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水文觀測歷史悠久,向上可追溯到4000年前(公元前21世紀),從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時起,就以樹木標志進行水位觀測。此后歷代都有許多對雨情、水情、旱情、泥沙的觀測、記載和敘述,水情觀測逐漸由定性發展為定量,并建立了快馬報汛制度。清朝自蘭州以下多處設立水志樁測報水情,并在濼口觀測過含沙量。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的黃河水文工作已發展到采用近代科學技術方法,黃河下游傳遞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馬改進為電話。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已有水文站44處、水位站48處、雨量站45處。新中國成立后,水文工作快速發展。黃河水文觀測技術由傳統的觀測手段逐步向采用衛星空間技術、遙感、遙測、巡測等新技術自動采集水文數據的現代化方向邁進。
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黃事業在炮火硝煙中起步,開啟了黃河治理的新紀元。1952年,毛澤東主席第一次出京視察就來到黃河,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黃河視察,對黃河治理開發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黃河。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此次重要講話對水利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水文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黃河水文乘勢而上、聚勢而強,在黨建、業務、科研、經濟、人才、文化等方面取得顯著發展與進步,職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管理能力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水文行業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不斷提升。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任黃委主任時,針對水文工作指出,一是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水文精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要弘揚光大;二是水文要緊跟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步伐,用現代科技手段改善自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測報水平。“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嚴細求實、團結開拓”的黃河水文精神是一代代水文人薪火相傳創造的精神財富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進一步弘揚黃河水文精神,不斷增強廣大黃河水文職工思想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新階段黃河水文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為保障黃河安瀾、服務民族復興再立新功。
這是一幕幕看得見的
“精神標桿”
黃河水文人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隊伍。一代代黃河水文人以赤子般的情懷,孜孜以求,默默奉獻,用平凡的堅持和忠誠的守望,收集了海量水文基礎數據,用堅毅的執著和不懈的創新,不斷推動水文現代化發展,為黃河保護治理、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在多年的發展實踐中,孕育而成“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嚴細求實、團結開拓”的黃河水文精神,創造了積厚流光、歷久彌新的水文行業文化。
● “瑪多打冰機”“黑山峽之鷹”……注釋什么叫艱苦堅守與堅韌不拔
艱苦奮斗,是黃河水文工作最鮮明的底色。自古以來,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以其善淤、善決、善徙的特性聞名于世,給沿岸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與挑戰。在與黃河的漫長較量中,黃河水文工作者始終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直面洶涌的波濤和未知的險情。黃河岸邊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風雨交加、烈日暴曬、嚴寒刺骨……水文工作者憑借頑強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堅守崗位,用汗水和智慧記錄著每一個珍貴的水文數據,為黃河治理提供了寶貴科學依據。這種精神不僅體現了對困難的無畏,對歷史的傳承,更是對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事業的責任與擔當。
