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延續發展中華文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新形勢下,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機統一,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深入挖掘中華美育內涵,強化文化自信,以浸潤式方法踐行美育,構建教育新路徑,積極開展并深入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肩負的重要職責。方法:文章基于“木”之隨想教學案例,分析與闡述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學,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創新。結果:要將美育融入日常教學中,通過漸進式滲透,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情感體驗,從而滋養其內心,激發其創新潛能。結論:應注重培養高素質人才,不僅要保證人才具備職業技能,也應注重提升其文化素養。特別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的院校,更應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中,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122;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1-0-03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強調:“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作為歷史文化的基石,延伸至未來交匯之處,是聯系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橋梁。美育的提升超越了民族繁榮的單一考量,深度關聯著全人類社會生活質量的提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與創新能力。美育通過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形式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美學特質來實現教育目標[1]。藝術實踐本身就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等同于藝術教育。美育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占據核心地位,不可或缺。
1 實施背景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且不斷演變,內涵豐富。在古老的文獻和詩詞中,“木”字的身影猶如滿天繁星,無處不在地閃爍著。《管子·權修》的警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強調了培養人才的長遠意義,超越了物質建設。在古代,木鐸與金聲并舉,象征著悠揚動聽的樂音,體現了當時的文化特色。古代文獻記載,鐸這一傳統器物源自遠古的夏商時期,其金屬結構獨特,能奏出悠揚的樂章[2]。《論語·八佾》云,“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意思是時局紛擾日久,上天特地讓孔子作為撥開迷霧、啟迪世人智慧的神圣木鐸。這句話表達了對孔子的深深敬仰,將孔子視為應對道德滑坡時期的啟示者,致力于推廣和實踐仁愛與道義。在古代文化中,木鐸被視為文明的象征,主要用于傳達官方的政令;金鐸則象征著軍事力量,專為軍事指令和調度服務。孔子以傳遞智慧的木鐸比喻自己,強調自己肩負啟蒙大眾的重要職責。孔子一生專注于教育事業,因此,木鐸這一符號頗具深意,它的木舌仿佛象征著教育者的教誨之職。北京師范大學獨具匠心地選擇了木鐸作為校徽標識,這一設計深刻體現了學校的教育理念,象征著智慧的啟蒙,強調其肩負的社會責任,完全契合高等教育追求真理、培育人才的核心價值。在《詩經》中,“木”這一意象具有豐富的內涵,如“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象征堅韌與和諧。對其進行現代解讀,可表達為“祝您如同君子般溫文爾雅,福澤深沉,常伴左右”。我們可以從《詩經·樛木》的名句中汲取靈感,“培育君子如培育樛木,需以柔韌之心耐心塑造”,字里行間充滿了頻繁互動所引發的深度交流和情感共鳴[3]。
2 主要目標
美育的核心目標在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鼓勵他們深入探索和體驗美的內涵,以培養他們獨特的藝術欣賞能力和深層次的美學素養。教育的核心在于情感的引導,教師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逐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與批判能力,讓每個個體由衷地珍視美好,全面發展其人格特質,擁有多元化的興趣愛好,并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不僅有利于個人的成長,還是社會全面繁榮的源泉[4]。教師要通過富有創意的肢體教學方式,深入挖掘和展現“木”字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們深入理解與欣賞漢字藝術;不斷嘗試新穎的教學策略,強調對漢字美感的感知,并積極鼓勵學生們發揮創新思維,點燃思考的火花[5]。
3 實施內容
3.1 課前準備
第一,準備扇子、水袖、劍等道具。
第二,搜集整理與“木”字相關的詩詞。
3.2 課堂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通過對與“木”字相關的古詩句以及傳統文化的學習,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解讀與認知能力。
第二,能力目標。讓學生利用肢體書寫“木”字,提升學生的舞蹈表現能力,激發學生對另一種漢字學習模式的興趣。
第三,情感目標。用漢字的解讀方式激發學生編創舞蹈作品的熱情,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使其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3 實施過程
第一,課前導入。解讀漢字“木”的文化內涵。
第二,內容闡述。圍繞漢字“木”編創舞蹈,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對舞蹈編創概念有新的認識。表現經過美化的、極富感情色彩的動作,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用身體語匯表達感情。該課程分為兩大板塊:第一個板塊是以漢字“木”的筆畫為主線,以地面為紙,用原場步的流動在地面寫“木”字,啟發學生將其舞蹈化,加入3種不同維度的舞蹈動作和造型表現“木”,啟發學生將四小天鵝的造型變換成“木”字,用鏡面雙人舞的流動表現“木”的筆畫。最后將所有的“木”字筆畫動作連接在一起,以古典音樂為背景展示。第二個板塊是引導學生思考幾個帶“木”字的詞語,并聯想不同的舞蹈種類表現。由教師給學生分組或者學生自由組合,每組根據自己聯想到的詞語準備8個八拍的動作配音樂展示。延伸學生們所想的“木”字的詞語的文化內涵,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將其創意用8個八拍的舞蹈動作配音樂展示。
