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在美育浸潤視角下,以?“非遺”苗繡工坊建設服務產品設計專業和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探索以?“非遺”美育浸潤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幼兒美育、社區美育和國際文化交流,多方位實現?“非遺”普及性傳承。方法:以美育為導向、以創新傳承為目標,建設?“非遺”苗繡工坊,構建?“非遺”苗繡“染—織—繡”實訓場地,結合?“非遺”展陳、設計展銷功能打造?“非遺”復合型工坊。讓“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共研共建?“非遺”苗繡課程及教學資源,為?“非遺”美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提供指導。師生共同研發?“非遺”美育類文創產品,將?“非遺”苗繡資源轉化為苗繡美育產品,并設計相應的研學體驗活動。培育師生成為?“非遺”苗繡文創的設計者、苗繡技藝的傳承者,服務校園文化建設、幼兒美育、社區美育和國際文化交流。結果:以大師引領、企業協同、師生共建打造復合型功能的?“非遺”苗繡工坊,以工坊為載體?培養“非遺”文創設計人才,讓?“非遺”浸潤校園文化建設,達到以美育人、傳承?“非遺”技藝的目的。結論:高校?“非遺”藝術工坊建設,應充分發揮各專業的優勢,校企深度合作推動產教融合,并將?“非遺”大師技藝傳授融入美育課程與實踐活動之中,以美育浸潤落實人才培養,實現?“非遺”創新傳承。
關鍵詞:苗繡;美育;" “非遺”工坊;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3.6;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1-0-03
1 建設背景
鴿子花開?“非遺”苗繡工坊依托貴州省職業教育興黔富民行動計劃黔匠工坊項目,于2021年建設至今,已被納入學校常態化建設的藝術實踐工作坊。由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產品藝術設計專業主要負責,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松桃苗繡省級傳承人石麗平及貴州省松桃梵凈山苗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是校內具有復合功能的?“非遺”苗繡傳承體驗工作坊。工坊取名為“鴿子花開”,旨在與“鴿子花·松桃苗繡”文化品牌深度合作,將?“非遺”苗繡技藝融入人才培養、以美育人的過程中,讓設計創新、傳統技藝與新思維碰撞出新的花朵。
“?非遺融入高校美育可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1]因此,工坊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能夠兼顧苗繡傳承與設計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傳承貴州?“非遺”苗繡技藝為主要目標。與企業、傳承人深度合作,探索貴州?“非遺”苗繡在職業教育中發揮人才培養作用的路徑,打造“非遺”傳承與創新卓越人才培養?鏈條,以設計創新助力傳統手工藝現代化轉型與傳承,以美育人構建?“非遺”傳承新模式,完善文化價值鏈。
2 主要做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觀察、理解和創造,承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具有多樣的審美形式。”[2]鴿子花開?“非遺”苗繡工坊充分考慮地域文化特點、聚焦貴州苗繡技藝,貫徹落實創新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美育的實踐路徑。主要以空間構建、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設計研發、?“非遺”研學多線并進的方式進行美育融合構建,具體采取以下幾種做法。
2.1 優化教學實訓場地建設,構建?“非遺”傳承復合空間
工坊占地約700平方米,在建設初期,按照貴州苗繡“種—染—織—繡”的制作流程建設教學使用的微型染料種植園及染藝實訓室、刺繡實訓室。這為師生在工坊教學實訓中體驗?“非遺”苗繡生態制作的全過程提供了保障。
工坊按照產品設計工作流程和美育研學需求,建設了?“非遺”設計工作室、?“非遺”文創商店和?“非遺”展陳空間。師生在工坊教學實訓之余組建設計團隊進行產品開發、生產與售賣。展陳區域展示陳列貴州?“非遺”手工藝作品及師生研發的優秀?“非遺”文創產品,直觀呈現貴州苗繡的精湛工藝和繡品紋樣,有利于師生汲取優秀設計作品經驗。多方位打造?“非遺”傳承“教學+展示+體驗”的復合空間,真實還原?“非遺”技藝操作場景,營造良好的氛圍。靈活多變的功能分區能滿足不同水平學生學習和體驗?“非遺”的需求,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讓“非遺”與美育浸潤在教學實訓過程中。
同時,加強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外染料種植基地,為教學實訓、研學體驗提供植物染料和教學使用的染料植物樣本。還要派專員到校進行染料養護培訓、染料種植技術培訓。在教師的監管下,學生可參與校內染缸染料的日常養護工作。依托染料種植、制作、養護等,自然而然地開展相應的教育工作,讓學生對?“非遺”技藝中蘊含的生態理念與自然之美產生直觀感受。
2.2 以研究推進教學資源及教學團隊建設
