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湯湯,滾滾向前,奔涌不止。
在黃河保護治理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為了守護山西黃河安瀾,他們團結拼搏、攻堅克難,他們擔當實干、勇攀新高,他們扎根一線、默默奉獻……為了把黃河建設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他們沿著治黃先輩的足跡,賡續、傳承著山西治黃精神,前赴后繼地投身于這場治黃事業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史詩般偉大而又絢麗的治黃篇章。
這是一群團結拼搏的治黃人
2004年,黃委黨組提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成為處理黃河泥沙重大戰略措施之一,對減少小浪底入庫泥沙、降低潼關高程、減緩下游河道泥沙淤積具有重大意義。
山西小北干流連伯灘作為主戰場,山西治黃人勇往直前。他們活躍在放淤試驗的戰場上,是無畏的探索者,他們以智慧為筆,以汗水為墨,精心繪制著放淤試驗的宏偉藍圖;他們日夜堅守在放淤試驗現場,各司其職又緊密配合,共同見證著每一次水沙的演進過程。他們是放淤試驗中勇敢的戰士,不畏艱苦,不懼風雨,為一組組精準數據的形成筑牢堅實的基礎,他們以團結拼搏的精神在放淤試驗中書寫著壯麗的篇章。
2004年4月30日,山西黃河河務局機關財務科辦公桌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十幾捆人民幣,大概有八九十萬元的樣子。這是一筆特殊的集資款。
山西黃河河務局作為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工程建設管理單位,從一開始就全力以赴投入工程建設中。但是,工程建設涉及當地群眾利益,工程建設環境的協調工作異常艱難。經多次協調,達成100萬元賠償費,4月底前第一批款項必須到位。工程建設資金沒有下達,建設管理費沒有到位,短短幾天時間,怎么辦?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局領導又猶豫不決,因為2001年職工才集資建了住房,還沒緩過勁來。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局領導進行了兩次動員。職工們一聽到工程建設遇到困難,不講條件,立即想方設法四處籌錢,短短兩天時間內籌措了89萬元。正是這筆集資款,打通了進駐施工現場的“綠燈”,為工程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為整個工程的按期完工打下了基礎。
工程安全是確保放淤試驗順利進行和水文測報數據準確的先決條件和保障。時任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現場搶險分指揮部指揮長、山西河務局局長趙海祥深感責任重大。工程建設伊始,趙海祥局長,郭全明、鄭士勛、趙銀亮3位副局長就進駐工地、吃住一線。5個多月來,沒有特殊情況,他們很少離開一線。趙海祥一直在一線奔忙,黃河灘陽光毒辣,紫外線特別強,他本來黝黑的臉變得越發黝黑,一名在工地照相的職工拿著洗出來的照片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不論在什么樣的光線條件下,他的臉總是曝光不足;不論在什么地方,總能看到他急匆匆的身影。”
歷史的鏡頭定格在2004年7月26日16時,隨著時任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總指揮、黃委主任李國英一聲令下,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工程放淤閘閘門緩緩開啟,2004年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正式實施。
