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山東省蠶桑產業進一步發展優化,結合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實際情況,運用SWOT 分析法對蠶桑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詳細分析,總結出山東省蠶桑產業的優勢(S)、劣勢(W)、機會(O)和威脅(T),并將4 種要素進行交叉分析得出了SO、WO、ST 和WT 戰略。分析得出SO 戰略是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建議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資源和技術優勢,以及規模龐大的生產優勢區等優勢,同時注重長遠發展、克服劣勢,提高資源綜合開發能力,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加強優勢區域建設,提高帶動能力,做好蠶桑文化的宣傳,提高市場認知度。
關鍵詞:蠶桑產業;鄉村振興;SWOT;綜合效益;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S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95(2024)11-0145-06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411323
0 引言
我國是蠶桑絲綢文化的發源地,植桑養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 000 多年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2022 年我國蠶絲類產品(蠶繭、生絲、廢絲)產量4.76 萬t,占世界蠶絲產品總產量的70% 以上,在我國農業發展中有著突出的比較優勢和增產潛力,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發展蠶桑產業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滿足產業興旺的總體要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之一。山東省是我國繭絲綢產業發展的傳統大省,蠶繭、絲綢產品產量常年位居全國前列,有多個優質蠶絲、蠶繭產品的生產基地[1]。在我國東桑西移戰略的影響下,東部蠶桑產業逐步萎縮。盡管山東省蠶桑產業經歷了產業和區域結構的調整,產業逐步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化,但也出現了諸多問題,特別是近幾年蠶繭產量、桑園面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還暴露出蠶桑生產效率低、產品研發及科技創新能力欠缺、勞動力及技術推廣人員缺乏等問題,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本研究總結了山東省蠶桑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利用SWOT 分析法對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機會及外部威脅進行總結和分析,探究鄉村振興背景下蠶桑產業進一步發展優化的路徑,為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提供建議。
1 發展現狀
1.1 氣候生態條件適宜
山東省地處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1~14 °C;年平均降雨量550~950 mm,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平均日照時長2 300~2 890 h;無霜期180~220 d[2]。優越的氣候條件適合桑樹生長、營養積累,以及家蠶生長,氣候干燥使家蠶較少受病,全年均可飼養優質多絲量蠶品種。
1.2 蠶桑生產趨于穩定、優勢區域集中
山東省植桑養蠶歷史悠久,是全國優質繭絲綢的生產基地,是生產高品質生絲的大省[3]。在東桑西移戰略的影響下,山東省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有所減少,但經歷產業及區域結構調整后,蠶桑生產逐步趨于穩定。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山東省桑園面積由穩定3.0萬hm2 逐漸下滑至2021 年的2.7 萬hm2 并趨于穩定,如圖1 所示。蠶繭總產量由2012 年的3.36 萬t 下降至2021 年的1.11 萬t,年變化率?2.88%,自2017 年以來,蠶繭產量下降趨勢變緩,逐漸趨于穩定,并且在2021年恢復至2019 年同期水平,呈現出持續回升態勢,如圖2 所示。
經過10 余年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山東省蠶桑產業集中優勢區域變得更加清晰,蠶桑生產加工企業逐步發展壯大,生產規模效益凸顯[4]。據《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山東省蠶桑產業形成了兩大優勢區域,桑蠶生產集中在日照市、泰安市產業帶,兩市及所屬的縣(市、區)的桑蠶繭產量和桑園面積占全省的50% 以上,桑蠶絲產量可占全省的70% 以上;柞蠶生產的優勢區域主要集中在煙臺市、威海市和日照市,柞蠶繭產量可占全省總產量的95% 以上[5]。其中,山東省淄博市大染坊絲綢面料織造產能位居世界首位;山東省廣通蠶種集團年產桑蠶一代雜交種185萬張,是全國最大的蠶種生產企業;2019 年莒縣海通蠶絲綢有限公司的桑、繭、絲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生絲獲得全球有機紡織品認證。
