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滾滾長江》之大國血脈

2024-12-31 00:00:00陳松平
黃河黃土黃種人 2024年19期

善水萬年,載物百代。

滔滔江水澆灌著滋養萬民的千里沃野,流淌著造福家國的滾滾財富。

在古代,長江流域農商經濟興盛,形成至今已1000多年的“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局面。

至今日,長江流域以不到全國1/5的國土面積,生產了全國1/3的糧食,創造了全國1/3的國內生產總值。

長江是大自然給予中華民族的厚饋,其生命力旺盛的龐大水系,滌蕩出了一條最富活力的經濟帶,如同滋養國運之血脈,為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注入澎湃動力。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應運而興的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版圖中的重要軸線。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一曲雄渾壯美的新時代長江之歌正在母親河上唱響,如春潮連海,隨波萬里,晝夜不息。

重心南移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二月,永州司馬柳宗元結束漫長的貶謫生涯,奉詔還朝,一路春風送暖,驛路花開。在長安城外的灞橋,他不禁感慨:“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歸人。”

雖然柳宗元躊躇滿志“重入修門自有期”,然而現實卻再次給他當頭一棒。他不僅沒有重返朝堂獲得自期“莫將波浪枉明時”的機遇,反而又一次被貶往南方,任柳州刺史。這個反轉距他自永州北歸不足一個月。

算上少年時代避亂于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柳宗元47年短暫的人生路,有一半的時間是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度過。他一生歷經多次南渡與北歸,這倒與中華文明演進的歷程高度相似。

歷史上,每逢北方中原地區陷入大動蕩之際,中華文明往往深入南方尋求轉圜,退居長江兩岸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世界各地許多古老文明都因缺乏戰略縱深在游牧騎兵入侵或自身戰亂中消亡,幸運的是我們有長江,中華文明也因長江這一“大后方”得以5000多年延綿不絕。在一次次衣冠南渡中,長江提供庇護之所的同時,也得到了開發、拓展和提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提升,長江流域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頗為優越的自然條件日益凸顯,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從黃河流域南移到了長江流域。

秦漢時期,北方的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所在。但自東漢末年起,北方就陷入戰亂狀態,狼煙四起,刀光劍影,政局動蕩,經濟受到嚴重摧殘。這一時期的南方則保持了相對的安寧與穩定,大批不堪戰火侵襲的北方民眾因此涌向地廣人稀的長江流域,從而加快了長江重要支流,如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及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區的開發,長江流域經濟水平持續上升,在六朝時期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所謂“極盛”之勢。《宋書》描述南朝劉宋時期長江中下游荊州、揚州兩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時稱:“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由于特定的歷史背景,江南得到大規模開發,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很快,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長江流域一經開發,農業生產與商貿經濟便借灌溉之利與舟楫之便,迅速發展。至隋唐,伴隨國家再度統一與京杭大運河通航,南北經濟并駕齊驅,長江流域趕上了黃河流域的水平,并最終在安史之亂以后超過黃河流域,打破了南北經濟均勢,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唐代詩人杜甫在《后出塞》中寫道:“云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越羅與楚練,照耀輿臺軀。”可見早在盛唐時代,江南地區就已通過海運向北方邊境輸出糧食與布匹,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物資保障。安史之亂后,沒有邊防壓力又相對富庶的江南地區,成為唐王朝財賦的主要倚仗,《新唐書》稱之為“故天下大計,仰于東南”。輔佐唐憲宗開創元和中興的宰相李吉甫在《元和國計薄》中記載,朝廷“每歲賦稅倚辦止于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

不只是江南,長江上游的巴蜀地區,經濟也一直持續發展并保持著較高水準,在唐代位居全國前列。唐代文學家陳子昂在《上蜀川軍事》中說:“國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隴右及河西諸川,軍國所資,郵驛所給,商旅莫不取給于蜀。”這指的是唐代前期的情況。中原發生戰亂時,帝王總是避禍入川,作為恢復之基。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進入四川;朱泚之亂時,唐德宗也是往四川跑;黃巢起義軍進攻關中時,唐僖宗仍是逃進四川。如此一致,就是因為“蜀中府庫充實,與京師無異,賞賜不乏,士卒欣悅”。

到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在制定統一全國的戰略時,主張“先取四川,次及荊、廣、江南”,其目的便是先奪取長江沿線富庶地區,鞏固國家經濟基礎,“則國用富饒矣”,再圖全國統一。長江流域的經濟在北宋時期已遠超黃河流域,形成了“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的局面。《文獻通考》記載,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全國17路上供上繳朝廷的財稅共計1503萬貫,其中北方諸路只占1/6,南方諸路占5/6。