作為工程運行管理單位,山西黃河河務局在此次放淤試驗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3個多月高強度的工程建設任務完成后,山西黃河河務局職工尚未來得及進行簡單的休整,又迅速轉換職能,進入緊張的放淤試驗備戰狀態。山西黃河河務班子成員及有關技術骨干全部轉到調度、搶險等各分指揮部,成為現場指揮部的重要組成力量,負責各項調度指令的執行和維持現場指揮部的日常運行等工作,頭緒繁多,一人承擔多個崗位的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放淤試驗運行過程中,由于工程及道路條件限制,人員調配異常緊張,工程搶險難度非常大,趙海祥先后組織群眾搶險隊伍千余人,按100人一連進行劃分,采用三班輪流工作的方式堅守一線、密集防守,現場巡查一走就是六七千米。7月26日、28日,在放淤試驗工程淤區左圍堤樁號某處、某號條池退水口門鋼桁架左側裹頭兩次重大險情搶護過程中,他一直堅持在現場組織、指揮搶險,連續幾天沒睡一個囫圇覺,有幾次坐在土堤上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有限的后勤條件遠遠不能滿足這支龐大的隊伍需求,頭雁引領、先鋒開路,搶險隊員們鼓足干勁、晝夜奮戰,餓了就拿饅頭咸菜、方便面充饑,渴了就喝礦泉水,困了就地休整,平均每天只休息兩三個小時,黃河灘地里潮濕的土堤、肆虐的蚊蟲阻擋不了這支頑強的隊伍。
5個多月150多天的接連奮戰,放淤試驗一線人員付出了非常大的犧牲,克服了一個接一個難以想象的困難:有的同志帶病上崗,有的同志在子女中考、高考期間無暇照看,有的同志家里老人病重卻不能盡孝……他們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他們懷著崇高的使命感、責任感,不計個人得失,為放淤試驗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放淤試驗自運行以來,高峰期投入人員達到1300余人。現場指揮部所在地——小石嘴河務段這個平時只有三五個人工作的小地方一下子要容納百余人生活、工作,伙食、衛生安全、住宿的保障成了擺在團隊面前的重要問題。如何調配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搶險料物?如何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送達搶險地點?這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
時任河津黃河河務局局長、放淤試驗現場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的邢新良自試驗運行開始后,身上的手機就不分白天黑夜地響:編織袋到了,麻繩到了,木樁準備好了,編織布送到工地了,等等。還有人問他:去放淤試驗現場指揮部怎么走?貨往哪兒放?本來消瘦的他在匆忙中身影更顯消瘦。為保障一線人員伙食供應、搶險料物調運等,邢新良安排將除防汛值班人員外的所有職工全部調到現場,并根據實際需要,成立倉庫調運、油料供應、伙食供應、梢料砍伐收集、搶險物料拉運5個工作組,全力服務于放淤試驗。每一件防汛料物,大到1臺發電機組,小到1根木樁都登記造冊,每一次調用時間、地點、用量都認真清點核對。由于搶險對梢料需求量特別大,而且砍伐點分布散、運送難,河津黃河河務局職工不分白天黑夜、不知疲倦地奔忙,砍伐收集梢料87萬公斤,確保了搶險用料。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默默奉獻,放淤試驗的各個環節才能緊密銜接、有序運轉。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為放淤試驗的成功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工程建成以后,先后在2004—2007年、2010年、2012 年共計進行了 15 輪622.25小時無壩自流放淤試驗,實現了較好的“淤粗排細”效果。放淤試驗成功后,趙海祥表示,山西治黃人的心中都充滿喜悅與自豪,無數個日夜的精心鉆研、反復論證,那些挑燈夜戰的疲憊與焦慮、在烈日下揮灑的汗水、在風雨中堅守的身影,在此刻都化為了勝利的喜悅。
這是一群務實創新的治黃人
山西治黃人扎根黃河岸邊,頂著嚴寒酷暑,用腳步一遍遍丈量著工程和河灘的每一寸土地,四季的河勢水位、工程運行狀況,他們了然于胸,過硬技術、沖鋒陷陣讓一次次汛情考驗化險為夷。尤其是防汛關鍵期,加密巡查觀測,應急處置、上報險情更是夜以繼日、連續奮戰,他們用行動守護著大河安瀾。但受技術所限,仍存在著防汛數據傳輸時效性低、監測預警精準不足等問題,如何提升一線工作效率,實現精準預報,精確測量,成了一道橫亙在山西治黃人心頭的難題。
關鍵時刻,黃委黨組堅持“全河一盤棋”,系統謀劃布局全流域數字孿生黃河建設齊發展。山西黃河河務局高位推動、迅速行動,成立山西黃河河務局數字孿生黃河工程建設領導小組,“一把手”掛帥出征,班子成員帶頭分領重任,部門及局屬單位負責人協同推進,抽調全局10余名骨干組建技術攻堅隊。局黨組4次專題部署推進,統一思想、統一規劃,確立“實用、管用、好用”原則,形成“需求導向—試點先行—高效推廣”路徑,多方協調項目配套資金,確保項目質量,掛圖作戰,統一推進。