第三,具體過程(見圖1)。
第一個板塊以4人為例。
(1)以身體為毛筆,用腳步在地面書寫“木”字。
(2)每人一個八拍的“木”字筆畫動作(分單、雙手),同時加入3個維度空間。
(3)寫“木”字游戲,借鑒寫“王”字游戲,將其舞蹈化。
(4)用腿按筆畫順序寫“木”字,并將其舞蹈化。
(5)借鑒四小天鵝的隊形,加入雙人舞編舞鏡面技巧,4人協作,在地面寫“木”字。
(6)用音樂將所有編創動作串聯起來。
第二個板塊。
首先,每人聯想一個帶“木”字的詞語。教師以“木棉花”為例,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解讀。
(1)木棉花的花語是“珍惜眼前的幸福”,這種幸福不限于愛情,也可以是友情,引導學生用女子雙人舞的舞蹈形式表現。
(2)此花不需要綠葉陪襯,孤傲綻放,引導學生運用漢唐水袖編排動作。
(3)天空中的云朵像木棉花一般,引導學生以膠州秧歌為主,運用道具扇子進行編排。
(4)引導學生運用音樂《木棉花開》編創少兒舞蹈。
接下來,由學生自主聯想有關“木”字的詞語,領會詞語的內涵,并編創舞蹈(見圖1)。
第四,最終環節即舞蹈作品展示。通過第一個板塊的學習,編創了一個以肢體語言書寫“木”字的舞蹈作品;在第二個板塊的學習中,學生自主編創了漢唐水袖舞、膠州秧歌、現代舞、當代舞、少兒舞等舞蹈形式,運用了扇子、劍、水袖等道具。
第五,總結與評價教學過程及最終舞蹈作品展示過程的優缺點,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案例的完整度。
4 成效
在教學初始階段,教師作為主導者,進行深入講解,學生則作為積極的輔助參與者。教師運用別具一格的手段,通過剖析漢字“木”,并結合富有表現力的肢體動作,點燃了學生們對舞蹈藝術的熱情,更深化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相互穿插。在課堂互動中,學生們以小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這不僅讓他們有機會展現個人才能,還有效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與協同工作技巧[6]。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結合科學的評估體系,顯著激發了學生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起初,他們處于被動狀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變得積極主動,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對教師的信任度也顯著提升。教師的鼓勵與積極評價促進了這種樂觀教學環境的形成,從而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深入探討“木”這一主題,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欣賞能力,以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加自如地創造和領略藝術之美。
5 反思
舞蹈教育在增強學生自信心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小覷。筆者專注于構筑深厚的師徒聯結,特別注重對學生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培養。例如,對膽小的孩子充滿熱情,積極贊賞他們每一點微小的進步,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力。細致入微地觀察他們各自的優點,并在恰當的時機予以贊揚,以推動他們在學習舞蹈藝術的征途中穩健邁進[7]。筆者著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通過藝術教育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獨到的審美視角以及獨立、自信的個性特質。在教學中,注重基礎舞蹈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強調平衡訓練而非過度追求單一的技術細節,如避免片面強調腿部柔韌度或腰部力量的極限提升。通過適度的身體柔韌性訓練,提升身體姿態的優美度,同時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和自我調控能力。通過這種體驗,學生的協同工作能力、藝術審美敏感度以及創新思維將得到有效提升。筆者致力于設計與學生相適應的學習課程,適度降低挑戰性,以便他們在屢次取得成就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產生滿足感[8]。例如,創新的舞蹈編排和音樂模仿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們的進取心,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協助他們克服自我懷疑的心理障礙。通過持續不斷的教學強化,學生們不僅深化了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而且藝術修養得到了明顯提升。
6 結語
本研究運用“木”之隨想教學案例,通過不同的舞蹈形式與肢體語言,將“木”的不同寓意展現出來。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挖掘漢字之美。通過對該教學案例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可以通過高校教師輔助中小學舞蹈課堂的路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使之在不同層面的舞蹈教學中得到運用。當然,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未來需要不斷發現漢字之美,并將其運用在舞蹈教學中,以舞蹈的形式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 劉艷紅.淺談舞蹈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J].大觀周刊,2011(32):201.
[2] 洪魯魯.教師專業化視野下的教師實踐智慧探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24:5-10.
[3] 陳航航.當下我國初中音樂教材倫理內容的思考[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24:12-13.
[4] 陳麗華.舞蹈教育對青少年美育的作用分析[J].戲劇之家,2017(19):198.
[5] 盧昌杰.《論語》修身論[J].青年文學家,2017(29):7.
[6] 徐慧琳.淺析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模式[J].北方音樂,2015,35(23):174.
[7] 黃沛舜.舞蹈中的藝術材料[J].黃河之聲,2011(8):29.
[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河南文史資料 第29輯[M].鄭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9:78-80.
作者簡介:徐婧文 (1988—),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