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在時間上的分野。此時,長江流域的糧食產量、農耕技術、手工技藝、商業貿易、城鎮數量等陸續都超過了中原地區。宋代,長江流域大興水利、廣辟農田,農業生產發達,南方傳統的水稻和北方南下的麥、粟、黍、玉米等皆有種植,糧食產量大增,同時,茶、棉、桑、麻、果木、甘蔗等經濟作物普遍推廣,促進了手工制造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南遷的人口為長江流域手工業發展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手工制造業十分興旺,特別是“絲都”杭州、“瓷都”景德鎮兩大手工業聚集地,以技術提高生產質量,以生產質量促進貿易、帶動商業發展,有效拉動了經濟發展。

至此,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在宋代得以最終完成。

水灌沃野,船接商肆,滔滔江水流淌著造福家國的滾滾財富。此后的元、明、清時期,長江流域經濟結構趨向良性循環,長江中游地區糧食產量進一步提升,“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甚至多次出現在皇帝的諭旨和大臣的奏折中;長江下游地區則“無尺地不桑”,大力發展蠶桑、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并圍繞它們發展了一系列棉紡、絲織、印染、制茶、制瓷、造紙等手工業。長江上中游的成都、重慶、荊州、襄陽、武昌、長沙均已成為中國南方政治、經濟的重要城市;長江下游的九江、安慶、蕪湖、揚州、鎮江、常州、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嘉興等均以物阜民豐著稱于世。

正因為國家的經濟命脈逐步定格在長江流域,“用東南之財賦,贍西北之甲兵”,已成為自晚唐以來宋、元、明、清各朝賴以立國之根本。也就是說,最近1000年來,歷朝歷代的首都和政治中心雖然多仍在北方,但要依憑長江流域財賦的支撐。

風氣之先

“砰——”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人心惶惶,秋風漫卷著滿地的枯葉。在位于紫陽湖東側的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駐地,26歲的基層軍官、革命黨人熊秉坤打響了劃破歷史長空、彪炳千秋史冊的一槍。

這一槍,拉開了震驚中外的武昌首義之序幕。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于10月11日天亮前占領了武昌。隔漢江、長江相望的革命黨人也相繼舉事,分別于11日夜和12日占領了漢陽和漢口。武漢三鎮光復,起義軍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進而引發了一場席卷神州大地的偉大社會變革——辛亥革命。此后短短兩個月內,各省相繼起義響應,湖南、廣東、江西、江蘇等15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發布退位詔書。延續了2132年的封建帝制歷史終結。

恍若浩蕩長江的滾滾濤聲,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勢沖開了阻礙中國進步的閘門,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期間,武漢、南京、上海這三座沿江重要城市,或首舉義旗,或成為民國政府臨時首都,或提供經濟后援,這是向來領風氣之先的長江人民為推進中國近代化作出的卓越貢獻。

長江文化自先秦時期起就根植了包容豁達的基因。長江流域的地利之便,在對外經濟文化交往上歷來融匯四方、貫通中外。經濟重心南移,推動了宋、元、明時期海外貿易發展,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通過長江水路出海,遠銷東亞和東南亞,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長江流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明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率龐大的船隊自南京龍江關舉帆起航,七下西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將產自長江流域的瓷器、絲綢、棉布、茶葉等精美物品帶至亞非40多個國家,帶回來許多奇珍異寶,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至明代萬歷年間,長江中下游的棉紡、絲織、造紙、制瓷、制茶、冶金等手工業已經高度發達,集中了大量掌握專門技能的雇傭勞動者,以包買商和雇傭勞動力為標志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可惜的是,明末和清代統治者為維護統治地位,保護小農經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故步自封的統治思想與落后的社會制度極大地限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逐漸落后于同一時間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的西方世界。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閉鎖的大門被迫打開,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清廷統治者被迫簽訂一份又一份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埠通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被動地開啟了近代化進程。

在這一進程中,長江流域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經濟底蘊,再次走在前沿,擔當起中國近代工商業的先導。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上海成為第一批開放的5個通商口岸之一,列強打開了長江門戶;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開放口岸已從沿海溯長江深入中國腹地,被迫增開的10個商埠中就包括長江中下游的漢口、九江、南京、鎮江4地;1876年,為了結“滇案”而簽訂的《中英煙臺條約》,又增加了宜昌和蕪湖為通商口岸,同時條約規定長江沿岸的安慶、湖口、武穴、沙市等地為外輪停泊碼頭,實際上就是準通商口岸;1890年,在《中英煙臺條約》的續增專條中,重慶也被確定為通商口岸。至19世紀末,長江從上游到下游的重要城市大部分都成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的貨輪可以從上海直抵重慶,在長江腹地各口岸城市設立租界,開辦洋行、工廠,傾銷商品,大肆攫取政治經濟利益,沿江市場被動地卷入了國際大市場,客觀上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沿江城市的經濟也因此得到長足發展。

