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沉積著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匯聚了全球70%以上的黃土,綿延橫跨中國7個省(區)。
這里也是中國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區域之一,水土流失的嚴峻挑戰讓這片土地深陷貧困,更讓黃河成為世界上最復雜難治的河流。面對這樣的困境,無私奉獻與艱苦奮斗的水保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成為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實力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黃土高原上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水土保持工作,將無私奉獻與艱苦奮斗的水保精神深深根植于這片古老的土地。從最初的科研示范到如今的全面治理,每一滴汗水都見證了水保人的不懈追求與卓越貢獻。他們篳路藍縷,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破解黃河治本之策,實施重塑山河的偉大實踐,讓山光水濁的黃土高原山川巨變,錦繡滿山河。
科研示范 探索治本之策
初秋的天水,清風徐來,牧草茵茵,“葉氏楊”迎風招展。
這里,是中國水土保持事業起步的地方。1942年,中國第一支水土保持科研機構——天水水土保持科學試驗區正式建立,1956年定名為天水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由此唱響了綠染高原塑青山的慷慨長歌。
1950年2月,黃委在西安組建西北黃河工程局,先后建立隴東、陜北水土保持推廣站并接收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隨后,黃委西北黃河工程局分別于1951年、1952年在甘肅西峰、陜西綏德成立涇河水土保持工作隊、陜北水土保持工作推廣站,1956年,分別改名為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和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與天水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一起被稱為全國著名的水土保持科學試驗“三站”。
一批批來自四面八方的科研工作者匯集“三站”,常年堅守在黃土丘陵溝壑區第Ⅲ副區、黃土高原溝壑區、黃土丘陵溝壑區第Ⅰ副區,開展土壤侵蝕規律、水土流失治理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積累黃土高原3個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資料內容最完整的徑流泥沙、降雨、徑流場等觀測資料,形成462個科學數據集,錄入國家冰川凍土沙漠科學數據中心。幾十年的風雨艱險,幾代人的青春付出,在中國水保史上銘刻不可磨滅的貢獻。
1980年5月,恢復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并組建黃河中游治理局,合署辦公,主要負責黃河上中游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1990年,更名為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現為黃委所屬管理機構,代表黃委在管轄范圍內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職責,主要業務涉及水土保持、水資源、水政與河湖管理、防汛抗旱等方面。
水行政管理范圍為黃河上中游,涉及黃河流域上中游區域(不含山西省、陜西省境內黃河干流河道與河南省境內黃河中游區域)和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內陸河區域(不含黑河、石羊河、疏勒河流域),面積352.6萬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管理范圍為黃河流域(片),面積379萬平方千米。
重塑山河 守護高原生態
衛星視角下的黃土高原,在綠色逐年浸染下,刷出了“新顏值”。
區域植被中覆蓋及以上植被面積占植被總面積的64.71%,這背后,離不開一代代水保人的無私奉獻和艱苦奮斗。他們篳路藍縷,先后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治溝骨干工程試點、沙棘建設示范、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示范等水土保持試點示范工程,開展了全國八大片重點治理工程——黃河流域無定河、三川河、皇甫川、定西縣(今定西市安定區)等重點治理,以及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小流域壩系建設和坡耕地整治等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工程,總結出“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體系,形成了黃土丘陵溝壑區“梁峁修田建園戴帽子”“溝坡植樹種草披褂子”“溝底打壩淤地穿靴子”的“三道防線”治理模式,為黃土高原大規模生態保護與建設提供了成功的治理模式。
先后編制完成《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專項治理規劃》《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規劃》等10多項流域水土保持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主持或參加編制《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淤地壩技術規范》等20多項國家和水利行業技術規程規范,為全國水土保持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施行以來,黃河上中游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依法預防、依法治理、依法管護、依法監督的軌道,先后開展監督執法試點、城市水土保持試點、水土保持預防監督規范化試點、晉陜蒙接壤地區生產建設項目“天空地一體化”動態監管試點等,連續18年開展部管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累計督查部管項目1700余項(次),用力推動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落實,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以黃土高原淤地壩安全度汛為重點的各項防汛工作,汛前督促消除風險隱患,汛期加強值班值守,及時會商研判,駐守一線督導,有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數次受到水利部、黃委嘉獎、表揚。
落實最嚴格的河道管理制度,加強涉河建設項目常態化監管,扎實開展“清河行動”,及時調處省際重大水事糾紛,有力維護良好水事秩序,獲評中央綜治委、水利部“全國調處水事糾紛創建平安邊界先進集體”。
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黃河干支流水量調度督查,有效保障黃河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積極做好農村飲水安全督導檢查等工作,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堅持系統觀念,全面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在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和流域干部群眾的不懈努力下,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由1990年的46.5萬平方千米減少至2023年的25.11萬平方千米,強烈及以上等級土壤侵蝕面積占比由41.25%下降至11.19%,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持續呈現“雙下降”態勢;植被覆蓋率由1990年的30%多提高到2023年的60%多,黃土高原正被逐漸染綠,中國在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上,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水土保持奇跡!