1977年,謝會貴抱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決心,如愿到了瑪多黃河沿水文站。那是黃河流域海拔最高的水文站,是離黃河源頭最近的水文站,也是青海省乃至全國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水文站,這個站被人們稱為“萬里黃河第一站”。當時瑪多縣城沒有電,連煤油燈也沒有,還得應對呼吸困難、胸悶氣短、頭疼腦漲、心跳加速、全身無力等各種高原反應的考驗,謝會貴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以近乎忘我的執著態度不間斷工作了30年。30年間,在河源區堅硬的冰面上打了多少個冰洞,謝會貴自己也說不清楚,“瑪多打冰機”的稱號由此得之。他曾榮獲“治黃勞動模范”“全國優秀水文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如今,“謝會貴”不再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一種傳承的力量,奔騰在這條浩蕩的大河上下。
1982年,先后在蘭州水文總站、太白良水文站、毛家河水文站、吉邁水文站工作過的王定學被調往黑山峽水位站。黑山峽地處甘、寧、內蒙古3省(區)交界處,是黃河水量監測的重要節點。黑山峽水位站地處黑山峽出口處,山高峽深,人煙稀少,常有野生動物出沒,水位站辦公地只有零星幾戶人家,這里“三不通”—— 不通車、不通電、不通郵。他獨自一人駐守一站,一守就是10年。10年里,他克服了買糧難、就醫難、孩子入托難、子女就業難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觀測水位卻分毫不差。為了水尺不倒,王定學認真得近乎固執,面對周圍人的不解,他說:“這是我們水文職工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只有真實的水文資料才能給治黃事業提供可靠的依據,別說胡編亂造,哪怕是差上1分鐘,也叫不真實……”他將孤寂和困難悉數吞咽,換來的是1萬多份達到優質標準的水位記錄。他在行業內被譽為“黑山峽之鷹”,先后獲得“黃委治黃勞模模范”“甘肅省勞動模范”“全國優秀水文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他用堅信、堅守和堅持,用青春、汗水和激情,扛起重擔,不辱使命,在平凡中寫就奇跡,詮釋了黃河水文人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進力量。
“黑河鐵人”楊正吉工作的大水水文站,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地處青藏高原東端甘、青、川3省交界處,這里全年無四季之分,僅有冷暖之別。他身邊的同事換了一茬又一茬,退休的、轉崗的、辭職的,只有他巋然不動,默默堅守在水文站,每日記錄水位起伏變化。一次,他獨自一人大戰6條野藏獒,遍體鱗傷卻沒有退縮。道道傷痕的“軍功章”里盡顯無私無畏,他親手栽下的漢藏團結之花,早已絢麗綻放。“無論什么地方、哪個崗位,都是國家水文事業的需要。只要讓我干,就是單位和領導對我的信任,踏踏實實把工作干好……”這是楊正吉的人生信條和工作態度。
他們生動詮釋了黃河水文工作者在艱苦環境中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艱苦奮斗不僅僅是一種品質,更是推動黃河水文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在新時代,我們更應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以勞模為榜樣,不畏艱難、勇于擔當,為黃河水文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 有一種勝利叫作“不怕犧牲”“孤勇向前”
無私奉獻,是黃河水文工作者最動人的品質。在偏遠閉塞的深山峽谷,在無人喝彩的荒灘僻野,在險象環生的風口浪尖,一代又一代黃河水文人以赤子般的情懷,櫛風沐雨,執著堅守,他們搏激流、戰險灘、斗寒暑,用似水年華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時代壯歌。因為他們深知,自己手中的每一個數據,都關系到黃河沿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流域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無論是炎炎烈日下的觀測站,還是凜冽寒風中的巡測路;無論是暴雨傾盆的水尺邊,還是冰雪皚皚的纜道旁,都留下了他們默默奉獻的身影。他們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在黃河水文測報的崗位上,不計得失,全情投入。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無私奉獻的黃河水文精神,為黃河的安瀾、人民的福祉默默守護,哪怕面臨生死抉擇,都義無反顧。
邊春華,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1980年,接過父親的班,他成為黃河口一名普通職工。“我是水文職工的后代,我不能給父輩丟臉。”他用行動踐行人生諾言。淺海測量時,每年都要在簡陋的小漁船上待幾個月,在海上漂泊,不能回家,還要經受狂風惡浪帶來的兇險,他沒有怨言、沒有挑剔工作不好、沒有要求換崗,十幾年如一日,在黃河口的小船上,默默堅守、奉獻青春,對黃河表達著愛。在黃河口附近海區測驗,歷來被黃河口勘測局職工視為黃河下游最危險的工作。海上,無風三尺浪,一般人難以承受浪尖上的顛簸,更難以忍受船上生活的寂寞與艱苦。在1992—2001年的10年間,邊春華海上作業兩次突遇風暴襲擊。他頑強地與風暴作殊死搏斗,生死關頭,他把那沓厚重的潮位觀測資料用塑料布層層包裹,標注說明,捆扎在自己的腰間,以此保護了水文資料,保護了國家財產安全。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面對生與死的抉擇,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交上了一份令人欽佩的答卷。直到2020年退休,他不僅是響當當的業務骨干,還是“全能義工”,拼搏奉獻的經歷、優秀無私的品格,不斷豐富著黃河水文精神的內涵。
