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較小,自我約束能力弱,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單純講解知識內容,則難以長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導致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難以提高。那么,在小學階段,怎樣教學,用什么方式教學才能使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呢?筆者認為,不妨在課堂教學中多嘗試情境式教學。
一、情境式教學的三種創設方式
(一)故事性情境的創設。小學生天性活潑、天真爛漫,他們大都比較喜歡聽故事,所以,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小學生的這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從他們的具體需求出發,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進行故事性情境創設。在具體實施教學環節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新授課內容在導入環節創設故事情境,順利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曹沖稱象》一文時,教師在導入環節給學生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知道,曹操有兩個兒子很出色,一個是曹丕,一個是曹植。但是很多同學不知道的是曹操還有一個兒子,從小就很優秀。你們知道他是誰嗎?為什么說他聰明又優秀呢?他做什么事情,讓大家覺得他很聰明啊?”當學生聚精會神聽故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順勢將學生帶入新課,這樣,學生會自然而然融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可見,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創設故事性情境對學生形成強烈的興趣引導,能夠喚起學生積極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這對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表演式情境的創設。小學語文課文內容大多都富有童趣,其中有很多篇目都很適合創設表演式情境,教師要結合所授課文的具體內容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表演情境,讓學生們可以開動腦筋展開想象,并且通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小學語文教師在研究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給學生設定一些的角色,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表現文中人物。進行角色扮演的學生在課堂上就成了演員,其他學生則成為了情境表演的觀眾,學生們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會很自然地進入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之中。在這樣的表演情境中,扮演角色的學生通過感知課文中的形象,將人物的喜怒哀樂通過自己的表演展現出來,使其他學生深受感染。此時,所有的學生都將整個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成了真正的主角。學生的“被動角色”就會轉變為“主動角色”,對課文中的人物必然產生親近感,很自然地加深內心體驗。例如,教學《寒號鳥》一文后,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要求學生根據故事情節選擇其中的一個角色來進行扮演,如機智聰明的喜鵲、懶惰的寒號鳥,并且讓學生發揮想象,揣摩角色的說話語氣,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演。小學生本來就很喜歡表演,所以,他們為了將角色扮演好,一定會對課文內容進行仔細閱讀,進而對喜鵲、寒號鳥的心理和說話的語氣及其神態等進行揣摩,這在無形中也讓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可見,故事性情境的有效創設不僅可以使全體學生從表演中更直接地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讓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構建生活化課堂,使小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和理性世界之間實現有效連接,這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為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把課文中所寫的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連接起來,以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等,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學習和生活。例如,在教學《媽媽睡了》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預習,即自主閱讀,之后給學生創設相關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閱讀情況,想象實際生活中的情境:當你回到家中的時候,你的媽媽睡著了,看著媽媽,你會想到什么?你最想對媽媽說什么?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愛家人、關心家人,同時,還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二、情境式教學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情境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緒中有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通過情境創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驅力。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式教學導入課文內容,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和探究欲望,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合作、想象等學習的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或創造交流和互動的機會,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組織、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情境式教學讓學生在充滿合作的群體中自主探索、鍛煉能力、豐富想象、獲得知識。情境式教學活動正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通過恰當的情境創設,教師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通過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來實現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發揮語文故事性的優勢,力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全面發展,真正提高語文能力。