種表面化的審美欣賞和模仿,無形中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提供了合理性背書。
在生態文學的另一個分支中,對特定技術或現象的批判性探討占據重要地位。例如,被譽為生態文學經典的《寂靜的春天》,切入點僅是化學農藥的濫用,但卡遜圍繞農藥濫用,敘述其對自然界的種種危害。這部作品不僅引起了廣泛關注,而且觸動了全球讀者的心靈,使他們了解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然而,要創作出如此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并非易事,因為它要求作家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深厚的專業素養以及獨特的生活經驗。以卡遜為例,她作為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具備大多數現代作家所不具備的專業背景,這進一步彰顯了生態文學創作的難度與獨特價值。
3 生命共同體
小說開頭講述了一個“明天的寓言”,在寓言中有一個村莊,村中自然萬物和諧共存,作者巧妙運用“所有生物”和“和諧共處”這類表述將人類化為自然的一部分,但是有一天死神降臨,村莊因此變得毫無生機,再也沒有了春天的活力與生機。她隨后補充道:“這個城鎮并非真實存在,但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有成千上萬個類似的地方?!保?]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卡遜將地球上的水、土壤和植物描述為“綠色的斗篷”,并稱它們與動物是“生命網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個網絡中,植物與地球之間、不同植物之間,以及植物與動物之間,都有著緊密而重要的關系”。自然界的這些關系不斷交叉,就形成了卡遜所說的“網絡”。
自然作為生命交織的紐帶,將人類置于一個與動植物共生共榮、不可分割的生態網絡之中。卡遜摒棄了傳統以人類為中心的觀念,將人與自然以及自然中的萬物視為緊密相連、互動和諧的整體。在這一生態網絡中,人類與土壤、空氣、水等自然要素彼此依賴。因此,卡遜倡導人類持謙卑之心,善待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尊重和關愛“生命之網”上的每一個生命體,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卡遜強調了共同構成地球生態系統的水、土壤和植物等自然要素的重要性。她認為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共同維持著生態系統的平衡,滋養著萬物,包括人類。人類與其他生物都是這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享有自然賦予的資源,并彼此依賴。她強調人類應具有危機意識,認識到自身行為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在地球這個“生命之網”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破壞都會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卡遜倡導摒棄人類自我中心的傳統思維,采用生命共同體的全新視角,唯有如此,才能緩解人類面臨的環境挑戰。她進一步指出,人類與其他生物是休戚與共的共同體,共同承擔著維護生態系統健康與平衡的重任。這種全新的觀念不僅凸顯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性,而且彰顯了人類在全球尺度下所肩負的責任與擔當。
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卡遜借助豐富的實例,深刻揭示了化學藥品對生態環境體系的沖擊。她明確指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化學品正悄無聲息地破壞環境內部原本的物種平衡。她強調,生態系統并不是靜態的,人類活動在影響自然的同時,最終都將以某種方式反作用于人類自身??ㄟd警告我們,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身處的是一個生物關系錯綜復雜的世界,各種關系彼此交織、相互影響。因此,在評估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時,必須全面考慮生物間的相互關系。她進一步指出,我們面臨的挑戰并非僅限于保護某一生命個體,而是要維護整個生物圈的和諧與完整。這要求我們謹慎評估自己的行為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的長遠影響。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逐步接近并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ㄟd的這些論述,深刻反映了生命共同體的核心理念,即所有生物相互依存、緊密相連。作為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人類肩負著維護這一共同體穩定與繁榮的重任。
4 生態中心主義
“我們在自然中行走,就像一頭大象走進了一個滿是瓷器的房間”,這是卡遜引用荷蘭科學家C.J.布里耶的話對農藥使用的評價。在這里,自然被比作“一個滿是瓷器的房間”,凸顯了其脆弱性,而人類被比作“一頭大象”,在瓷器環繞的房間內肆意穿梭,行為無度。借助這個比喻,卡遜強烈譴責了人類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惡行。
“為了解決人類與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家園的問題,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方法?!笨ㄟd以“地球是家園”的隱喻,將地球構想為人類與萬千生靈共享的溫馨居所,呼吁人類以地球居民的身份,自覺承擔起守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職責與使命,積極采取行動,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在書中,她揭示了科技進步對生態環境構成的威脅,深入剖析了科技產品對土壤、水及植被等自然資源的危害。然而,她并未全盤否定技術的正面貢獻,相反,她倡導開辟一條既滿足人類社會進步需求又兼顧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最終實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在最后一章中,卡遜提出運用科學技術恢復自然生態的方法。傳統技術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過于巨大,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也對生態圈的繁榮穩定構成了威脅。但我們不能抑制技術的發展,因此要尋求與技術的共存之道,發展生態化的技術,這也是生態學向人們提出的要求[3]。在此過程中,技術生態化的推進,一方面強調將生態學的理念深植于技術設計與管理的各個環節,另一方面,其也呼吁在相關技術政策的制定與戰略規劃中明確彰顯這一生態導向,以實現技術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這意味著我們應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關注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努力引導技術朝著更加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冒著如此多的風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自然,卻未能實現我們的目標……昆蟲已經找到了躲避化學攻擊的方法。”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人類試圖用化學藥劑滅絕昆蟲。但“化學控制的方法頂多是一個權宜之計,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卻殺死了林間河水里的魚,給昆蟲帶來災難,破壞了自然控制和我們試圖引進的生物控制”[4]。在卡遜看來,用化學農藥解決蟲害無異于飲鴆止渴,“明天的寓言”正是她對人類的警告。因此,她提出了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方案——生物防治。人類可以嘗試運用科技,調節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其有利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但絕不能粗暴介入,摧毀整個生態系統。科學技術不僅應該用于造福人類,更應該用于保護自然[5]。
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如原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們對自然懷敬畏之心,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關系,人類的生存高度依賴自然環境。然而,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這種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賦予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往往被濫用。人類開始過度自信,認為可以隨意支配自然,甚至將自己視為宇宙的主宰。對資源肆無忌憚的開發和利用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導致生態系統逐漸陷入危機。盡管依托現代科技手段研發的化學藥品等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也嚴重污染了河流和土地,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ㄟd指出,這種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它使人類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忽視了生態破壞的嚴重后果。因此,她堅決反對將人類視為宇宙萬物的主宰,并提倡樹立以生態為中心的觀念,即生態中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強調尊重和保護自然,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6]。
5 結語
在《寂靜的春天》中,卡遜以翔實的數據與生動的比喻,深刻揭示了追求經濟繁榮過程中濫用化學農藥的嚴重后果,進而引起社會對生態危機的廣泛關注??ㄟd巧妙地運用了“明天的寓言”與“生命之網”等隱喻手法,激起讀者的生態保護意識,同時警醒世人持續濫用化學農藥可能導致的災難性后果。通過將復雜的科技知識轉化為易于理解的語言,卡遜促使社會各界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倡導尊重與敬畏自然,摒棄人類中心論的狹隘視角。這些隱喻不僅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還在科學與大眾之間架起了橋梁,對全球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11.
[2] 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許亮,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128.
[3]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出版社,2000:82.
[4] 曾繁仁.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M].長春:吉林出版社,2003:320-321.
[5] 方康力,劉承宇.生態文體學:文體研究的生態學視域:以生態小說《寂靜的春天》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71-74.
[6] 林立峰.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環保語篇分析:以《寂靜的春天》為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5):71-76,87.
作者簡介:徐墨河 (2000—),男,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