盧振甫,憑借黃河船工的技藝加入水文隊伍,成就了治黃夢。他走進龍門水文站,一干就是20年。1967年8月,黃河中游漲大水,需搶測峰頂流量,他一馬當先,與幾位同事躍上測船,通力合作。只見水急浪高,木船在浪尖上如同蕩秋千,要站得穩還要測得準,需要過人的膽量和過硬的測流本領。巨浪襲來,被繃斷的鋼絲繩帶著強大的反彈力重重地打在他的右肩上,身體瞬間側翻,但他又頑強地爬上了船,操起測深桿就要工作,同事們卻驚慌地喊道:“老盧,你的耳朵!”甲板上一只血肉模糊的耳朵還在微微地跳動,他拒絕了大家急切要拽著他上岸醫治的好意,吼道:“這是最緊張的時候,不能耽擱,再耽擱,峰頂就過去了!”他把那只耳朵用手帕包上,裝入口袋。等到測完那場洪水,時間已經過去兩個多小時,再趕到10多千米外的醫院為時已晚。醫生說:“你這耳朵耽擱時間太長了,無法縫合,縫合也只是增加痛苦,不能存活。”上藥包扎后,他一度疼得昏迷過去,但只在醫院住了3天,他就不顧醫生勸阻趕回站上,開始工作。從此,他便有了“獨耳英雄”的稱號。他先后被授予“黃委先進個人”“治黃勞動模范”“硬骨頭老船工”等榮譽稱號。
田雙印,四進四出龍門水文站,前后駐守近20年。有人說這里是苦行僧的修煉地,在這里,他經歷過寒冬臘月鉛魚與吊箱絞纏在一起、吊箱左右搖晃的驚心動魄;經歷過凌汛期冰凌封河,水位一路飆升,剎那間水面冰封如鏡的壯觀,以及腳踩在冰層上進行水文測驗的戰戰兢兢;經歷過眼睜睜看著朝夕相處的同事因突發事故而撒手人寰的慘劇……無論是在久守的龍門水文站,還是短時間到潼關、河津、三門峽等水文站工作;無論是在懸于龍門大峽的吊箱里,還是漂浮在洪流浪尖的測驗船上,每年主汛期在與洪水的搏斗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不分晝夜,無暇休息。為了更好履職盡責,他始終堅持專業學習,先后取得大專、本科文憑,兩次被黃委水文局破格晉升職稱。曾獲得“河南省先進工作者”“治黃勞動模范”“全國水利技術能手”“河南省技術能手”“河南省創先爭優黨員之星”“黃委第五屆十大優秀青年”“敬業奉獻身邊好人”“全河技術能手”“最美黃河守護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他扎根基層,始終以站為家、甘于奉獻,生動詮釋了黃河水文精神,是新時代的奮斗者、黃河安瀾的守護人。他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一名水文勘測工的責任擔當和無悔選擇。
一個個水文站點,是水文人的戰場,也是家園,他們在那里揮灑汗水,他們用行動詮釋擔當,他們是大河的守護者,是沉默的英雄,在寂寞與孤獨中守護大河脈動、綻放獨特光芒。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人民情懷的深刻體現,也是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生動實踐,是黃河水文工作者心中永不熄滅的燈塔,引領著我們在為人民服務的征程上奮勇前行。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我們要繼續弘揚無私奉獻精神,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高的責任感,為黃河安瀾、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敢于較量,臻于精進,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嚴細求實,這是黃河水文工作的重要原則。水文數據是黃河治理的基石,水文測報的及時性、真實性、精確性直接關系到沿河民眾生命和國家財產的安全。因此,水文工作者對水文要素的采集、分析、處理,對測驗方式方法的創新,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等,都必須堅持嚴細求實。這種嚴細求實的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科學規律的尊重,更是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度負責。探尋水沙律動的密碼,是黃河水文人畢生的追求。一代又一代水文人傳承著嚴細求實的精神,步步推進、精研細琢,從原始的人工觀測采樣不斷向著先進的在線監測探索前行。
20世紀70年代末,黃河水文職工在做超聲與含沙量關系試驗時沒有專業試驗場地,他們制作了一只大鐵桶盛上水,投入設定比例黃河泥沙,利用水泵攪拌水沙,模擬河道水沙形態。但超聲儀器在攪動時總找不到信號,大家一度認為超聲測沙在黃河行不通。自學機械知識成才的趙安林卻說:“都不做,儀器怎么改進?”他咬牙堅持,經過反復試驗、思考、觀察,最終發現是干沙放進水里產生的氣泡影響了超聲波。最后,他們在做試驗的前一天浸泡沙子,便不會產生氣泡影響,試驗得以成功。
趙安林常說:“科研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決不能‘差不多’,要精準、嚴謹。”正是這種嚴謹細致、求真務實的態度,引導著他攻克諸多難題。面對困難,他從未想過放棄,反復試驗,愈挫愈勇,最終他和同事配合攻關,研制出了第一臺超聲波渾水測深儀。1993年5月,趙安林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8年,黃委水文局決定集合水文、通信、軟件、電氣等各個領域的精兵強將,組建一支10人的核心科研創新團隊,集中力量研發真正適用于黃河的泥沙在線監測儀器。在此之前,黃委水文局已經多方嘗試各種泥沙監測儀器。在總結前人經驗和有益探索的基礎上,創新團隊決定采用光電測沙的方式開始全新儀器研發。他們以黃河泥沙為藍本,采集了幾十萬組數據,不斷進行分析驗證。歷經3年日復一日、精益求精的試驗,光電測沙儀終于新鮮出爐。它可以實現含沙量在0.001千克每立方米至700千克每立方米范圍內的實時在線監測!
