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永續存在的搖籃。千百年來,黃河既以其奔騰向前、百折不撓的千古不廢之氣勢孕育了中華文明,又以其“善淤、善決、善徙”的特性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憂患之河”。從大禹治水開始,中華兒女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始終與母親河同呼吸、共命運,始終跟黃河水患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在尋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凝聚民族力量,激發前進動力,一曲《黃河大合唱》,表現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的英雄氣概。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黃事業在炮火硝煙中起步,開啟了黃河治理的新紀元。70多年來,在黨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沿黃軍民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光輝業績,古老黃河發生滄桑巨變,從“中華之憂患”變為一條利民之河、安瀾之河,成為中國糧倉豐廩的重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依托,為世界大河保護與治理樹立了典范。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治黃事業,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浸潤和激勵下一路走來,紅色基因代代傳,愈是艱險愈向前。在風雨如晦的戰爭年代,王化云等老一輩治黃工作者篳路藍縷開創人民治黃事業,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锨”,頂著國民黨的軍事襲擾,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確保了“臨黃不決口”,支援配合了劉鄧大軍渡黃河等重大軍事行動。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治黃戰線上的廣大黨員干部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保證了黃河歲歲安瀾,推進了重要治黃實踐,為國民經濟恢復發展貢獻力量。在歷次戰勝大洪水和嚴重旱情的過程中,黨員總是沖鋒在前,在風口浪尖和救災一線,擔苦擔難、擔重擔險。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感召下,治黃實踐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有用身體堵住堤岸漏洞的“黃河上的黃繼光”戴令德,有三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懸崖峭壁上的水文人田雙印,有奔赴青藏高原、執行南水北調西線超前期工作的測繪人員,有常年扎根黃土高原、終身奉獻黃河水土保持事業的水保人,等等。盡管條件艱苦,卻沒人叫苦退縮,頑強拼搏、甘當根石的精神彰顯了一代代治黃人在守護母親河中所秉持的不懈奮斗、樂于奉獻的崇高信念,蘊含著敢為人先的進取意識和勇于擔當的無私品格。
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蘭州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進入新時代,治黃人要深入挖掘人民治理黃河彰顯的精神內涵,弘揚其時代價值,將其作為一種品德來傳承、作為一種修養來鍛造、作為一種生活準則來堅守,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