口岸通商后,活躍的商貿往來拉動了人流和物流,加強了沿江城市之間的聯系,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得到傳播,進而刺激了沿江近代工業的興起與發展。19世紀60年代,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和目標的洋務運動在長江流域廣泛興起,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堅定的洋務派在長江流域出任封疆大吏時,紛紛引進西方機器和科學技術,在各自管轄的地盤上開辦新式企業,試圖在技術層面“師夷長技以制夷”。1861年,統領沿江4省(蘇、皖、浙、贛)軍務的曾國藩在湘軍大本營安慶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新式兵工廠——安慶軍械所,不出數年,很快就造出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艘輪船,為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起步開了一個好頭。其后,兩江總督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和江南造船廠,在南京創辦金陵制造局;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漢創辦漢陽兵工廠,并且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聯合組建成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漢冶萍公司。這些洋務實業不僅在當時引領著中國的制造業,而且初步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體系的基礎,直接影響了20世紀中國的工業發展方向。與此同時,長江流域部分眼界開闊的商人、地主和士紳借洋務運動的東風,投資“商辦”新式工業,一些在國內頗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相繼誕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長江流域應運而生了。

在開埠通商和洋務運動的雙重刺激下,長江流域近代工商業快速發展,遠遠地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上海和武漢迅速崛起,成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兩大工商業基地。

上海襟江濱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早在開埠以前就是商貿重鎮,是清政府在東南沿海設立的4個海關之一——江南海關的所在地。1843年開埠以后,西方商人和西方商船接踵而來,以上海為基地加速掠奪長江流域廉價資源。不出10年,至19世紀50年代前期,上海的對外貿易已從開埠初期不足全國外貿額的10%猛增至50%,雄踞全國第一。對外貿易的發展也推動了近代上海工業的產生,與外貿有關的船舶修造廠、繅絲廠、打包廠,以及與城市基礎設施相關的電廠、煤氣廠、自來水廠等,都由外商開設。本國資本工業也在此背景下興起,除了官辦、官督商辦的軍事工業外,上海的民族資本工業企業也在紡織、木材加工、面粉、印刷等行業中相繼出現。到了19世紀末,上海已集中了全國數量最多的洋行、銀行、錢莊、洋莊以及近代工業企業,轉變為近代工商業城市,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大都會。

不同于上海主要由外資驅動,武漢的近代工商業則主要由本土資本主導。明末清初,漢口就已是全國四大名鎮之一,傳統商貿和手工業十分發達,1861年開埠后,外商紛至沓來,開設洋行、工廠,使漢口成為長江各口岸僅次于上海的城市,但規模遠不能與上海并列。1889年年底,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后,興辦了以軍工和鋼鐵等重工業為主的17家企業,在龜山和漢水之間的狹長地帶打造了武漢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工業長廊”,同時,又在長江之濱設立了織布、紡紗、繅絲和制麻4局,構建了比較完整的近代紡織工業體系,并創設了一批與重工業相拱衛的種類繁多的中小型近代企業。正是由于張之洞在長達18年的時間里一以貫之地實施“新政”、推行洋務,武漢才迅速轉變為“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近代大都會,成為很長一段時間內唯一能與大上海并稱的大武漢。著名的漢陽鋼鐵廠是當時全國唯一一家采用新法冶煉的鋼鐵企業,此后在持續出產優質鋼鐵的同時,促進了新式冶金技術在中國的傳播,推進了長江流域乃至整個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在上海和武漢的引領下,沿江城市依托便捷的水運通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商貿流通網絡,從而實現了工業原料和工業產品的共享,相互推動著各自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江由此成為引領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線路。

明珠璀璨

如果說長江是一根串珠的線,那么沿江那一座座特色鮮明、風情各異的城市,就是這根線上七彩斑斕又璀璨奪目的明珠。

水,是人類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們逐水而居,臨水而棲,從古代大型聚落到近現代城市,無一例外都誕生在江河湖海之濱。長江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是人類理想的聚居地,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長江中下游一帶就出現了以石家河古城、良渚古城為代表的數十座大大小小的城市聚落;三四千年前的青銅時代,長江黃金水道又催生出以盤龍城、姑蘇城為代表的一批城市;進入封建社會,隨著人口增長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長江及其支流組成的交通水網,不僅把大城市同重要的農業區連在一起,也加強了各大城市之間的商貿往來,成都、揚州、南京、杭州為代表的長江城市成為人們向往的天堂。