儀器研發是否成功,還要走出實驗室,真正形成現實生產力。2020年汛前,光電測沙儀率先安裝于小浪底水文站開展比測應用;2021年,光電測沙儀在小浪底水文站正式批復投產,使用范圍最高含沙量375千克每立方米;經過連續比測試驗,2024年,光電測沙儀連續刷新最大量程,突破800千克每立方米、900千克每立方米大關,拓展至938千克每立方米!光電測沙儀的研制成功是黃河水文泥沙測驗方式變革道路上飛躍的一步,為眾多水文測站實現水文全要素在線監測扣上了最后一個閉環。
進入新時期,黃河水文現代化建設駛入發展快車道,水文全要素、全量程、全時段監測目標正在實現,“巡測優先、巡駐結合”測報管理模式正在推廣。正是有了一代代黃河水文人的千淘萬漉、嚴細求實,才有了今天更高效、更優質的水文服務與支撐,才有了黃河歲歲安瀾、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障。
● 這是一個風雨砥礪、沖鋒陷陣的獨特群體
團結開拓,是黃河水文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面對復雜多變的黃河水情和治理任務,黃河水文工作者始終堅持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原則,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創造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和治理難題。這種團結開拓的精神,不僅增強了黃河保護治理的力量和信心,更展示了人民群眾在治黃事業中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
每逢洪水到來之前,總有一份份精準預報接連從黃委水文局發出。它們為水文站合理布設測次、科學開展測報打好提前量,為黃委及流域政府精準調度、迎戰洪水搶得先機,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981年9月,受黃河上游地區連續強降雨影響,測區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當時的水情組全體人員晝夜堅守在辦公室,團結協作、連續作戰、精準預報,為政府防汛決策提供了有力保障。他們翻閱大量歷史資料,詳細分析水文站、雨量站的水情雨情,精心演算,最終估算出此次降水過程產流總量,準確預報9月19日龍羊峽將出現最大洪峰及此時水庫總蓄水量,并預測了退水全過程。中央和地方防汛部門根據這些“情報”,及時作出部署,提高了龍羊峽蓄水泄洪能力,成功攔蓄了9.5億立方米洪水,為下游抗洪搶險贏得了時間。
2021年,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秋汛,黃委水文局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發揚連續作戰優良作風,聚焦三門峽測區、河南測區、山東測區三大主戰場,全力以赴、周密部署,24小時在崗在線,密集開展水文氣象預報會商400余次,動態監測預報預警雨水情,為秋汛洪水防御取得全面勝利貢獻了水文智慧與力量。8個集體、31名個人受到黃委通令嘉獎,先后收到地方政府單位發來的感謝信26封。
基于異常嚴峻的秋汛形勢,黃委水文局首次發布黃河中下游重大水情預警,超常規對未來10天小浪底以上及“小花間”(小浪底至花園口)來水形勢進行預估,每天滾動制作陸渾、故縣、河口村3座水庫入庫水量預報及潼關、黑石關、武陟、花園口4個水文站未來7天洪水過程預報,預報頻次最高達2小時一次,為實現“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出事、工程不跑壩、灘區不漫灘”防御目標貢獻了堅強水文力量。
如今,不同于40年前的手算預報,水文預報逐步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演進,氣象洪水預報體系進一步完善。走進黃河流域水情中心,一塊占據整面墻、密布信息的大屏幕十分搶眼,從衛星云圖、降水預報、全河水情到各水文斷面視頻監控,與防汛決策相關的信息都以可視化數據、圖表或圖像清晰展現眼前。黃委水文局構建了長中短期氣象預報系統,開發了黃河流域中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建設黃河流域天氣雷達產品應用服務系統,不斷提升氣象預報預警能力。針對區間產匯流特性差異,研制73個斷面98套預報方案,81個斷面建立降雨徑流和河道洪水產匯流模型,基本覆蓋黃河干流防洪重點河段和重要一級支流,完成黃河“三花間”(三門峽至花園口)降雨徑流預報模型優化升級。
近年來,黃委水文局大力推進黃河水文現代化,全面推動黃河水文高質量發展,取得可喜成績。新儀器、新設備助力在線監測,雷達測流系統、影像法測流系統、走航式ADCP(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等設備提升流量在線監測能力,高含沙水流測深研究突破應用極限,光電測沙儀突破泥沙在線監測技術瓶頸;數字孿生水文建設高標準完成先行先試階段性工作,建成蘭州、包頭、吳堡、潼關、花園口、濼口6個典型河段精細化三維模型,開展水文模型仿真、淹沒區風險評估模型建設,為數字孿生黃河建設和防洪調度決策提供基礎支撐;積極推進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建設,全力推進三門峽到小浪底區間水利測雨雷達建設先行先試,3臺測雨雷達成功組網試運行,織密織牢“第二道防線”和“第三道防線”建設,為黃河水旱災害防御提供及時準確測報支持。
新時代新征程,全體水文職工開拓創新、奮楫爭先,萬眾一心、賡續前行,群體智慧的火花碰撞出創新路上的累累碩果,構成黃河沿岸的“監控器”“探視眼”,把脈黃河的波瀾起伏。他們以團結開拓的精神,代代傳承、砥礪奮進,為黃河水文事業貢獻畢生心血,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黃河保護治理注入新的動力。
展望未來,如何守得住、
傳承好這一精神財富
人民治黃70多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古老黃河發生巨變,從“中華之憂患”變為一條利民之河、安瀾之河,成為中國糧倉豐廩的重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依托,為世界大河保護與治理樹立了典范。人民治黃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的光輝篇章,是黨領導人民重整河山、改天換地的歷史縮影,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生動詮釋與例證。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幸福河建設如火如荼,人民治黃事業開啟新篇章,黃河水文也取得來之不易的發展成就。這些成就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遠見卓識和正確領導,得益于水利部、黃委黨組的高度重視,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仍需大力弘揚黃河水文精神,激勵和感召代代水文人接續傳承、真抓實干,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 始終緊跟最可靠的“主心骨”