1.3 蠶桑生產技術領先、資源優勢明顯
2002 年以后,受東桑西移戰略的影響,山東省蠶桑產業進入了生產及區域結構調整期,傳統人工勞作為主的生產方式逐步轉向利用自動機械輔助生產,部分地區實現了由糧桑兼作等副業生產轉向專業桑園生產[5-6]。山東省在桑樹育種、小蠶共育、大棚養蠶、自動化上蔟和小蠶人工飼料飼育技術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3]。目前主要研發推廣有桑園水肥一體化系統、桑園微耕機,桑園管理機械處于全國前列;全省多地形成了具有大棚條桑養蠶、養蠶消毒防病、自動上簇系統等技術的現代化省力高效植桑養蠶技術體系。
山東省植桑養蠶歷史悠久,桑樹和蠶種品類發展眾多。桑樹主栽有農桑12 號、農桑14 號、湖桑32 號和育711 等,桑樹品種趨向多元化發展,果桑、雜交桑、葉用桑等品種在生產基地均有栽培,多樹共存頗具成效[2]。在蠶種生產方面,山東省實施良種工程,主要選育了一些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昌盛、魯41×魯42、菁優×皓優優食一號,全省桑樹和蠶種良種覆蓋率達95% 以上。
1.4 消費需求提升、資源綜合開發潛力巨大
在網絡化、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對蠶桑產品的認知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隨著果桑產品、桑葉食品及藥物、蠶桑保健品等蠶桑副產品的開發,國內外市場對蠶桑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長。
傳統的養蠶繅絲只利用了蠶桑生物量的3%,剩余97% 的蠶桑副產品利用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而且蠶桑產業作為可持續產業,對生態影響極小,因此蠶桑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有著巨大的潛力[7]。根據《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 年)》的要求,充分開發桑枝、蠶沙、蠶蛹等副產品,重點開發果桑產品、桑枝食用菌等的生產技術,延長產業鏈條,結合蠶桑示范園區建設,開發蠶桑生態旅游、家畜飼養、桑園采摘等高效生態復合經營模式[5]。目前,山東省桑枝食用菌及蠶絲家紡已經實現產業化發展,以桑果酒、鮮桑果為代表的果桑產業;以桑葉茶、桑葉食品為代表的桑葉藥食產業;以飼料桑、生態桑為代表的桑葉飼料產業均在快速推進。
1.5 蠶桑文化產業發展潛力較大
山東省繭絲綢行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得天獨厚。山東省夏津縣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在2018 年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正式授牌,是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還成為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示范點,椹果文化節已舉辦十三屆;莒縣絲綢產業園重點培育絲綢文化、利用豐富的蠶桑資源優勢,向大眾傳播蠶桑、絲綢文化。《山東省“十四五”蠶桑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建設蠶桑文化產業園、特色小鎮,打造蠶桑文化旅游新業態,促進產業融合,拓展增收渠道,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發揮蠶桑產業的傳統技術優勢、挖掘和保護絲綢加工的傳統技藝及蠶桑民俗文化,以現代蠶桑產業為中心,以繭、絲加工、農事采摘和蠶桑文化園等的開發為基礎,發展蠶桑休閑農業,潛力巨大。
2 存在問題
2.1 蠶桑比較效益低
蠶桑產業較其他農業產業相比,生產規模小、養殖戶勞動強度大、規模化及產業化程度較低,產業的比較效益不占優勢。據《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截至2020 年底,山東省蠶桑養殖戶飼養蠶種獲取鮮繭的收益30 萬~ 40 萬元/hm2, 與種植蔬菜100 多萬元/hm2 的收入相比差距較大,蠶桑養殖多作為副業經營或將土地進行流轉經營,農民養蠶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所占比例持續走低,最高占比達59.30%,而最低僅19.52%[5]。
2.2 產業鏈延伸滯后、企業帶動能力較弱
山東省傳統的蠶桑產業發展模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有著數量眾多的大型繭絲綢生產加工企業,主營業務集中在絲綢加工、蠶絲被等低等級的蠶絲產品上,產品附加值較低,對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帶動效果有限。在對蠶桑資源的多樣化利用中,僅蠶絲被、桑枝食用菌形成產業化發展趨勢[8];以桑葉食品及飲料、桑葉茶等產品開發為主的果桑產業處于起步階段;以生態桑、飼料桑開發為主的桑葉飼料產業的發展緩慢;果桑產業多采用代加工的方式,生產規模較小、產品研發較慢、市場開拓滯后,未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造成對蠶桑資源的綜合開發及利用的能力較弱。