2023年,是山西“數字孿生黃河”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
這一年,晉豫兄弟攜手,并肩作戰,共同推進黃河保護治理“數智化”水平。先后選派領導和技術骨干100余人次加強實地勘察、交流座談,細化平臺搭建和施工方案,量身打造了山西黃河工程運行監測預警平臺(智能石頭)、三晉河務App、智慧工管信息化平臺等智慧應用系統。
建設過程中,山西治黃青年和河南數字孿生黃河創新團隊共駐一線,“5+2”“白+黑”開足馬力推進項目建設,在芮城鳳凰嘴工程布設智能石頭過程中,突如其來的大雨傾瀉而下,為不影響施工進度,技術團隊堅持冒雨工作,大家任由雨水和汗水浸濕衣衫也沒有停下來休息片刻,沒有一句怨言,沒有一絲懈怠,沒有一絲退縮,超計劃完成工作任務,充分展現了當代黃河青年堅韌不拔與頑強拼搏精神。
在黃委“全河一盤棋”的戰略部署下,在河南黃河河務局的大力幫助下,山西黃河河務局鉚足干勁,著力加快推進山西“數字孿生黃河”建設,相繼建成山西黃河信息化管理平臺、三晉河務App、山西智慧工管信息化平臺、山西黃河工情監測預警平臺(智能石頭)等應用系統,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性成效,巡河治河手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線工作人員說:“以前巡河要帶上一沓表格,邊走邊填邊拍照。現在一線上報信息,有定位、有數字、有圖、有視頻,遇到不能解決的狀況,及時通過三晉河務App匯報,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效率太高了。”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山西黃河水利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山西治黃人就是憑一股韌勁、拼勁,擰成一股繩,誓做大河邊的“追夢人”。
這是一群擔當奉獻的治黃人
滂沱大雨中的逆行,是他們不變的信念;無問西東的奉獻,是他們堅貞的操守;山海可平的執著,是他們赤誠的本色。他們是黃河勞模,是山西黃河戰線上一面鮮紅的旗幟。
在山西黃河段,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地方,它是一個人的河務段,是兩任勞模的河務段,更是一群人堅守信仰、接力傳承的前沿陣地。
河務段是山西治黃一線最基礎、最吃重、最靠前的崗哨,日常的運行觀測、河道巡查、維修養護,防汛關鍵期的集中蹲守、現場會商、搶險指揮等工作,賦予了它崇高的使命。
2018年,芮城鳳凰嘴工程某號壩選址新建,歸風陵渡河務段管理。芮城鳳凰嘴工程位處“三河”(黃河、渭河、洛河)交匯處,黃河自此由北向南折東而行,是山西黃河小北干流防洪工程體系的“南大門”。15個人的小局芮城黃河河務局專門抽出一個人任風陵渡河務段段長,“歷任段長守一線”“平時一人戰、戰時一群人”成為這個段所特殊的工作方式寫照,也更加折射出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守護的執著和偉大。
王自安是風陵渡河務段的第一任段長。自1977年8月參加工作以來,他胸懷責任與使命,勤懇敬業、刻苦鉆研,忘我撲身在工程一線,熟練掌握工程建設與管理、防汛搶險、運行觀測等工作流程和技能,錘煉了豐富、過硬的業務本領。
王自安的工作作風細而嚴,為確保工程完整,保持良好的工程面貌,他堅持做到“四勤”——勤觀察、勤補漏、勤動手、勤記錄。不論是汛期還是非汛期,他都堅持每天到壩上去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他時刻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的護壩員,一到工地,不是查看籠石、坡石,就是查看眉子石、備防石,并親自動手帶著護壩員處理發現的問題,記錄河勢變化、工情動態。他和護壩員兢兢業業做記錄,多年來,積累了完整的基礎性資料,為上級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正是因為他日常工作的扎實和積極的帶領作用,鳳凰嘴工程管理水平迅速提升,被水利部評為國家二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多次受到黃委和山西黃河河務局的表彰。