與北方城市大多因政治或軍事因素興起不同,沿江城市大多從港口和市集等商貿中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由流域興旺的經濟活動塑造而成。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如今長江流域分布著大小城市200余座,是全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已形成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江淮、滇中、黔中等幾大城市群,地級以上城市就有70多個。干流流經的重要城市,包括玉樹、香格里拉、攀枝花、宜賓、瀘州、重慶、宜昌、荊州、岳陽、武漢、黃石、鄂州、九江、安慶、銅陵、蕪湖、南京、鎮江、揚州、無錫、南通、上海等。支流流經的城市則更多,主要有西昌、成都、樂山、綿陽、遵義、漢中、十堰、襄陽、長沙、衡陽、株洲、懷化、湘潭、南昌、吉安、贛州、合肥、蘇州、常州、泰州等。

一個地域的城市數量及其繁榮程度,往往是該地域興衰的晴雨表。長江流域這一長串城市,都因長江而生,因長江而興。其中,干流上影響最大的,仍是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

山環水繞的重慶,是長江上游第一大城,坐落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乃進出四川盆地的門戶要津,自古就是商業重鎮,為西南地區與長江中下游之間的水運交通樞紐。戰國時期,秦相張儀筑江州城,作為統治巴郡的行政中心和鎮守據點,這是重慶建城之始。自此之后,有大量舟楫來此停泊,此處逐漸發展成西南商貿集散中心,隨著經濟的發展,至唐代時已發成為“萬斛船”的集運港。明清之際,朝天門碼頭舟楫穿梭、檣帆林立,重慶已經成為長江上游重要的商貿大港之一。

進入現代,依托長江、嘉陵江的水運交通,重慶以工業發展為重,基本形成大農業、大工業、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1997年3月獲批成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后,重慶經濟社會步入快速發展期。目前,重慶是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和國際大都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重慶處在中西部地區的接合部,承東啟西,溝通南北,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也是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及內陸開放高地。

江湖互濟的武漢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東部,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有全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武漢歷史悠久,3500年前的商代早期就在此修筑了南方最大城市——盤龍城。自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經濟重地和商業重鎮。明末清初,漢口與北京、蘇州、佛山并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

武漢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有著得天獨厚的“九省通衢”之區位優勢,是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武漢還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也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武漢光谷還致力于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根據國家要求,武漢正在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瀕江近海的南京,地處長江與秦淮河的交匯口,是長江下游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近26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春秋末期,吳國在這一帶筑城。三國時期,吳帝孫權在此建都,南京從此崛起。此后,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時期,經濟發達的南京就已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與古羅馬城并稱為“世界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此后直至清末,南京一直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引領了長江流域及整個南方地區的發展。

南京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制造、鋼鐵為支柱,以軟件和服務外包、智能電網、風電光伏、軌道交通等新興產業為支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目前,南京正在全力打造泛長三角地區承東啟西的門戶城市、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

通江達海的上海,地處中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入海口,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世界著名的大都會。大約在6000年前,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淤沙成陸,在今上海所在地出現了早期的集鎮。至宋代,上海一帶發展成新興貿易港口。元代,朝廷在此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上海真正的興起與繁榮,始于1843年開埠。此后,上海迅速開啟了近代化進程,工商業快速發展,逐漸成為跨國公司開展貿易和商務的樞紐,是亞太地區最繁華的金融中心和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巴黎”。

歷經百余年的崛起與興盛,“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如今不僅擁有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最大的外貿港口,也是中國重要的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個世界文化薈萃之地、亮麗時尚之城。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上海已經發展成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并致力于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近年來,在世界城市體系排名中,上海連續被列入“世界一線城市”的前10位。

依江而立,伴江而興,擁江而榮。在長期的社會與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江哺育著數百座大大小小的城市,這些城市恍若顆顆流光溢彩的明珠。從上游到下游,從南邊到北邊,長江水系把它們串在一起,宛如一串華美的項鏈;它們鋪展在流域大地,酷似滿天耀眼的星斗。