2.3 從業人員老化、科技創新推廣能力較弱
21 世紀以來,隨著山東省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勞動力加速向城市轉移,農業勞動力短缺嚴重。據《山東省桑蠶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山東省蠶桑產業從業人員中,40~50 歲占10%,50~60 歲占60%,60 歲以上占30%,40 歲以下的從業人員極少,并且高中以上學歷的僅占14%[2]。勞動者年齡過大影響著勞動生產率,并且年齡較大的勞動者普遍學歷不高,省力化養蠶機械的推廣使用受阻,制約蠶桑產業的快速發展。
山東省蠶桑產業在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第一,蠶桑產業科研資金投入較為匱乏,如山東省商務廳印發的《關于做好2022 年度繭絲綢發展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將省內8 家企業定為扶持項目企業,資助企業較為有限,對中小型絲綢加工企業的資金扶持存在缺口。第二,蠶桑產業科研隊伍人才呈現出總量不足且流失嚴重的問題,不少農業科研單位出現了年齡結構斷層;山東省內設有蠶桑專業的高校招生人數出現了大幅減少,由20 世紀80 年代的1 000 多人減少到目前的不足100 人,蠶桑產業后繼乏人[6]。第三,蠶桑產業科技創新體制不完善,存在著產、學、研脫節現象。
2.4 蠶桑產品價格波動頻繁,國內外市場競爭激烈
山東省蠶桑生產面臨著病蟲害、自然災害等因素所造成的生產風險,以及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上升所帶來的嚴峻挑戰[8]。生產經營風險大造成價格波動較為頻繁,蠶繭價格每隔3~5 年一個循環,每隔2~3 年出現價格波動[4]。特別是2020 年以來養蠶所需的桑苗、蠶種、肥料等生產資料供應出現問題,使得蠶繭和蠶絲價格波動加劇。據山東省蠶桑產業體系調研數據,2012—2021 年,山東省桑蠶統繭價格、柞蠶統繭價格均出現較大波動,如圖3 和圖4 所示。其中,柞蠶繭均價較桑蠶繭波動更大,2018 年下降到近5 年最低,為40 元/kg,僅兩年后又回升至80 元/kg 的最高位,波動幅度達到40 元/kg。2021 年在國際市場生絲需求恢復、國內消費需求回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全國繭絲綢出口回暖,桑蠶繭價格大幅上漲,最高達到61 元/kg,柞蠶繭也達到了80 元/kg,為2012 年以來的最高值[9]。
蠶桑產業屬于外向型產業,對海外市場依賴程度較大,也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根據中國產業研究院的統計,近些年國外的絲綢企業借助東南亞國家勞動力價格,以及土地相對豐裕的優勢,將部分訂單轉向其他國家生產,尤其是越南的絲綢加工業發展迅速,取得了大量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訂單,我國蠶絲綢產品面臨的國外市場競爭加劇[10-11]。
3 SWOT 矩陣分析
3.1 SWOT 矩陣建立
SWOT 分析是一種用于評估企業風險或產業增長中涉及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結構化規劃方法,它能夠明確主要問題的目標,并確定有利于或不利于實現該目標的內部和外部因素,已被廣泛用于多個領域[12-15]。
在對山東省蠶桑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后,總結出山東省蠶桑產業內部優勢(S)、內部劣勢(W)、外部機會(O)和外部威脅(T)的評估結果,建立SWOT 矩陣,并對矩陣中的各種因素進行相互匹配和綜合分析后,構建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戰略組合,如表1 所示。在SWOT 矩陣模型中,SO 戰略是發揮優勢、利用機會的增長型戰略,WO 戰略是利用機會、克服劣勢的扭轉型戰略,ST 戰略是發揮優勢、化解威脅的防御型戰略,WT 戰略是克服劣勢、化解威脅的抗爭型戰略[16]。其中SO 戰略的特點在于利用機會、發揮優勢,促進優勢向最大化效益改變,是4 大戰略中成本最低、難度最小的[17-18]。
3.2 SWOT 矩陣模型分析
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應該將SO 戰略作為主要發展戰略,因為山東省蠶桑產業有著適宜的自然氣候條件、先進的蠶種培育及省力化養蠶機械研發技術、規模龐大的蠶桑生產優勢區域,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良好,充分利用產業發展的外部機遇,可以促進山東省蠶桑產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此外,在采取SO 戰略的同時將WO 戰略、WT 戰略和ST 戰略作為產業的輔助發展戰略,認識到產業內部的劣勢、抵御發展過程中的威脅,取得長足發展。
4 優化路徑