教學資源建設方面,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分類研究貴州苗繡技法,整理貴州各地苗繡代表性技法,拍攝苗繡技法教學視頻。通過走訪參觀傳承人收藏和參加村寨趕集的方式拍攝收集貴州苗繡樣品,整理研究貴州的苗繡紋樣。按照苗繡紋樣內容分類,總結紋樣寓意,提取紋樣線稿與彩色稿,形成可供教學展示和設計參考應用的貴州苗繡紋樣圖庫,并制作成冊。根據苗繡操作流程進行可視化圖解,并編寫貴州苗繡技法手冊,以為苗繡教學及研學活動提供苗繡技法流程圖參考。整理苗繡種染織繡制作流程、刺繡技法及紋樣,按照項目化教學模式分解苗繡制作流程及對應的教學任務,編寫《貴州苗繡》校本教材。
整合資源構建苗繡技法課程,并納入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基礎課模塊,撰寫相關課程標準及教學計劃,保證專業學生準確掌握貴州苗繡技法,并能進行相應的創作。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構建苗繡技法公共選修課,以欣賞苗繡作品、了解苗繡制作工藝與苗族文化、實訓制作苗繡繡品等模塊開展教學,實現苗繡的普及與傳承,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
同時,建設苗繡教學資源網站,以豐富的苗繡圖片與視頻資源再現?“非遺”技藝之美。學生可登錄網站欣賞貴州苗繡精品、苗繡文創產品,了解苗繡知識及苗族文化,查閱工坊苗繡研究相關資料,突破?“非遺”傳承的地域壁壘,為專業學生與非專業學生提供了解與學習貴州苗繡的窗口。以多維度的資源建設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并輻射校內各專業的美育教學。
教學團隊建設方面,邀請傳承人為教師開展貴州苗繡技藝培訓,讓教師掌握苗繡技藝,并能熟練應用到教學中。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學習了解苗繡旅游文創產品制作工藝,掌握先進生產設備操作方法,與企業共同探索技術賦能苗繡生產下的旅游文創產品設計研發思路,提升教師團隊的專業技術能力,掌握行業先進技術。
2.3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崗課賽證融通
根據工坊建設目標優化產品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分段式多元評價標準,形成每個階段都有教師、學生、企業/傳承人三方參與的專業課程評價體系。充分分析學情,總結教學經驗,構建“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增值評價”三維度的人才評定方法,讓學生時時有反饋、處處能提升,以培養優秀的?“非遺”文創設計人才。以苗繡技法、刺繡創作、文創設計課程為試點對象,推進課程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夯實學生的苗繡技藝技能基礎,同時提升學生的苗繡設計創作能力。結合貴州民藝企業的崗位實際需求、技能大賽(貴州特色項目——苗繡)賽事標準、教育部認定的相關賽項比賽要求、1+X數字創意建模證書要求,推進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改革。
2.4 項目式教學落實設計研發
工坊內設立?“非遺”文創設計工作室,組建設計團隊,依托產品設計專業項目化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企業專家/傳承人為指導,三方協作的模式研發?“非遺”文創產品。將校企合作項目融入課程教學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設計項目。以行業標準為指導,引入企業新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圖形紋樣生成和數碼印染工藝、機繡紋樣設計與手繡技法融合研發文創產品。在研發過程中,充分發揮工坊教師團隊的研究能力,帶領學生深挖貴州?“非遺”苗繡的文化內涵。在產品設計概念、產品制作工藝、產品樣品匯報階段,傳承人與企業專家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讓學生在設計研發過程中獲得真實且專業的反饋,并切實感受?到“非遺”匠人與行業專家的工匠精神。同時,校內以學生為售賣主體,打造文創市集和文創商店等售賣文創產品,校外則組織學生參與商業市集,在真實的市場中檢驗文創設計成果。兩者有機結合,能夠提升學生對市場的把控能力,達到對接產品設計與市場需求的目的,讓學生不僅會設計,還懂營銷。最后,篩選優秀項目推進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通過指導學生參與?“非遺”文創產品研發全過程,學生能夠深入學習?“非遺”技藝,用設計思維推動?“非遺”創新,企業導師指導與產業對接,從而讓學生由?“非遺”學習者逐步轉變成?“非遺”傳承的實踐者,并用設計創新為?“非遺”傳承注入活力。
2.5 多元方式傳承?“非遺”苗繡
工坊主要從展覽、講座、培訓及體驗四個方面入手傳承?“非遺”苗繡,在服務專業教學實訓的同時,推動?“非遺”普及性傳承。首先,定期舉辦?“非遺”主題展覽,依托工坊團隊成員對苗繡及相關?“非遺”研究成果、設計團隊設計成果及工坊收藏的民藝精品舉辦相關主題展覽,讓校內師生通過工坊教學實訓及體驗更深入地了解相關知識,感受貴州民族美學。同時,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或技能大師舉辦講座與培訓,學生能與傳承人面對面交流,直觀感受指尖技藝的魅力,學習?“非遺”技藝,培養工匠精神。其次,校團委、工會多方聯動,開展?“非遺”體驗活動。聯合校園藝術活動月開展系列?“非遺”技藝和文創設計競賽,如校級苗繡技能大賽、?“非遺”文創設計大賽等,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創意,創新傳承?“非遺”,以多種形式讓?“非遺”融入師生的課余生活。