王自安甘于奉獻、公而忘私,他家有10多畝的農田,干好了每年收入幾萬元,但是為了工作,他把家務都丟給了妻子一人。每年伏秋大汛期,正是管理莊稼確保收獲的關鍵時節,他在河邊一干就是一兩個月,甚至連星期天也顧不上回家。有人說:“老王,現在有本事的人都下海掙錢,你有幾十年豐富的施工經驗,技術、組織能力都很強,能掙大錢。”他總是笑著回答:“技術是黨和國家給的,要顧全大局,不能只想著個人,為自己謀利益。”2013年,王自安被授予黃委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2019年7月,王自安光榮退休。接過一線治黃大旗的是趙曉波,趙曉波同時接過來的還有甘于奉獻、不畏艱難的精神傳承。
2021年伏秋大汛期間,黃河潼關水文站先后出現兩次編號洪水,其中836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是1979年以來出現的最大洪水,也是1934年有實測資料以來同期(10月份)最大洪水。有備無患方能有條不紊。9月27日以來,趙曉波始終堅持在一線,帶領3名一線值守人員開展工程巡查,緊盯河情汛情工情,不畏暴雨,開展24小時不間斷巡查,做到“洪水不來,排查不止”“洪水不退,力量不撤”。國慶節期間,黃委通知防汛相關部門、相關單位、人員全部取消休假,集中精力投入黃河防汛這場大戰大考之中。時任芮城黃河河務局局長董偉峰犯難了,一線情況趙曉波最熟悉,但入汛以來,趙曉波連續1個多月沒有回家,堅守一線,擔心他扛不住。當找到他談心時,趙曉波笑道:“我早已習慣節假日巡查值守,只是辛苦了大家伙兒。”
就這樣,趙曉波和他的同事們繼續堅守在崗位上。他們分成3組,每小組兩個人巡視8個小時。他們穿著救生衣,拿著探摸桿和安全繩,不分白天黑夜,在黃河岸邊的各個壩頭進行不間斷的巡查。特別是夜里,還要加大巡查力度。他們定好鬧鐘,每隔兩個小時,拿著強光手電,逐壩巡查有沒有裂痕和根石走失,及時掌握水位和洪水演進情況。
多年來,趙曉波立足本職、勤懇踏實,認真做好工程運行觀測、河道巡查、防汛物資庫保管等工作。汛前,他總是提早做好防汛物資核查,確保“賬、卡、物、表”四相符,發電機、搶險照明燈具等工器具檢查維護都要親手過一遍,挨個打電話落實防汛搶險隊伍名單、大型搶險機械設備。他說:“咱是最基層、最靠前的防線,親自檢點心里有底,緊急情況下才能保證上級調遣通暢。”作為段長,他主動配合做好水毀修復,有效控制險情,保證了工程完整和安全運行;配合做好工程普查,嚴控養護項目實施質量,確保工程常管常新、整潔美觀;積極參與河道專項整治行動,及時查處各類涉河違法行為。
2021—2023年,趙曉波全程參與了“十三五”治理工程匼河控導下延項目建設,配合項目辦高質量完成施工現場監管和外圍協調、后勤管理等工作,為工程主體提前完工打下了良好基礎。建設附屬工程時,他又全身心投入綠化和水保工作中,抓好“種”“養”“管”,確保了1萬余株柳樹、國槐,2萬余平方米草皮成活率達到96%。針對匼河下延工程壩后風沙大管理難等問題,他多次向當地群眾和有經驗的同志請教,采取微噴覆蓋、栽植菊花等辦法,使原有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改善。如今,匼河下延工程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呈現出一道最美的風景。2021年,趙曉波被授予黃委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王自安、趙曉波只是山西治黃人的縮影。從青春年少到鬢染白發,數十年如一日地奮斗在治黃一線,他們總說自己就是普普通通的治黃人,做的都是分內的工作。但是,我們知道,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如這浩蕩的黃河,正是有著這一位位平凡的基層工作者默默奉獻,才做出了一個個不平凡的功績。
團結拼搏,務實創新,擔當奉獻,這就是一代代山西治黃人凝結成的治黃精神。
他們用這種精神鑄就了山西黃河小北干流的工程保障體系,他們初心如磐、始終如一地守護著沿黃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他們就像守護在工程最前端、最托底的根石,有的挺立在波濤浪頭,有的扎根在壩腳,有的掩埋在幾十米深的泥沙里,記錄著時代治黃的年輪和印跡,挨挨擠擠、緊密攜手,始終勇立在山西治黃的最前沿、最基層、最吃重的關口,默默扛起守護山西黃河的最深沉、最強烈的擔當。
我們是山西治黃人,我們愿做一塊塊根石,只為那大河安瀾、兩岸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