4.1 提高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能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蠶桑資源的開發利用最重要的是能夠提高產業的比較收益,將蠶桑產業向林業、食品業、醫藥業、飼料業、飲料業和生物制品產業等行業的延伸,拓展蠶桑資源的醫藥、食品、生物用途,可以增加產業鏈價值。結合山東省在桑枝食用菌和蠶絲被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的現狀,應支持企業加快研發桑葉茶、桑椹酒、桑葉保健品、桑枝食用菌及飼料桑等效益較高的產品,打造特色的品牌,形成蠶桑新領域的產業鏈。蠶桑資源的綜合化利用還能夠降低產業面臨的風險,由傳統繭絲綢的單一發展模式向系列資源的多元化發展模式轉化,轉變產業重心,減少繭絲產品價格和消費需求出現波動對產業帶來的影響[2]。同時,要繼續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蠶桑產業技術創新團隊進行合作研究開發,加大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擴大國際交流合作,引進高端人才和技術,形成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的科技創新體系[19]。
4.2 加快蠶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先進技術的推廣使用
蠶桑技術的推廣,主要取決于各地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蠶桑產業推廣政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專業人才及資金投入缺一不可。應繼續完善有助于蠶桑先進技術推廣的政策體系,加快蠶桑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研究,積極發揮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特別是鄉鎮農技站、科技驛站、農業龍頭企業、專業生產合作社和蠶種場等的生產主體作用[9];推進企業與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合作,探索新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通過公司+生產基地+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企業能夠更便捷地提供技術支持,提高生產效率;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集中培訓蠶桑技術人員,特別是村內的技術人員,改善農村先進技術推廣慢的問題,為蠶農提供更優質的技術服務[20]。
4.3 加強蠶桑產業優勢區域建設,提高產業帶動能力
山東省蠶桑產業經過多年調整,形成了日照市、泰安市桑蠶產業帶和威海市、煙臺市、日照市柞蠶優勢區,有著較多大型繭絲綢生產基地。在未來,山東省應在發展壯大現有的蠶桑產業優勢區域的同時,制定蠶桑產業發展長期規劃,以政策引導為基礎,對蠶桑生產的強村大戶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規劃建設一批擁有良好基礎設施、先進的蠶桑生產技術體系、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生產基地。同時,在現有的蠶桑產業優勢區域,政府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進行對接,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的示范帶動作用,提高產業組織化、現代化水平[21]。堅持多元化發展,借助蠶桑資源綜合化利用的契機,與當地的醫藥企業、生物技術公司、食品飲料企業及絲綢加工企業進行合作,形成產業集群。
4.4 推動蠶桑文化的推廣普及,提高市場認知程度
山東省應該充分發揮蠶桑文化的發展優勢,做好宣傳工作,除利用現有的博物館、展銷會等方式,更要轉變思維,利用當下影響力巨大的互聯網,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及各種APP 進行宣傳,加快對蠶桑文化、絲綢文化的傳播,增強影響力的同時提高蠶桑絲綢在消費者中的認可度,有助于蠶桑絲綢產品的銷售。將蠶桑產業與休閑農業、旅游業相結合,賦予旅游產品豐富文化色彩的同時,弘揚了蠶桑絲綢文化[21]。如通過開展蠶桑文化游、桑園生態采摘、蠶桑文化節和絲綢加工體驗活動等,游客可以設身處地體驗植桑養蠶的過程,體驗絲綢的織造過程;親自動手采摘桑葚、桑葉,參與桑葉茶、桑椹酒等特色產品的制作,在過程中了解到傳統的蠶桑、絲綢歷史文化。這種休閑蠶業的發展模式可以帶動農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益的同時也拓寬了蠶桑產業的發展途徑,提高了產業的知名度和整體收益。
5 結束語
山東省是我國蠶桑生產大省,蠶桑生產優勢區域集中,生產技術領先,資源優勢明顯,這是優勢。但蠶桑生產受自然條件制約,并且傳統的初加工生產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產業鏈延伸滯后,從業人員年齡偏大,這是劣勢。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山東省蠶桑產業應充分利用好適宜的自然氣候條件、先進的生產技術及規模龐大的蠶桑生產優勢區域的優勢,提高蠶桑資源綜合開發能力,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蠶桑產業優勢區域的帶動能力,繼續推動蠶桑、絲綢品牌建設,促進山東省蠶桑產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姜穎.山東蠶桑絲綢業地位演變及其歷史原因[J].東岳論叢,2014,35(10):105-111.