70多年來,黃河實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歲歲安瀾。縱觀中華民族發展史,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找到符合國情水情河情的正確治河道路,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黃河為患不止的局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寧、天下平”的美好愿望。歷史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作好水利利國利民這篇大文章。在新時代繼續推進黃河治理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嚴格按照水利部、黃委黨組工作要求,忠誠踐行水文職責使命,繼續秉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嚴細求實、團結開拓”的黃河水文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黃河流域保護治理中出力出彩,讓黃河水文精神在人民治黃實踐過程中綿延賡續、熠熠生輝。
● 始終擦亮黨為民“本色”
堅守人民立場,是人民治黃事業的價值原點和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治黃事業不同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最顯著標識。中國共產黨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治黃依靠人民,不斷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將高質量發展作為流域治理開發的現實路徑,確保治黃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在歷次戰勝黃河大洪水的過程中,在黃河水資源調度、水生態保護、水污染防治的戰線上,黃委水文局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依靠人民,不斷匯集廣大水文職工的無窮智慧,永葆奮斗熱情,用信仰信念信心凝聚起撼天動地的磅礴力量,高質量完成監測預報任務,為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出突出貢獻。
● 始終堅持融入大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安全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對水利工作進行戰略謀劃和布局,為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水文職責任務也發生深刻改變,需要為統籌治理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提供全面支撐服務。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深邃要義,從支撐保障新階段流域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在水文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把黃河水文精神不斷發揚光大,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提能力,推動黃河水文事業以健康的體魄和生機勃勃的英姿奔向未來,從而更好地為提升流域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提供全方位支撐和服務。
● 始終堅持向前、向前、再向前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推進水利現代化要從水文現代化開始;要搞水利現代化,必須把水文現代化搞起來。近年來,黃委水文局著眼大局,緊跟形勢,立足“保障職工安全、提高測報效率、拓寬服務范圍、建成數字孿生水文、支撐水利高質量發展”5個目標,加快推進水文現代化建設。這是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也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水文工作面臨的新課題。我們既要保持精神韌性,大力傳承弘揚黃河水文精神,為推進水文現代化建設筑牢思想根基,又要堅持謀新局、走新路,加強水文新技術、新模型、新方法研發應用,加快發展水文新質生產力,引領廣大職工在水文現代化建設征程中建新功、譜新篇。
滔滔黃河水,奔流萬余里。
回首過往奮斗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黃的歷程,是一部不忘初心、興河惠民,認識自然、把握規律,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治水探索史、實踐史和奮斗史。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黨領導人民治黃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盛況空前!
眺望前方奮進路,幸福河建設并非坦途,黃河保護治理任重道遠、行無止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黃委水文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堅持黨對水利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嚴細求實、團結開拓”的黃河水文精神,賡續精神血脈,筑牢信仰之基,牢記殷殷囑托,勇擔治河使命,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奮發有為的理想追求,向著“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