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關鍵要素。紅色研學課程是指以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結合中國革命歷史,開展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革命傳統意識。文章依托平頂山的紅色旅游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紅色研學課程,具體介紹了平頂山紅色研學課程的研學目標、研學內容、研學實施與研學評價,并進行了紅色研學課程的總結與反思。研學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加深他們對家鄉紅色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實踐能力。文章對其他地區的紅色研學課程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也為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紅色研學課程實踐活動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紅色文化;紅色研學課程設計;地理核心素養;高中地理
一、地理核心素養與紅色研學相關概念
(一)地理核心素養概念
地理核心素養的概念界定通常涉及對地理學科基本素質和能力的描述,它關注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策略等方面。這些素養是學生在地理學習和地理實踐中所應具備的必要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使他們能夠理解地理信息,分析地理問題,作出判斷,并采取負責任的行動。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二)紅色研學課程
1. 紅色研學概念
“研學旅行”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13年發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2年)》文件中提出的。紅色研學作為研學旅行的一種,是指以紅色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為主題,通過實地考察和親身體驗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學習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和精神,進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價值觀念的一種研學旅行活動。
2. 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指根據教育目標和學生需求,對學科內容、學習活動和評價方式等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和安排,以實現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并達成既定的目標。它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涵蓋課程的結構、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多個方面。課程設計主要包含以下要素: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科的核心內容、具體的學習活動、評價方式和標準、所需的資源和支持,以及時間安排和進度控制。
二、紅色研學課程方案設計
(一)平頂山紅色文化資源簡介
平頂山位于河南中部,是河南省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除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外,這里還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數十年來,這片土地見證了一代代革命先烈的奮斗和犧牲,成為紅色文化的搖籃,也是中國革命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平頂山擁有的紅色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包括紀念碑、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全市革命遺址遺跡多達134處。近年來,平頂山市對重點革命遺址遺跡進行了保護和修繕,并已興建了寶豐縣中原解放紀念館、寶豐中原軍區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舊址、魯山豫西革命紀念館、寶豐尖山坡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20余處紅色旅游景點。本研究的紅色研學課程設計主要集中在革命遺址豐富的寶豐縣。
(二)研學目標設計
研學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學科知識,培養綜合能力,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中小學生養成價值認同、實踐內化、問題解決、責任擔當等意識和能力。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則是通過學習地理知識和培養地理思維,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紅色研學旅行旨在通過實際參觀和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和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并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這說明研學活動課程的設計需緊緊圍繞紅色文化資源,植入紅色基因,但同時也不能過于去課程化,以免失去地理學科的原色。平衡這兩者,是研學課程目標設計的重點與難點。基于研學目的地獨特的研學資源,從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角度出發,并結合已有研究提出的研學旅行總體目標,研究組設計了此次研學課程的目標(如表1所示)。
(三)研學路線設計
在平頂山紅色研學課程目標的指導下,確定了此次研學課程的研學路線:中原解放紀念館—中原軍區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舊址—尖山坡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1. 中原解放紀念館
研學背景:中原解放紀念館位于平頂山市寶豐縣文峰路中段,陳展面積達3860平方米。其基本陳列展覽的主題為“千里躍進,逐鹿中原”,共由六個單元組成,分別為挺進中原、進駐寶豐、鞏固中原、寶豐會議、經略中原、走向淮海。
研學方式:采用實地考察、互動體驗、地理調查等多種方式。
研學任務: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中原解放戰役的戰略背景、戰役進程和意義,并分析其對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影響。同時,結合平頂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分析這些因素對戰斗決策、戰略進程和戰斗過程的影響,如解放戰役中的地形利用、地域扼要性等。
研學內容:深入了解紀念館的建筑歷史、建筑特點、結構、功能以及文物遺存;探討在此發生的革命大事件及其歷史意義。
2. 中原軍區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舊址
研學背景:中原軍區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坐落于平頂山市寶豐縣。在這里,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革命先輩曾統一指揮中原和華東兩大野戰軍,逐鹿中原,馳騁于江淮河漢之間,成功摧毀了國民黨在中原的防御體系,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現存有劉伯承、鄧小平舊居,以及軍政處、情報處、通訊處舊址,還有中原軍區團以上干部會議會址、中原軍區警衛團干訓隊舊址等重要歷史遺跡。
研學方式:采用實地考察、互動體驗、情景模擬等多種方式。
研學任務:教師將帶領學生學習中原軍區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舊址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意義。學生通過情景演繹,深入理解解放戰爭時期中原野戰軍與中共中央的指揮關系,以及它們對中國革命的重要貢獻。
研學內容:詳細講解解放戰爭的背景和中原解放的過程;小組合作,對中原解放時期的戰略會議進行情景模擬,以加深理解。
3. 尖山坡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研學背景:尖山坡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坐落于河南省寶豐縣,是一個占地近5000畝的生態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該基地位于寶豐縣的觀音堂區域,涵蓋了勞模林、勞模故居和勞模紀念館等重要歷史遺址。
研學方式:采用實地參觀與考察、訪談與座談、視頻展示與討論等多種方式。
研學任務: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勞模的定義、特點和作用,深刻認識勞模精神的核心價值;學生將探索勞模林、勞模故居和勞模紀念館的歷史背景,以及勞模事跡所蘊含的鼓舞力量。
研學內容:學生參觀勞模林、勞模故居和勞模紀念館的展覽,觀察文物和圖片,深入了解勞模事跡和勞模精神;學生與勞模代表或專家進行交流互動,并就勞模精神的重要性進行深入討論。此外,學生還將體驗農業生產、林果采摘等活動,感悟“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時代精神。
(四)研學評價設計
研學課程提倡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具體而言,研學評價可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三、總結與反思
(一)完善研學環節,提升整體質量
研學課程需要打破傳統的課堂模式,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去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情境。因此,提前完善研學課程方案至關重要。研學方案設計主要分為前期準備、研學實施、評價總結三個部分。在研學前期,首要任務是進行目的地的選擇與準備。這包括確定研學主題、研學線路,以及研學過程中的食宿行安排。選擇研學目的地時,需確保其與課程目標緊密對接,資源豐富且安全可靠。在選擇之前,應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自然環境等情況,并與目的地機構或景區建立合作關系。
同時,提前制訂詳細的行程計劃,并在目的地提前安排好學習場所和所需設備資源,以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明確研學目標,符合學習需求
為了使紅色文化資源更好地發揮其教育作用,在設計研學課程時,應盡量豐富教學形式,明確研學目標,以達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效果。例如,在本次平頂山紅色研學課程的設計中,研究組特別規劃了不同類型的實地考察活動,包括參觀、觀察、實踐等,以滿足學生對不同形式的學習需求。
(三)注重學科融合,優化研學效果
研學課程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教育教學活動,它打破了傳統學科課程的邊界性。在設計研學活動時,研究組盡量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整合到一個主題或項目中,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的各學科知識。這樣的設計旨在搭建跨學科的學習橋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進而促進跨學科思維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周慧. 中學地理學科素養的內涵、結構與培養策略[J]. 教育導刊,2010(08):74-76.
[2] 馬晨光.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9):257-258.
[3] 張永利.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概念教學策略探討:以高中地理“褶皺”為例[J]. 地理教學,2018(23):19-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