[2]山東省桑蠶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 年)[EB/OL].(2024-06-26).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4/6/26/art_100014_8000361.html.
[3]郭光, 王向譽, 聶磊, 等. 山東省蠶桑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蠶業,2014,35(1):41-43.
[4]張蒙蒙,張瑞蒲,孫永亮,等.發展中國蠶業生態旅游的思考[J].中國蠶業,2017,38(4):27-32,36.
[5]蠶桑創新團隊產業經濟崗位工作小組.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2016—2020)[EB/OL].(2018-12-18).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218/8006025010001140.shtm.
[6]郭光,宋洪燕,李智峰,等.山東蠶業科技創新的現狀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7):131-135.
[7]ALTMAN G H, FARRELL B D. Sericulture as a sustainable agroindustry[J].Cleaner and Circular Bioeconomy,2022,2:100011.
[8]李建琴, 顧國達. 2022 年我國蠶桑產業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J].中國畜牧雜志,2022,58(3):270-274.
[9]余平,唐翠明,林運通,等.廣東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建議[J].中國熱帶農業,2022(6):5-11,22.
YU Ping,TANG Cuiming,LIN Yuntong,et al.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J].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e,2022(6):5-11,22.
[10]李建琴.蠶桑產業轉型升級理論與路徑[J].蠶業科學,2017,43(3):361-368.
LI Jianqin.The theory and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n sericulturalindustry[J]. Acta Sericologica Sinica, 2017, 43( 3) : 361-368.
[11]孔慶富,崔太昌,封文杰,等.規模經營下的山東省蠶桑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與完善[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3):1-4.
KONG Qingfu,CUI Taichang,FENG Wenjie,et al.Under the scaleoperation of Shandong CanSangYe socialization service innovation andimprovement[J].The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2017,34(3):1-4.
[12]NILASHI M,ABUMALLOH R A,MOHD S,et al.COVID-19 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SWOT analysisin Malaysian context[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23,76:101923.
[13]FAN T, XUE D Q.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Shaanxi Province of northwest China: a SWOT and AHP analysis[J].Sustainability,2018,10(8):2830.
[14]楊玉卓,孫利元,劉峰,等.基于SWOT 模型的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發展研究[J].農業工程,2023,13(9):136-142.
YANG Yuzhuo,SUN Liyuan,LIU Feng,et al.Development of leisurefishery in marine ranch of Yantai City based on SWOT model[J].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23,13(9):136-142.
[15]翁曉星,徐錦大,王剛,等.浙江省丘陵山區水稻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建議[J].農業工程,2022,12(7):5-9.
WENG Xiaoxing, XU Jinda, WANG Gang, et al. Development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rice mechanization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J].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22,12(7):5-9.
[16]江帆,趙偉.基于SWOT 模型的山東省牧草產業發展戰略[J].草業科學,2017,34(11):2388-2395.
JIANG Fan, ZHAO Wei. Forag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SWOT model[J]. Pratacultural Science,2017,34(11):2388-2395.
[17]相妍,陳紹軍.基于SWOT 分析的江蘇省響水西蘭花特色產業發展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23,43(6):121-126.
XIANG Yan, CHEN Shaoju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roccoli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n Xiangshui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SWOT 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2023,43(6):121-126.
[18]梁慶偉,楊秀芳,娜日蘇,等.阿魯科爾沁旗紫花苜蓿產業發展的SWOT 分析與建議[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9(22):7-12.
LIANG Qingwei,YANG Xiufang,Narisu,et al.SWOT analysis andsuggestions on development of alfalfa industry in Ar Horqin Banner[J].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2019(22):7-12.
[19]郭光,阮懷軍,宋洪燕,等.山東省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04,36(6):62-64.
[20]孔偉杰,李建琴,顧國達,等.中國桑蠶繭生產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特征與區域差異研究[J]. 蠶業科學, 2020, 46( 6) : 764-776.
KONG Weijie, LI Jianqin, GU Guoda, et al. Study on the vari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ilkwormcocoon production in China[J].Acta Sericologica Sinica,2020,46(6):764-776.
[21]寧敏華,商本慶,玉小迷,等.試論蠶桑文化與產業發展的關系[J].中國蠶業,2020,41(3):40-43.
基金項目: 山東省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項目(SDAIT-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