大江東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歲月用東去的江河水,勾勒出中華文明的生命線。

從雪山走來、向東海奔去的長江,橫貫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一路過千峽、納萬流,連接東部沿海地區和廣袤的內陸,給流域兒女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魚米之裕,始終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類因水而興。從沿海起步先行、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是許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縱觀世界各國發達的經濟走廊和經濟重心區,幾乎都布局在主要江河流域,流域經濟區是各國重要的產業集聚帶和城市密集帶,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發展流域經濟,無疑是合理布局生產力、推進產業集聚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串起英國的泰晤士河,孕育了倫敦的繁華;挽起歐洲西北部城市群的萊茵河,促進了法國、德國和荷蘭的興盛。長江,作為世界第三大河, 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脈。中國每3立方米水就有1立方米是長江水,每3個人就有1個是長江人,每3元GDP就有1元來自長江流域。

如今,長江流域是中國經濟基礎最好、最具開發潛力的區域,是全國最重要的高密度經濟走廊。依托長江,打造一條經濟帶,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也是長江區域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

“長江經濟帶”的概念,最早由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提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結束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后,各路軍閥借機粉墨登場,在“城頭變幻大王旗”。面對新的亂局,孫中山試圖走“實業救國”之路。1918年,他辭去海陸軍大元帥一職后,回到上海,入住莫里哀路29號(今香山路7號)寓所,潛心研究民族振興、國家圖強之道,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和廣闊的國際視野為中國設計了經濟建設的宏偉藍圖。他在《實業計劃》這一鴻篇巨制中提出,揚子江(長江下游河段的舊稱)流域擁有大量的人口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重要的發展前景,通過在揚子江流域建造城市及發展工商業,既可促成全國經濟均衡劃分,也將改變中國的工業遍布于東南沿海的畸形狀態。惜乎當時國內局勢未穩,這一計劃并未得到實施的機會。

長江磅礴的力量,一直在推動著新的時代。20世紀8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陸大道、孫尚清、馬洪等經濟學家都認準了以長江為紐帶能輻射拉動經濟發展,分別提出沿海軸線與沿江軸線組成的T字形區域發展戰略、建設長江產業密集帶等構想。進入20世紀90年代,構想多年的藍圖逐漸走向實踐探索,中央開始謀劃通過上海的輻射帶動作用,建設“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帶”。到了21世紀,探索進一步擴大,交通部于2005年牽頭沿江七省二市簽訂《長江經濟帶合作協議》,協議設想了以上海和重慶分別為“龍頭”和“龍尾”構筑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格局;2009年以后,長江沿線七省二市不斷呼吁“將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不過,由于沿江省市分割的行政體制以及尚不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等客觀條件制約,各省市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長江經濟帶仍舊未能形成一條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協調經濟帶。

長江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人文薈萃,滋養了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必然會繼續成為引領中國開放發展的重要軸線。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打造長江經濟帶為“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戰略目標。同年12月,長江經濟帶戰略上升為國家“三大支撐帶戰略”之一。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目標既定,如同戰鼓催征。很快,長江經濟帶這盤涉及11個省市、6億人口,橫貫東中西部三大板塊的新棋局,精準落子,全面鋪展。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渾然一體,具有強大的涵養水源、繁育生物、釋氧固碳、凈化環境功能,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更是子孫后代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如同國之血脈,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如何處理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繞不開的必答題。《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生態功能分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強化水質跨界斷面考核,推動協同治理,嚴格保護一江清水,努力建成上中下游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綠色生態廊道。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的區位優勢,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和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

在“共抓大保護”的旗幟下,沿江各地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雷霆萬鈞的力度,向破壞長江生態的頑疾宣戰,治污染、保水土、復岸線、護砂石、禁捕撈、設河長……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

江水滾滾東逝,江岸黃了又綠,長江的模樣也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發生著可喜變化,一幅生態畫卷正在鋪展——江邊,“又綠江南岸”的景象正在恢復,一簇簇、一排排新植的楊樹或柳樹,將過去被砂石碼頭、垃圾廢渣侵占的岸線裝點得生機盎然;江面,客船、貨輪往來穿梭,井然有序,曾經一度猖獗的非法采砂船不見蹤跡;江中,清波流碧映彩云,武漢、池州、鎮江等水域再現了多年難見的江豚戲水畫面。

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施行。這是中國首部有關流域保護的專門法律,長江大保護正式步入法治軌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兩岸青山相對出,萬里潮涌大江流。

一條川流不息、生機勃勃的長江,就是全中國的金山銀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成人韩免费网站|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亚洲人成高清| 久久性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91色在线观看|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四虎永久在线|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一区18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 久久先锋资源|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欧美精品成人|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91亚洲精选|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91www在线观看| 91娇喘视频|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波多野结衣二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第一页|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一在线观看|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欧美www在线观看| 青青青草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99人体免费视频| 国产第四页| www.av男人.com|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欧美a√在线|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国产精品2|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性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