綱舉目張 推進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完善流域綜合規劃體系,先后編制《黃河流域淤地壩建設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十四五”實施方案》等10多項流域水土保持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持續強化水土保持監管。以無人機、衛星遙感等信息化技術為支撐,推進“全覆蓋、嚴格化、精細化”監管。完成部管生產建設項目全覆蓋檢查、精細化監管,深化做實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履職監管督查。2023年,協調準格爾旗檢察院對內蒙古某煤礦鐵路專用線未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損害國家和公共利益行為立案調查,為黃河流域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建立以來水土保持類公益訴訟第一案。
不斷深化水政水資源及河湖管理。全力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貫徹落實,持續推進“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創新河湖長制監管方式,探索建立水行政執法、刑事司法、行政公益訴訟銜接機制,推動監管向“有實、有效”縱深發展。加強河道執法巡查、黃河干流和重點支流水量調度督查,及時排查化解省際界河水事矛盾糾紛,抓好水資源節約保護和農村水利相關工作,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力保障沿黃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
逐步夯實監測基礎。高質量、全覆蓋開展黃河流域(片)229萬平方千米國家級水土流失防治區年度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連續6年實現黃河流域(片)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覆蓋。《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發布周期由每10年一期調整為每年一期。配合水利部推動國家監測站點優化布局工程立項實施。加強監測成果分析評價,助力監管、科技能力提升。
穩步推進水土保持科技創新。構建“1+3+X”科技創新格局,在“三站”設立首席科學家。圍繞黃土高原重力侵蝕、水土保持碳匯、數字孿生等黃河流域保護治理新需求開展聯合研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編制關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指導意見、小流域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實施方案等,推進羅玉溝、南小河溝、辛店溝等流域碳匯量測算及交易。以“三站”為基礎的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認定為第一批水利部野外站。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信息感知和決策支持設施設備建設項目立項實施,建成衛星遙感接收與處理系統,實現全流域2米分辨率遙感影像季度全覆蓋;開發水土流失防治決策支持系統,初步搭建數字孿生黃河水土保持業務平臺,為流域監管、科技創新、數字孿生建設等提供有力支撐。
持續推動淤地壩安全運用和高質量發展。夯實淤地壩管理基礎,全面完成黃土高原1.68萬座中型以上淤地壩風險隱患排查,基本摸清家底基數,完成信息入庫上圖。推動淤地壩除險加固、提升改造。建立完善以暗訪督查為重點、暴雨洪水風險預警為支撐、電話抽查責任人履責為補充的“三位一體”淤地壩安全度汛監管方式和“1+1+4”監管體系。推進淤地壩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建成并納入水利部和黃委防汛抗旱指揮系統運行,實現從傳統監管向信息化、智慧化監管轉變,出險風險由被動受理變為主動推送,監管方式由粗放管理變為精細管理,全面支撐汛期淤地壩防汛會商。
著力提升黨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業務”,充分發揮黨的建設政治引領作用,促進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向企業延伸,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持續堅決推進黨的建設和黨員隊伍素質提升。黨建工作獲評陜西省“基層黨建工作先進單位”。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為黃河水土保持的代言人,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深入講述黃河水保故事方面的努力、成效與未來規劃,力爭呈現一個生動、多維的黃河故事傳播圖景。成立推進水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新設水文化建設與傳播中心;對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聯合制作《關注水土保持監測與治理》4集專題片并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播出;制作《水土保持碳匯》短視頻,獲中國水土保持學會舉辦的全國第一屆“人與青山兩不負”水土保持科普短視頻創作大賽一等獎。籌建文化展室,建成天水羅玉溝、西峰南小河溝、綏德辛店溝水土保持文化展廳;開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水文化”人物訪談活動,著力講好“黃河水文化”故事。
東方風來滿眼春。黃河上中游管理局連續3年獲評陜西省優秀中央駐陜單位、黃委優秀單位;節約型機關建設獲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等4部門表彰,監督處、監測中心獲評水利部水土保持先進集體,辦公室黨支部獲水利部“中國水事杯”學黨章知識競賽團體二等獎,協助承辦第十屆全國水利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水土保持治理工全國決賽并包攬前5名;西峰局獲評第十一屆“中華環境獎”并在人民大會堂領獎。全局干部職工精神風貌持續提升、爭先創優氛圍更加濃厚。
無私奉獻與艱苦奮斗的水保精神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出璀璨光芒。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責任與擔當,什么是使命與奉獻。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突出抓好水土保持、水政水資源與河湖管理、水旱災害防御等工作,進一步擦亮水土保持科研牌子,加強數字孿生應用,提升流域監管能力,奮力繪就黃河上中游流域高質量發展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