“克服固有學科的視角局限,提倡學科之間的相互想象,嘗試以他人視野觀測自身局限并探尋可以賦能的新資源,是當下美育學科交叉共建的協同目標之一。”[3]因此,工坊將體驗活動看作無形產品,以設計的思路創新?“非遺”傳承體驗模式,將美育觀念與產品設計融合,開發針對不同人群的?“非遺”苗繡體驗活動。分析學校周邊環境與學校專業群特征,發揮教育類專業優勢,組建學生社團,整合各專業學生進行跨學科合作,共同設計體驗活動。邀請美術教育專業教師與產品設計專業教師共同指導,以課程設計思路構建活動,針對活動設計相應的苗繡體驗玩具或體驗材料包。通過“課程+活動材料包”的形式在學校周邊社區與幼兒園開展?“非遺”苗繡兒童美育體驗活動。結合幼兒園主題活動開展苗繡體驗,按照幼兒年齡分段提供不同材料和難度的苗繡體驗。與社區攜手開展常態化美育活動,設計以?“非遺”苗繡為主題的系列美育活動,從對苗繡紋樣的普及教育、繪畫實踐到苗繡技法的體驗,達到傳承與推廣“非遺”苗繡的目的。
在國際交流方面,依托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平臺開展體驗活動。通過將?“非遺”體驗與文創制作相結合,外賓能在體驗?“非遺”技藝的同時,制作一件屬于自己的文創作品,達到工藝之美與實用之美相結合的目的。這種模式不僅能讓外賓獲得兼具美觀性與功能性的文創產品,還能充分感受到貴州獨特的文化魅力,有效強化“非遺”技藝與文化傳承效果。
3 建設成效
3.1 多元苗繡資源夯實美育基礎
工坊聚焦貴州?“非遺”苗繡建成校級苗繡技能名師工作室引領專業建設、深化苗繡研究,構建豐富全面的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線上建成苗繡圖片、紋樣圖稿、文創案例、苗繡技法視頻資源網站和在線苗繡課程,為師生提供苗繡學習平臺,讓他們充分認識和感受苗繡技藝之美。線下建成貴州苗繡紋樣圖冊、貴州苗繡技法手冊和貴州苗繡校本教材等,服務專業教學和公共選修課教學。豐富多樣的苗繡資源能夠夯實美育基礎,助力校內外?“非遺”苗繡美育課程和?“非遺”體驗活動的有效實施,讓師生在學習和體驗中生動直觀地了解貴州苗繡,有效傳承?“非遺”技藝。
3.2 “非遺”設計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工坊建設以產品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為核心,美育浸潤校園,并輻射周邊區域。初步形成“分段式培養、多元化評價”的?“非遺”設計人才培養路徑;形成“大師引領、企業參與”的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專業能力提升。專業學生的苗繡技藝和設計能力全面提升,并在省級專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中屢次獲獎。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有所提升。除教學實踐外,以學習與傳承并重的思想指導學生參與工坊?“非遺”傳承體驗活動。從協助?“非遺”美育活動實施到參與活動設計,再到獨立完成?“非遺”苗繡作品,讓學生不僅是學習者,還是?傳承“非遺”的實踐者。
3.3 師生共同融入美育實踐
工坊在不斷完善軟硬件建設的基礎上,以苗繡研究為中心,以文創設計研發及研學課程構建為手段,構建多元復合的?“非遺”傳承路徑,涵蓋從服務專業建設到覆蓋全校的美育課程與活動,讓校內師生積極融入?“非遺”美育實踐,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4 特色與創新
工坊以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為核心、以貴州苗繡技藝為主題,發揮校內各專業優勢,開展跨學科合作,協同創新,以學科美育促進專業人才培養。通過多方參與構建“?非遺美育”的傳承體驗模式,運用系統美育觀設計開展?“非遺”苗繡傳承體驗活動。參照研學課程的理念研發?“非遺”苗繡研學活動及?“非遺”苗繡體驗材料包,著重強調?“非遺”體驗過程中的美育意義。深度挖掘?“非遺”苗繡技藝流程,并運用可視化設計與多媒體技術數字化傳承和傳播?“非遺”苗繡技藝,運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構建“非遺”苗繡美育課程。最終達到全方位推進“非遺”苗繡活態傳承的目的。
5 結語
在美育浸潤視角下,高校藝術實踐工作坊建設應當聚焦地方文化特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美育建設中,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屬性和美學特性。另外,還要用跨學科融合的思維構建工坊建設內容,強化美育師資隊伍建設,以大師引領、企業指導多方協作的方式推動專業人才培養。以設計創新與研學體驗相融合的方式探索美育實踐的多種手段,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鑒賞能力,使他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顧慧琳.非遺在高校美育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24(5):80-83.
[2] 金龍.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4(8):74-76.
[3] 周憲.美育的學科共同體及其想象力[J].美育學刊,2021(4):1-7.
作者簡介:晉張心筑 (1991—),女,講師,研究方向:設計學、“非遺”文創設計、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